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老愛幼事跡
1、孔融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由于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郯子取乳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王祥孝母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擴展資料:孔融典故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
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
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并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2.關于尊老愛幼的故事
一、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樣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能夠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二、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三、蘆衣順母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兩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四、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五、涌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3.尊老愛幼的事例(50字左右)
春秋時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時候,由于父母體弱多病,家里很窮。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可家里一粒米也沒有,怎么辦?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的山路,從親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他是個孝順的孩子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于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4.關于尊老愛幼的小故事
黃香尊老愛幼的故事
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于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
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里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后,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5.【尊老愛幼的感人小故事.200字左右】
子路尊老愛幼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黃香尊老愛幼的故事 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于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夏天夜里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黃香長大后,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6.尊老愛幼的事例
您好,我找到了兩個,不知道對您有沒有幫助: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評) 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
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來,多少個春夏,多少個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于什么時代,有一點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這一優良傳統在好少年張斯振身上又一次得以體現。 張斯振的媽媽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自打生下他后就臥床不起,后來他父親又患腦血栓去世,整個家庭重擔全部壓在他稚嫩的肩上。
每天早上不到5點他就得起床,燒火做飯,一口一口地喂完母親后,他才能匆匆地扒上幾口飯趕去上學;放學回家后,他先去看看媽媽,然后再去做家務,接著再溫習功課,每天晚上都要11時過后才能上床睡覺。考上高中后,為了求學,不得不用平板車拉著無人照顧的母親一起上學。
比起張斯振來,有的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上要在大人三番四次的催促聲中才能起床,放學回到家后,書包一扔,到食品柜里抓一把可口的零食吃,叫做作業還一肚子不情愿。常常不滿于母親的絮絮叨叨、不滿于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但要對比張斯振,他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目前全國上下正在貫徹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
要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的言談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風。”“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
這些都為我們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優良傳統指明了方向。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還有: 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
古往今來,多少個春夏,多少個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于什么時代,有一點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這一優良傳統在好少年張斯振身上又一次得以體現。
張斯振的媽媽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自打生下他后就臥床不起,后來他父親又患腦血栓去世,整個家庭重擔全部壓在他稚嫩的肩上。每天早上不到5點他就得起床,燒火做飯,一口一口地喂完母親后,他才能匆匆地扒上幾口飯趕去上學;放學回家后,他先去看看媽媽,然后再去做家務,接著再溫習功課,每天晚上都要11時過后才能上床睡覺。
考上高中后,為了求學,不得不用平板車拉著無人照顧的母親一起上學。比起張斯振來,有的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上要在大人三番四次的催促聲中才能起床,放學回到家后,書包一扔,到食品柜里抓一把可口的零食吃,叫做作業還一肚子不情愿。
常常不滿于母親的絮絮叨叨、不滿于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但要對比張斯振,他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目前全國上下正在貫徹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
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要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的言談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風。”
“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這些都為我們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優良傳統指明了方向。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尊敬老人、愛護兒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尊老愛幼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曾說過: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樣尊敬別人的老人,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別人的孩子。
在中國,違背了這種道德的人,不光會受到輿論的批評,嚴重的還要受到法律的懲處。 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孝敬父親。
為了讓父親睡得舒服,他夏天用扇子為父親扇涼席子,冬天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窩。漢文帝的母親生病時,文帝每次都要親口嘗過湯藥的冷熱,才端給母親。
早在漢朝時,政府就曾多次發布命令,提倡、獎勵孝敬老人的行為。當時政府發給70歲以上的老人一種拐杖,用這種拐杖的老人,在社會上可以得到特殊的優待和照顧。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