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諸葛亮的小故事
舌戰群儒:諸葛亮出使東吳,請求聯盟,東吳不怎么樂意,于是諸葛亮和他們的知識分子展開辯論說的他們無地自容,最后成功聯盟。
草船借箭:聯盟后,東吳大都督周瑜覺得諸葛亮這個人不簡單,留著有后患,這邊弄死他沒借口,就說我們要箭,你幫我們弄去,諸葛亮利用天時巧妙跟曹操拿了十萬支箭交差。巧借東風:弄了箭以后準備跟曹操PK了,可是曹操兵多將廣不容易搞,所以周瑜和諸葛亮都想到火攻,可是風向不對,諸葛亮再次發揮他的神奇能力跟老天借了一夜東風,把曹操打的丟盔卸甲。
七擒孟獲:諸葛亮帶隊南征,南蠻有個老大叫孟獲,對諸葛亮很不服,諸葛亮抓了小樣七次,又放了七次,小樣終于服氣了。
2.關于諸葛亮的故事,簡短的,100到200字
1、草船借箭
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2、三顧茅廬
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
3.誰有關于諸葛亮的簡短小故事
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
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伐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
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
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準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
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
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空城計源自《三國演義》。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
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
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
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諸葛亮的士兵問道:“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說:"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如果是司馬昭和曹操的話,我是絕對不敢實施此計的."。
4.關于諸葛亮簡短的故事
下面可以分十幾個故事了 夠了吧 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
字孔明,人稱臥龍,東[漢末]年徐州瑯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
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
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
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
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草廬,請計于諸葛亮。
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于長阪。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
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而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
赤壁戰后,孫權履行諾言,將荊州借給劉備。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后事說:“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
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后,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
劉備死后,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于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后庭。諸葛亮執政后,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
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后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
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斗結束后,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馀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
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
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
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
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于魏軍,丟失街亭。
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并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
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馀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
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共為輔臣。
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還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
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
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
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后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后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
5.關于諸葛亮的故事50字左右
空城計諸葛亮在歷史上非常的有名,他經過他指導的一些戰役或者是故事,被廣大人民廣為流傳尤其是其中的一個最為經典的故事就是空城計在三國時期由于諸葛亮錯用了人,輸掉了戰役中非常重要的一塊領地街亭,這時魏國的大將司馬懿,趁著勝利帶著15萬的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追擊而來,這時諸葛亮的身邊并沒有很多的大將,而待在他身邊的一般都是一些文官,而這時很多人聽到說帶著數萬大軍乘勝追擊,就非常的慌亂,而就在此時,城中還剩下2000多名士兵,在此時諸葛亮并沒有驚慌,他還是非常的胸有成竹,諸葛亮慢慢的到了城樓上,觀察一下敵方的軍隊首先它安撫著人們,安撫下一些慌亂的士兵,勸大家不要驚慌,此時他在心里已經有了對策,這時諸葛亮就下令現在所有的士兵,都呆在原地不能私自的外出,以及慌亂如果是不按他的命令執行的話就立刻的處置,而這時他又讓士兵把城門全部打開,派上幾十名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樣,然后裝作在城門邊掃地或者是在灑水,而這時他自己也沒有,顯得非常的慌亂,她帶著兩個小書童,然后帶上一把琴,在城樓上安安靜靜的坐下然后就,胸有成竹的彈起琴來。
而就在此時司馬懿已經帶領著大量的軍隊到了城下,看到諸葛亮非常悠閑的在撫琴,而這時也看到一些老百姓在非常的悠閑地掃地灑水,都沒有感覺到非常的慌亂,他也不敢貿然的行動,雖然他的兒子司馬昭,想到了說諸葛亮這肯定是在故意這樣做來,掩人耳目的,但是司馬懿卻說,他對諸葛亮非常的了解諸葛亮,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謹慎,而且也不會這樣冒險,他這樣大肆的把城門打開,肯定是胸有成竹,里面必定有大量軍隊在埋伏,如果此次闖進去的話,很可能就會中了他們的埋伏,所以司馬懿就帶著大批的軍隊都撤退了。諸葛亮在城門上,看到司馬一大量的軍隊撤退,可是他的心里已經有了數,他的計謀已經成功了,而這是城中的2000多士兵,也松了一口氣,他們覺得諸葛亮太厲害了,他的智慧不是任何人都比得上的而且通過這個計謀,也發現了諸葛亮的膽量,這就是歷史中著名的空城計。
6.關于諸葛亮的小故事
?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游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并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干出了一番事業.「三顧茅廬」后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7.關于諸葛亮的五個故事,簡潔點概括回答
1.三顧草廬諸葛亮他很拽,劉備前兩次去都不在家,第三次到他家才把他盼來了,說明這個男人,他不顧家2.赤壁之戰眾所周知的赤壁之戰,本來是孫權和周瑜的功勞,可是就因為諸葛亮的所謂“借東風”不用一兵一卒,獨占了這個功勞,最后還“氣死”周瑜。
劉備很惡毒,居然挑撥孫權和曹操作對,也是這個諸葛亮給他出的主意,這個諸葛亮實在是,是個“壞東西”3.華容道關羽華容道為什么要放走曹操?因為關羽,他不夠狠,作為黑社會三大頭目之一,膽敢反叛當時的正規軍曹操。可是諸葛亮卻夠惡毒,居然派這個心慈手軟的關羽去砍曹操,壞事都讓關羽去做,好事功勞都給自己攬~4.斬馬謖因為自己的用人失誤,拉不出屎怪茅坑,把馬謖砍了5.魏延之亂諸葛亮死后,魏延沒有叛亂,只是不同意撤軍,希望能夠自己率領一支部隊繼續北伐,結果被楊儀陷害死。
而魏延這個悲劇,完全是因為諸葛亮用他們兩個人,卻沒有分清他們兩個人的職責,最后導致他們兩個的惡性競爭,最后兩個人都沒好果子吃,蔣琬搶了他們倆的飯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關諸葛亮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