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陽樓的傳說
岳陽樓的傳說故事出自:中國歷史故事網 唐朝開元四年,有個姓張的大官被貶到岳州(今岳陽市)來當太守。
張太守到了岳州之后,愁眉緊皺,痛苦不堪。 有一天,他帶著幾個人出去巡視,順便散散心,可是轉了半天,也沒找到個風景好的地方。
太陽落山的時候,太守帶著隨從轉到西門外湖邊上,看見前面有個圓形石臺,上面建了個小亭閣,亭上掛著“閱兵臺”匾額。原來這里是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魯肅在洞庭湖操練水兵時修的。
張太守登上閱兵臺,遠望無邊無際的洞庭湖,頓時感到心胸開闊多了。一個隨從對張太守說:“老爺,這里既可登高望遠,又可觀賞湖光山色,如果在高處筑座樓閣,那該多好呀!” 張太守聽了,覺得有些道理,便打定主意,只等良辰吉日,動工建樓。
第二天立即出榜,招聘名師巧匠,擔任工程總管。 有一天,從潭州(今長沙市)來了一個青年木工,名叫李魯班,自稱擅長土木設計,無論什么亭閣樓臺,宮殿廟宇,都能設計得盡善盡美。
張太守便命他主管工程,限他一個月之內,畫出一座三層、四角、五梯、六門、飛檐、斗拱、盔頂的樓閣圖樣來。 李魯班成天躲在房子里,畫了又畫,算了又算,整整搞了七七四十九天,紙樣畫了一大堆,不是繪成一座土地廟,就是畫成一個過路亭。
累得滿頭大汗,還是沒有一點結果。 張太守氣極了,他對李魯班說:“眼下工匠來了這么多,只等你的圖了。
真該死,你誤了我的大事!再寬限你七天,到時候交不出來,絕不輕饒你!” 李魯班嚇得冷汗直冒,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一個人坐在湖邊上哭起來了。木工、石匠見他哭得實在傷心,都跑去勸他說:“哎喲,你這個青年人哪,何必這樣認真呢,不知道就不知道嘛,好好地在張大人面前認個錯就是了。”
也有人說些風涼話:“既然取名魯班,就一定有魯班的本領,設計一個小小樓閣算得什么!” 李魯班聽了這些話,便誠懇地說:“各位師傅,我在鄉下也做了六年手藝,茅屋瓦房蓋過百十來棟,真沒有想到畫個樓閣圖會有這么難呀。事到如今,只好請眾鄉親幫幫忙,往后再重重地報答諸位。”
這時,有位白發老人站到人群前面來了。這位老人家,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兩個月來,他每天都在工地上轉來轉去,問長問短,他對李魯班說:“我看真魯班也是從小苦學出來的,如果光躲在房子里畫圖,是難得畫出個好樓閣來的。
還是要和別的師傅多多商量才好。”“看樣子,你一定也是個木工師傅了?”李魯班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說:“你老人家見多識廣,請你費神幫幫我的忙好嗎?” 老人說:“我沒有畫過圖,只不過呢,我這里有些小玩意兒,你若喜歡,不妨拿去擺弄擺弄,或許會擺出一些名堂來的。”
老人把背著的包袱打開,里面裝的是一大堆長的、短的、圓的、方的,還編了號碼的木柁柁,他隨手往地上一攤說:“若是還差點什么的話,到連升客棧的樓上找我就是了。”說完之后,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李魯班抱起那堆木柁柁,蹲在工棚里苦思冥想,擺來弄去,竟連飯也忘記吃了。 有個年輕木匠見他這樣入迷,抓起幾個木柁柁往草堆里一丟,說:“哼,那個老漢瘋瘋癲癲的,說不定是個吹牛皮大王,你也真的相信他?”旁邊幾個老木匠連忙說:“年輕人還是謙虛一點的好,人家年紀那么大了,他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呢?你憑什么說他吹牛皮?”老木匠們一個個坐下來和李魯班一起按著木柁柁上面的號碼,慢慢地擺弄起來。
他們擺了又擺,突然,大家高興地齊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呀,一座頂漂亮的樓閣模樣兒做好啦!”工匠們聽見了,跑過來一看,果然是一座壯觀的樓閣模型。不一會兒,整個工地的人都圍過來了,人人夸贊不已。
可是看來看去,還有個飛檐少了五個斗拱。 大家按號碼仔細一查,不多不少缺了五個木柁柁。
剛才那個丟木柁柁的青年木工,也跑來了,毫不在乎地說:“整整一座樓閣的模樣兒都做出來了,差這幾個木柁柁愁什么!等我來照樣做幾個補上去就是了。” 哪知道他做了一天一夜,木頭砍了百多塊,就是沒有一個合適的。
不是長了半分,就是短了半分。這時,他才想起被自己丟掉的那幾個木柁柁,心中很覺得過意不去,只好對大家說:“實在對不起大家,只怪我太不懂事,那少了的斗拱,就是先前被我丟掉的那幾個。”
“丟在哪里?快帶我們去找回來。”大伙齊聲問道。
“就在前面茅草堆里。”青年木匠領著大伙在那一片野草叢里找來尋去,好容易找出了四個,還有一個卻怎么也找不出來,野草都扯光了,也不見木柁柁的影子。
這時,張太守聽說樓閣模型造好了,地趕來一看,果然氣派不凡。他高興極了,連聲稱贊說:“如此壯觀、雄偉,真可謂天下第一樓矣。”
“啟稟老爺,此樓模型還差一個飛檐斗拱。”“此樓模樣出自何人之手?快快請來將斗拱補上。”
“稟老爺,是個白發老人,不知姓名,只知他住在連升客棧。”張太守領著大家忙忙奔到連升客棧,要找白發老人。
老板娘聽說張太守親自來找人,不知出了什么事,連忙慌慌張張跑出來說:“哎呀,這個老頭子進店兩個多月了,白天從不落屋,夜間就在樓上劈呀鋸的鬧到半夜。我還以為他幫人家做家具,誰知道他只給那。
2.岳陽樓的來歷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
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東漢末年,孫權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 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3.關于岳陽樓的傳說詩詞為什么有名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
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
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4.岳陽樓記名人故事
上聯: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①,今上岳陽樓②。
吳楚東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親朋無一字⑤,老病有孤舟⑥。
戎馬關山北⑦,憑軒涕泗流⑧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聯中指憂樂二字; 滕子京,岳陽樓記中有: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滕子京到巴陵后,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以國事為重,勤政為民,辦了幾件好事,如擴建學校、修筑防洪長堤和重修岳陽樓等。這些事受到百姓稱贊,結果兩年時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治為天下第一”。
在重修岳陽樓之后,他寫信給好友范仲淹,請他作記,共襄這“一時盛事”。隨信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圖》,供仲淹參考,說是“涉毫之際,或有所助。”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小時去太湖玩過,后母親改嫁,又隨繼父到洞庭湖畔的澧縣和安鄉縣讀書,所以對太湖、洞庭湖的風雨晴晦種種風情非常熟悉。其時,范仲淹因“慶歷新政”遭當朝保守派大臣賈昌朝、陳執中、王拱辰等的攻擊而失敗,已于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貶謫為鄧州(今河南南陽市)知州。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范仲淹,借樓寫湖,憑湖抒懷,真正的意圖是對摯友的婉轉規勸,惟恐招來禍患。在《岳陽樓記》中規勸他應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可謂苦心孤詣,深知重修岳陽樓要花很多錢,耽心有些人再次借此攻擊滕子京,所以在文章一開頭就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既是對他的政績的肯定和頌揚,又是為他被貶謫再次辯白;同時告訴他人,他是在干出大成績后才重修名勝古跡岳陽樓的,又堵塞了攻擊者之口。
呂純陽,即呂洞賓,有“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之句。有一年的春天,呂洞賓裝扮一個衣衫襤褸的書生來到岳陽城,在市井上設攤叫賣筆墨字畫,閑時,便上岳陽樓獨飲獨酌,經常喝得酩酊大醉。
一日早晨醒來登上岳陽樓,望著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便想如此鐘靈毓秀之地,想必一定有仙根慧種之人。若能度得一二人成仙,也不虛此行。
于是他來到市井上,高聲喊道:"有誰愿意學點石成金之術么?"恰好一米商聽見趕忙跑過來問道:"師傅果真有點石成金之術?"呂洞賓隨手一指,路邊的一塊石頭立即變成了黃燦燦的金子。呂洞賓問道還要我點什么,米商搖搖頭。
呂仙人心中暗喜:莫非此人不貪財?于是又把路邊的一堆碎磚點成金,米商還是無動于衷。呂仙人大喜過望,親切地對米商說:"待我度你成仙吧!"誰知米商連連擺手,急切地說:"我不求成仙,我只求師傅賜我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呂洞賓氣得臉色發白,提起酒葫蘆咕咕又喝了一葫蘆酒,只喝得不辨東西南北。
次日清晨,呂洞賓醒時,太陽已冉冉從東方升起。回想起昨日遭遇不僅感慨萬千,于是又沽了一葫蘆酒,解下要間青銅寶劍,在岳陽樓前舞起劍來,舞畢就在岳陽樓上寫了一首詩: 朝游北海暮蒼捂,袖里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呂洞賓常常醉于洞庭湖畔。
又一日,他在岳陽樓喝酒后,踉踉蹌蹌,倒在城南一棵大樹下睡覺。朦朧中,忽見從樹杈上下來一個須發皓白的老人,跪在他面前說:"呂大仙,請你度我升天吧!"呂洞賓說:"我是個凡人,怎么叫起我神仙來了呢?"老人說:"你是八仙之一,別人不識,我識呀!"呂洞賓聽罷,從酒葫蘆里取一顆紅色丸子給老人吃了,老人再拜,飄然而去。
呂洞賓想:當初我滿腹經綸,滿懷壯志,卻無人賞識,如今成了神仙,還是只有老樹精才認識我。一時百感交集,提筆在老樹上寫了一首詩: 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
只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下聯:純粹的地理環境描寫。
5.關于岳陽樓的資料
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上,瀕臨洞庭湖,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
岳陽樓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岳陽樓始建于三國,原為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臺。到唐代時,唐中書令張說謫守岳陽,在此筑樓,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重修,現存建筑是清同治六年(公元 1867年)所建。岳陽樓主樓有5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整個建筑設有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藝。岳陽樓主樓平面為長方形,寬17.4米,進深14.54米。樓分三層,高19.72米。一、二層均有回廊。黃琉璃瓦屋頂,飛檐翹角,氣勢雄偉。全樓不用一根橫梁、一枚鐵釘,匠心獨運。
岳陽樓不只建筑精巧,而且還是一個集對聯、詩文及民間故事為一體的藝術世界。12塊檀木板組成的木雕屏篆刻著《岳陽樓記》全文,各種對聯懸于四壁,長的達100余字,短的只有8個字。
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等先后登臨,寫下不少傳誦千古的詩篇。宋滕子京貶岳陽時重修此樓,請范仲淹撰作了震古爍今雄文《岳陽樓記》》,文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大下之樂而樂”,表達了作者的崇高品格與宏大抱負,人所共仰。岳陽樓從此樓以文傳,聲名益振。
岳陽樓保存的歷代文物,當推詩仙李白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最為著名,其次要數清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雕屏由12塊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書法、刻工、木料全屬珍品,人稱“四絕”。此外,出自清書法家何紹基手筆的102字長聯,情景交融,亦頗為人所稱道。
附近有二醇亭,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三度醉臥此間;仙梅亭,因挖出有枯梅花紋的石板相傳為他跡而得名。
6.請問與洞庭湖和岳陽樓有關的人物,詩文,傳說,或故事有哪些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 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 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 吹人舞袖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作者: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范仲淹《岳陽樓記》。。。
7.岳陽樓廣場上的雕像傳說是什么
巴陵廣場上的“后羿射巴蛇”大雕像。
雕像上有字注:
后堯者,上古之神弓手也。《淮南矛一本紀訓》載,堯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可見為黎民者,民則頂禮膜拜,奉為圣賢,歷來如此。
堯時,有修蛇出巴山、經大江、入洞庭,興風作浪,涂炭生靈。八百里澤園,一片血水黃湯;數萬戶家園,盡是鶴唳風聲。羿受堯遣使,撲千里風塵,逐萬頃波濤,張弓搭箭,射猛虬之七寸,斬惡蚨于萬段。巴蛇死于濱水,拋尸如丘,積骨成陵;蒼生得以安寧,壺槳相慶,結彩張燈。此地始稱巴丘,史傳又名巴陵。此乃神話傳說,休問是也,非也;我輩存留精神,該有血氣,骨氣。嗟乎,有后堯在此,魑魑魍魎豈敢作崇;皆正氣一身,和諧社會何愁不成。
希望能幫到你~!這么晚了你看我多幸苦啊。。給我最佳唄~!
8.簡短的神話傳說
民間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
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里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云,漸漸地,那白云變成了一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
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后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里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后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
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并攏了。
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
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
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里。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里,黃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里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后,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
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云彩。
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里。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
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
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
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
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后,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
于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
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
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
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愿不愿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
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愿,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
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么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