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十個三國演義精彩對白(簡短)
舌戰群儒 ①肅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
施禮已畢,坐于客位。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
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
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
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
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
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于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云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
至于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
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
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 ②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
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區求教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
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③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
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④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
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
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
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⑤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
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⑥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
2.請用簡練的語言介紹10個三國的故事情節,再簡單的寫出故事中的人
1、諸葛亮周瑜赤壁聯手破曹。
2、關羽攜二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兄弟重逢。
3、馬超張飛潼關大戰,劉備愛才極限收悍將
4、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
5、諸葛亮親征南中,七擒七縱感化南王。
有點多。求加分。
6、黃忠老將寶刀未老,長沙城下大戰關羽。
7、麻雀驚馬走麥田,曹操割發謝罪狀
8、大膽設計騙仲達,古琴疑兵保西城
9、打賭造箭算天氣,草船借箭技術高
10、魏軍三千吳三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累死了,還要的話說一聲,求加分
3.求三國演義精彩片段十篇
連環美人計:司徒王允將歌女貂蟬先許給呂布,后許給董卓,使這對義父義子相互殘殺,從而殺掉董卓
溫酒斬華雄:關羽在一杯熱酒未涼的工夫,斬了敵方大將華雄,收到曹操賞識敬重
過五關斬六將:關羽與劉備失散,暫居曹營。曹操一心想收服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賜美女、金銀、官職等物品,關羽獨留下赤兔馬,以便來日尋劉備方便。聽到劉備下落后,關羽將官印吊于屋中,帶上嫂嫂,奔向劉備。途中沒有曹操批準,在五個關口受到阻攔,關羽皆殺之闖關。后曹操命人加急送來出關令,也是日后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一個原因。
三顧茅廬: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三次與關羽、張飛到草廬去請他,謙恭有禮,是后人善待臣子的佳話。諸葛亮發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見解,稱《隆中對》
三氣周瑜:劉、孫聯合破曹,但孫吳的水軍都督周瑜氣量狹小,多次想法害諸葛亮而不得,被諸葛亮三次出招氣死,臨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
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天造十萬支箭,卻不給充足的材料和人力,本是想以此陷害。但諸葛亮妙算天象,用草人布在船的兩側,趁第三天大霧潛入曹營,曹操多疑,不敢冒然出兵,便放箭攻擊,于是天明霧散,諸葛亮白得曹操十多萬支箭,命士兵大喊:謝曹丞相賜箭
借東風:孫、劉破曹須用火攻,但風向不對,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東南風,探望時便開了一個藥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痊愈,殺孔明之心頓起。諸葛亮便喬裝鬼神借風,一可令眾人對自己更加欽佩,二可趁機逃離東吳。
赤壁之戰:孫、劉聯手,在兵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抵御了曹操大軍。用火攻將曹操擊敗。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的經典(還有官渡之戰、肥水之戰)
智算華容:諸葛亮算出曹操赤壁一敗后必將走華容道,但此時不能殺曹操,否則北方必亂,便將此人情送與了關羽。由于昔日曹操對關羽有恩,云長又極重人情,將曹操放走。
水淹七軍:關羽負責守荊州,利用白河之水淹死敵人數萬大軍,取得勝利。
大意失荊州:關羽由于自負,忘記了諸葛亮“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計策,與孫吳結仇,被呂蒙裝作穿白衣的商人入了城,破了荊州
敗走麥城:關羽失掉荊州,被困麥城。劉備一個義子(忘了是誰了)見死不救,終被孫權所殺
空城計:司馬懿攻打劉備,城中只剩下諸葛亮和一些老兵。孔明用奇計,自己在城門上彈琴,幾個老兵打掃城門,門洞大開,司馬懿卻認為孔明一生謹慎,定有埋伏,遂走而不攻
火燒連營:劉備為關羽、張飛報仇心切,攻打東吳,卻不會用兵,在山林中扎寨。被陸遜火燒連營七十里,一敗涂地
托孤白帝城:劉備臨死前,在白帝城將劉禪托給諸葛亮,命其如可立則立之,不可便廢而自立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諸葛亮死后,料定司馬懿定會知曉,趁機攻打,便命姜維將自己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麥粒。出兵時將自己放在陣前給司馬懿看。果然后者一看諸葛亮沒死,以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計,退兵而走
單刀赴會:關云長不帶兵將赴東吳魯肅之邀,然后借醉挾持魯肅,安全脫身,顯示出英雄虎膽及過人機智。
千里走單騎:關云長掛印封金,護送兩位嫂子千里投奔大哥劉備,一路之上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完成使命。
4.求10個三國的成語和他的典故要10個要簡略,簡略再簡略不超過45字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后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云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云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后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樂不思蜀
蜀漢后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紙上談兵
原為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書讀兵書卻生硬套取不思變通,導致長平大敗
在三國里指馬謖街亭一役,自認為飽讀兵書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失去戰機的事情.
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空城計
三國時期,蜀兵敗而退,諸葛武侯在手下無兵的情況下,彈奏撫琴大開城門迎接追來的司馬懿,司馬懿恐有疑兵而不敢冒進,后撤退.
后比喻在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刻,利用周圍環境造成假象,令對手不敢輕進.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吳國呂蒙,自幼刻苦,習武讀書.后成為吳國將軍,令孫權震驚,孫權很難想象得出此人就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
后比喻在一段時間后再與某人重逢時,此人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白帝托孤: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大業。我的兒子劉禪,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無才,你可自取之!”諸葛亮流著淚說:“陛下這樣信任我,我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貞之節。”劉備又遺命劉禪:“你要像侍奉父親那樣與丞相相處。”劉備死后,諸葛亮便肩負起管治國家和復興漢室的重擔。
5.三國演義中任意十個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中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這是一個比較受爭議的人物,在老百
姓中以負面形象為多。被評為清平之奸人,亂世之英雄,為人陰險狡詐,
但是十分愛才,手下有張遼、夏侯敦、曹仁等猛將,三國時期他統率的曹
魏是當時最強大的勢力。
孫權:江東猛虎孫堅之子,孫策之弟,他不像哥哥和父親那樣能勇善戰,但也非
常愛才,手下才會有這么多勇將能臣跟隨他。孫策曾經對孫權說,論天下
之爭,你不如我,論保家安國,我不如你。因此三國滅亡時,東吳是最后
歸晉的。
劉備:中山靖王之后,是當世皇叔,為人仁慈,禮賢下士,愛才,但總會在關鍵
時刻煩“仁義病”,失去很多戰機。曹操曾經和他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
雄只有自己和劉備二人。但是劉備的謀略和他人比略遜一籌,軍事方面也
不盡人意,最后還死于戰爭。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說明劉備在百姓心
目中的地位高于他人。
諸葛亮:蜀漢名臣,中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為蜀漢立下了戎馬功勞。諸
葛亮執法嚴明,曾經揮淚斬馬謖。諸葛亮在內政、外交方面發揮出極大
的才能,軍事上的才能也不低。諸葛亮在后世們心中的地位很高。
司馬懿:魏國名臣,和諸葛亮為對手。為人足智多謀,經常害慘了諸葛亮。司馬
懿多疑,曾經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蒙騙。司馬懿的負面形象在百姓心中
是根深蒂固的。
關羽:字云長,面如重棗,被后世尊為武圣人。為人忠義,武藝高超,文武雙
全,曾經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但是為人孤傲,最后也因此死于東
吳之手。他的的形象以正面形象為多。
6.概括10個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
三顧茅廬
隆中對
五丈原
借東風
草船借箭
舌戰群儒
七擒孟獲
三氣周瑜
罵死王朗
八卦衣
木牛流馬
空城計
斬馬謖
八陣圖
白帝托孤
火燒博望
火燒藤甲軍
錦囊妙計
六出祁山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義釋華容
溫酒斬華雄
單刀赴會
掛印封金
斬顏良誅文丑
水淹七軍
擒于禁斬龐德
古城會
戰長沙
7.閱讀《三國演義》用簡練的語言概括 10個經典故事情節 , 要求 寫明
火燒博望坡;
火燒新野;
舌戰群儒;
智激周瑜;
草船借箭;
智算華容;
三氣周瑜; 豪杰三結義;
三英戰呂布;
北海救孔融;
煮酒論英雄;
躍馬過檀溪;
三顧草廬;
攜民渡江;
征吳賞六軍;
陸遜營燒七百里;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取西川;
智取漢中;
巧布八陣圖;
安居平五路;
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壁之戰;
8.三國演義10個精彩故事梗概
1、煮酒論英雄: 這是我國著名歷史小說>第二十一回中所講述的一則故事。
東漢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 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云長和張飛蒙在鼓中,說劉備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得大好事 !"說者有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
曹操說,則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后心神方定。
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突然陰云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里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于世,與是說: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下地下。
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圣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2、捉放曹: 說的是三國時期,東吳與蜀漢聯手抗曹。在赤壁用計火攻曹操。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只剩300余人在曹操的帶領下撤退,行至華容道,曹操忽然仰天大笑,說:“別人都說諸葛亮足智多謀,我看他也是無能之輩,如果他在這里埋伏一支隊伍,今天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話音未落,只聽得一聲炮響,關羽率一支人馬攔住去路。
曹操見狀懊喪不已,只得請求關羽放一條生路。關羽是個很講義氣的人,想到當年自己過關斬將,倘沒有曹操關照,也是性命難保,遂讓路與曹操。
3、取成都: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五路伐蜀,鄧艾領兵3萬,由狄道向甘松、沓中進軍以牽制姜維。諸葛緒領兵3萬,由祁山向武街、橋頭進兵,以切斷姜維的退路。
鐘會率十萬大軍由子午谷、駱谷、斜谷進入漢中。之后,魏軍一部分圍住漢、樂二城,大軍攻下陽平關。
由于漢中丟失,從沓中趕回的姜維只好退守劍閣,而鄧艾卻趁機由劍閣以西一百里的陰平小路徑取成都,蜀漢就此滅亡。 姜維的本意是誘敵深入,但他卻沒有親自率領主力部隊鎮守陽平關,而是避禍于較遠的沓中,結果成了開門揖盜其實蜀漢既然擁有被曹操喻為"天獄"般的地理優勢,就應該始終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的策略,姜維自棄險要的做法絕對是錯誤的。
4、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
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
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
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5、七步成詩 曹操死后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
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
曹丕聽了以后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6、夜走麥城 曹操聽說關羽殺了龐德,活捉了于禁,就一面派大將徐晃領兵援助樊城,一面派人給孫權送信,催他趕快派兵去攻打荊州。
孫權見信讓呂蒙裝病辭職,以小官代之,卻讓呂蒙攻打荊州。關羽箭傷好后,領兵攻打樊城,與曹操的大將徐晃大戰于沔水,兵敗。
關羽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