1.化療藥外滲的處理
化療藥物外滲如何處理呢?在注藥過程中,當病人感覺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劇時,既使回血良好亦要停止注藥,換用預先備好的生理鹽水沖管后另行穿刺。一旦發現局部腫脹出現滲漏時,應立即停止輸注并按以下程序處理。
化療藥物
1、回吸,利用原針頭接一無菌注射器進行多方向強力抽吸,盡可能將針頭、皮管內及皮下水皰液吸出。②解毒劑局部環封,局部常規消毒后,用1ml無菌空針抽取解毒劑,做局部皮下環形封閉,即由疼痛或腫脹區域外緣向內做多點注射,常用的方法為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閉,每日一次,連續三天。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時,最長可用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時后再冷敷。必要時也可局部用50%硫酸鎂濕敷,但嚴禁熱敷。④滲漏24小時后,可適情使用超短波、紅外線、紫外線照射儀等,可達到止痛、消炎、促進局部吸收等作用。
2 、經上述處理無效,滲漏部位由暗紅色轉為黑褐色,形成潰瘍時,用配制的臍血血漿加地卡因外涂潰瘍局部,每日三次,并配合外科換藥,直至痊愈, 1-3個月內皆能完全恢復。對于滲入皮下范圍大或合并感染者,要加用抗生素治療。
3 、功能鍛煉:滲漏發生后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活動患肢,時間一長,可引起關節強直,肌肉萎縮,應指導、鼓勵患者進行合理的屈肘、握拳等動作。
2.化療藥物外滲
1 預防 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醫生在化療前應向患者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爭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強對心理緊張的承受力,護士在給藥前應避免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專業技術靜脈穿刺一針見血,在穿刺過程中避免用針頭在組織中探找靜脈,這樣會損傷靜脈完整性并導致破潰。
同時避免在24 h內在被穿刺過靜脈穿刺點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藥物從前一次穿刺點外滲,穿刺成功正確固定,避免滑脫和刺破血管壁,靜注藥物完畢后應繼續輸入等滲鹽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針,靜脈推注完畢拔針時應有少量回血以免將化療藥物帶出血管外導致組織損傷,拔針后準確按壓針眼2~5 min,出血傾向增加按壓時間。 患者血管質量的好壞是影響靜脈炎發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合理選擇血管,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彈性好,管腔大,回流順暢的血管。長期化療患者要建立系統的靜脈使用計劃,下肢靜脈易于栓塞,除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靜脈給藥,應避免手背,及關節附近部位給藥,多程化療的患者采用鎖骨下靜脈留置針推注。
乳癌根治術后的患者嚴禁在患側上肢靜脈給藥。 靜脈炎的發生率與藥物濃度成正比。
所以要盡可能稀釋藥物濃度,正確掌握給藥濃度和推藥速度。聯合用藥時,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藥物,再推刺激較強的藥物,如果各藥刺激均較強間隔時間應長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管損傷。
推注藥物時應證實靜脈穿刺成功,輸液順利后方可用化療藥。 加強患者配合,化療時盡量減少輸液肢體的活動,化療過程中有異常感覺及時報告護士。
最佳用藥途徑是深靜脈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靜脈炎及外滲發生。用藥前醫護人員應仔細參閱藥品說明書。
2 藥物外滲后常規處理 發現藥物外滲或懷疑有外滲時采取以下處理措施:立即停止輸液或靜脈注射,保留穿刺針頭,利用此針頭盡量回抽滲漏在皮下的藥液,由保留針頭注入相應的細胞毒藥物拮抗劑后拔針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劑。解毒劑具體使用如下:局部常規消毒后,用無菌1 ml空針抽取解毒劑,做局部皮下封閉。
即由疼痛或腫脹區域外緣向內做多點注射,封閉液使用量根據化療藥的種類、漏出量、漏出范圍做相應增減。如無相應解毒劑選擇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閉,每日1次,連續3天。
以減輕局部疼痛和炎癥反應;抬高患肢,避免劇烈活動。 3 細胞毒性藥物解毒劑使用[1] 局部使用解毒劑是藥物外滲處理的重要環節,(1)韓秀華等[2]對13例藥物外滲性損傷患者采用氟美松配伍維生素B12局部注射取得了滿意效果,方法:氟美松2.5~10 mg加維生素B12 250~1 000 μg用5號半針頭,以碘伏消毒皮膚后右手持注射器從病變一側刺入至對側邊緣部,邊推藥邊退針。
病變范圍在2 cm內者只在一處注射,每日1次;病變范圍>2 cm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十字交叉注射,或病變周圍多點注射,每天1~2次。(2)宋林萍等[3]報道,蒽環類藥物外滲后局部用99%二甲亞砜涂敷于外滲部位,1次/6 h,連續14天,有效率可達100%;(3)絲裂霉素和更生霉素外滲可用維生素C 50 mg/ml處理;(4)欖香烯外滲用維生素B12處理[4];(5)足葉乙甙、長春新堿類藥物外滲可局部注射透明質酸酶300 u加生理鹽水1~2 ml局部注射以促進藥物吸收和彌散[5,6]。
常用抗腫瘤藥物解毒劑為[7]:ADM(阿霉素)——氫化考的松50~200 mg,用法:靜脈(局部)、皮下(局部)、外敷(局部)。VCR(長春新堿)——8.4%碳酸氫鈉5 ml。
用法:皮下(局部),每個數小時重復。VP-16——同VCR。
MMC(絲裂霉素)——(1)10%硫代硫酸鈉4 ml與注射用水6 ml混合,用法:靜脈(局部)、皮下(局部)各5 ml;(2)維生素C 1 ml(50 mg/ml),用法:靜脈(局部)。 4 局部外敷 4.1 冷敷 外滲24 h內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化療藥物的吸收,同時緩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癥可酌情給予冷濕敷。
方法:每次20~30 min,間斷冷敷。 4.2 熱敷 對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藥物,如足葉乙甙[5]、草酸鉑等可采用33%硫酸鎂濕熱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
用法:溫度40 ℃~50 ℃,24 h持續使用。 4.3 藥物濕敷 (1)沈憶力[7]報道,采用三黃湯加味外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局部腫脹疼痛,取得良好效果;(2)姚聰等[8]推薦使用維氏油外涂,涂抹范圍大于外滲局部3 cm左右,間隔4~6 h涂藥1次,有水皰者用無菌注射器將水皰內液體抽出再涂藥;(3)中藥黃連、黃柏加3%硼酸濕敷[10];(4)喜療妥軟膏適量外涂,每日4次;(5)也可涂濕潤燒傷膏每日數次。
5 理療 藥物外滲24 h后物理療法:(1)毫米波治療儀局部照射,每次30 min,3次/d,功率8 MW/cm2,頻率31.9 GHz[11];(2)蒽環類藥物也可使用超短波、紅外線照射20~30 min,2次/d[12];(3)有學者經動物實驗發現:高壓氧療有助于阿霉素外滲所致潰瘍的愈合[13]。
3.化療藥物外滲
常規藥物還有 歐萊(七葉皂甙鈉),外用,涂抹。
土方藥物有:土豆片 外敷 一天更換4--5次,效果良好。 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 處理外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預防外滲的發生! 步驟:1 停止化療 2 保留針頭,患肢制動 3 抽吸出殘留在針頭,輸液管中的藥物或是疑有外滲的藥物 4 拔掉針頭 5 避免外滲部位受壓 6特殊化療藥物外滲時,按指導注射相應的解毒劑 7使用特殊藥物發生外滲,給予熱敷或冷敷處理 8 抬高上肢 9 通知醫生,并討論外滲部位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及拍片 ps 長春花堿,長春地辛,長春新堿等應在發生外滲24-48小時內每天至少熱敷15-20分鐘并抬高患肢 阿霉素柔紅霉素等應局部降溫 發病機制:化療藥物進入血管周圍組織內引起組織變性、壞死甚至潰瘍形成。
臨床表現: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腫脹甚至潰破。 急救措施:1.立即終止注射;2.局部普魯卡因+生理鹽水皮下注射,可減慢化療藥物吸收和鎮痛;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損區域;4.局部明顯腫脹者可用硫酸鎂濕敷以消除腫脹;5.如已發生潰瘍或水皰應進行外科處理;6.待炎癥急性期過后可理療以促進恢復。
預防措施:1.先從遠心端選擇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復;確認血管通暢后再加化療藥,化療后用生理鹽水沖管減少血管刺激;如無特殊要求應調快注射速度。 個人實踐經驗:化療藥物外滲重在預防,熟練的穿刺技術和血管的合理選擇是預防其發生的關鍵。
常見抗癌藥靜脈外滲的解毒方法 1、氮芥 10%硫代硫酸鈉4ml與無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靜注5-6ml,外滲部位作多處皮下注射;數小時重復。解毒機制:加速烷基化。
2、絲裂霉素 方法同上。另維生素C1ml局部靜注。
解毒機制:直接滅活。 3、阿霉素 (1)50-200mg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局部靜注,1%氫化可的松霜外敷;(2)8.4%碳酸氫鈉5ml+地米4mg局部靜注,外滲部位多處皮下注射。
解毒機制:減少炎癥。 4、柔紅霉素 8.4%碳酸氫鈉5ml+地米4mg局部靜注,外滲部位多處皮下注射。
解毒機制:減少藥物與DNA結合,減少炎癥。 5、放線菌素D 方法同絲裂霉素。
解毒機制:減少藥物與DNA結合。 6、卡氮芥 8.4%碳酸氫鈉5ml局部靜注。
解毒機制:化學滅活。 7、長春新堿、長春花堿、足葉乙甙 8.4%碳酸氫鈉5ml或透明質酸酶1-6ml每隔數小時在外滲部位皮下多處注射,并采用熱敷。
使用皮質類固醇和局部冷敷會加重毒性。解毒機制:化學沉淀;加快外滲藥物的吸收、分散。
以上資料參考王華慶主編《惡性腫瘤化療方案規范》及本科臨床實踐總結。化療期預防靜脈炎及藥物外滲的處理及防治 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由于抗癌藥物的反復應用與長期靜脈穿刺給藥,易引起靜脈炎及藥物外滲。
一旦發生藥物外滲,給病人造成極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甚至患者留下終身殘疾。為解決臨床護理難點,因此護理人員進行了大量臨床研究,使藥物外滲處理得到有效控制。
為使化療護士掌握這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對此并發癥的病因、病理、外滲分類、預防及滲漏處理及防治等作分別敘述。 1 病因病理 1.1 化療靜脈炎主要是由于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管壁化學性炎癥。
1.2 滲出藥物浸潤皮下組織,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炎性滲出,造成受損靜脈皮膚周圍形成水腫。 1.3 與細胞DNA結合的藥物最易引起組織壞死,反應可在刺激性藥物撤除后持續數周。
1.4 化療藥物的強酸、強堿或高滲性刺激可誘導增殖細胞成熟停滯也可導致局部組織毒性,造成內皮損傷。 1.5 配制藥物過程中,不按操作規程、加藥環境污染,也可使小毛細血管的微粒進入血管,刺激損傷血管內壁,產生組織水腫,形成炎癥。
2 臨床表現 2.1 在輸液過程中常表現為沿血管走行燒灼樣疼痛或局部腫脹。 2.2 外滲注射部位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炎性反應,如處理不及時或未加處理嚴重出現大水泡及簇泡疹,隨后出現局部紫斑潰瘍、壞死。
2.3 紫色紅斑堅硬,燒灼樣疼痛,皮下組織受累,并活動受限。 2.4 由藥物刺激皮下組織,組織受損,刺激神經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計頸、腋下淋巴結腫大、敗血癥等。
2.5 潰瘍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漸蔓延皮下組織壞死,邊緣明顯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齊。 2.6 “靜脈怒”反應 主要反應特征是沿血管靜脈通路方向串狀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淺表的紅斑、水腫、硬結、奇癢、觸痛,個別患者表現為心悸、不適的感覺,停止用藥約一天內癥狀消失,且無殘留組織損傷。
此反應占3%,多在阿霉素應用中。 3 化療藥物外滲的分類 化療藥物外滲對皮下組織損傷的程度可分為三類: ①發瘡性化療藥物;②刺激性化療藥物;③非刺激性化療藥物,護士應熟練掌握各種藥物對局部刺激的強弱。
3.1 發泡性化療藥物 是臨床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由長春新堿、諾維本、托馬克等、蓖環類抗腫瘤藥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絲裂霉素等,一旦滲入血管外,短時間內可發生紅、腫、熱、痛,甚至皮膚及組織壞死,也可導致永久性潰爛。 3.2 刺激性化療藥物 可引起輕度組織炎癥和疼痛,不可導致皮下及組織壞死,如氮烯咪胺(DTIC)和足葉乙甙(VP-16)等。
3.3 非刺激性藥物 對皮膚及組織無明顯的刺激,如5-氟。
4.化療藥物外滲處理
建議:你好,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
1 用注射器連接頭皮針將藥物回抽,以減少化療藥的滲出量,回抽的血液藥物以3-5ml為宜.
2 可選擇性的注入25mg氫化考的松,然后拔掉針頭.
3 保留針頭,用2%普魯卡因2ml加的塞米松1ml進行局部封閉.
4 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濕敷或冰敷.
5 抬高患肢.
6 避免局部按壓,密切觀察.
7 如出現組織破壞或潰瘍時,應考慮手術切除.
在化療前、中、后期注意日常的飲食,多吃富含硒的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和瘦肉、雞蛋、鴨蛋、龍蝦、金槍魚、大蒜、蘑菇、蘆筍、花生等,原因是硒被國內外醫藥界和營養學界尊稱為“抗癌之王”。但是,單純靠食物補充是不夠補的,食物中的硒含量是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的,它有很大一部分會被流失。用硒維康口嚼片補硒,吸收率高,能夠在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同時,增強化療效果,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緩解化療的副作用。
5.化療藥物外滲
要看是哪一類的
1.常規:2%普魯卡因2ml或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生理鹽水5-10ml皮下注射,以稀釋藥物、減慢化療藥物吸收和鎮痛。
2.某些化療要有特殊的解毒劑
3.熱敷:促進藥物分散吸收,長春堿、長春新堿、足葉乙甙推薦熱敷。
4.冷敷: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同時也可緩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癥。阿霉素類、柔紅霉素、紫杉醇類、氮芥、伊立替康外滲24h內首選冰敷
5.藥物外敷:
藥物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艾洛松乳膏、喜療妥軟膏、京萬紅軟膏、濕潤燒傷膏。
中藥濕敷:云南白藥用酒調成糊狀外敷,六神丸研末加適量蜂蜜調成糊狀,如意黃金散,新癀片粉+白醋,
紅景天粉末加蘆薈鮮汁搗爛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化療藥外滲時應簡短冷敷幾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