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的簡短故事
屈原的簡短故事有: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
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
2.屈原的故事 短一些
哀悼他;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
他懷念郢都,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
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
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到處去尋覓詩人;對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
屈原不禁激動地說!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懷念百姓,憎恨敵人。
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屈原死后,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到了汩羅江邊。
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心里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他都寫成了詩篇,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這天是五月五日,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屈原在江邊踱著,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百姓敬重他,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
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到處亂撞呢,是干凈的。
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
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
3.屈原的故事(簡潔)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4.屈原的故事 短一些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
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
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旦耽測甘爻仿詫濕超濺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來。
愛國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
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里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
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
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
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
預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
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5.屈原的事跡,簡單些
人物生平: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
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擴展資料: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人物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
作品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
關于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后人無法窺其全貌。 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屈原。
6.求屈原簡短故事(越短越好)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
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 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
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
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
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
7.屈原的事跡,簡單些
人物生平: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擴展資料: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人物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作品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關于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后人無法窺其全貌。
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屈原
8.屈原的故事,請稍簡短些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 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 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后來曾經被召返。 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 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 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 再次驅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 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 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 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 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自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而且非常樂于助人。以下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小屈原的為人非常善良,周圍的鄰居村民都非常喜歡他、贊譽他。
話說楚國年代戰事連連,硝煙彌漫,個個諸侯國的紛爭不斷。他自小就有為國效力雄心壯志,他飽讀詩書,學到書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
他說只要善待每一個國民,就能興國也。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
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艷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
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著。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
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么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系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系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系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后用系鞋帶綁緊扎緊,米不再向外漏了。
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著走著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著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
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為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干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
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