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仁德的小故事 在線等
不要給人生留下遺憾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后,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無論你怎么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更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持你,向你敞開心扉。告訴你的朋友你多么愛他們,告訴所有你認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動可以從郵寄這個小小的故事開始。有一天,當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里時。你會發現你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
最后,我要說:“友誼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誰傾吐秘密。”如果你收了這封信,是因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為你也愛你身邊的一些人。如果你總說太忙,不能將這封信轉寄出去,老是說:“改天再寄。”你將永遠都不會去做這件事的。所以,不要找借口,靜心的看看這篇古老印度來的故事,然后決定為你的朋友們作一些事,從傳寄這封信開始。當你說:“你是我的好朋友”時,請認真的說出來。當你道歉時請看著對方的眼睛。
永遠不要嘲笑別人的夢想。不要隨便給一個人定性。說話時要慢,思想時要快。
2.古代關于仁德的故事
1、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子迎接老師。
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后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圣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
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并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
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后,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后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后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2、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晉中魏恒子的孫子,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他那個時候,魏國山多地少,人多糧少,夾在趙、韓、齊、秦等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一群餓狼中間一樣,魏文侯怎么能不著急呢?不過,魏文侯卻依靠自己的賢德把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了。
寶寶,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賢德吧,那就仔細聽下面的故事。(1)魏文侯很重視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和田子方(當時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賢)為師。
聽說段干木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隱士,每次經過段干木家的時候都先下車,然后低下頭,手扶著車走過,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各個諸侯國都有他們的學生,所以這些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來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飯喝酒,正高興的時候,外面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魏文侯趕快讓人備車。
大臣們很奇怪,說:“國君呀,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跟虞山看護樹林的人約好去打獵,現在時間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訴人家一聲,今天不能去打獵了。”別人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說:“嗨,你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守林人嗎,派個人說去通知一聲不就可以了嗎,怎么還要親自去?”魏文侯一聽這話,嚴肅地說:“你怎么能這么說呢,我親口答應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諾去赴約呢?”就這樣,魏文侯冒著雨前去赴約了。
大臣們都說:“我們的國君真是一個遵守信諾的人呀。” (3)有一次,韓國派人來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很不高興地說:“趙國跟魏國就跟兄弟一樣,我怎么能借兵讓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韓國的使臣很不高興地走了。
后來,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還是用同樣的理由回絕了,趙國的使臣也非常生氣地走了。過了幾天,兩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韓、趙、魏三過又團結起來,親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樂羊占領了中山國后,便交給他兒子來管理。有一次他問身邊的大臣:“我是一個怎么樣的國君呀?”大臣們都說:“仁德的國君。”
有一個叫任座的人卻說:“你占領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給你的弟弟,而是封給你的兒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聽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闖禍了,趕快溜之大吉。文侯氣哼哼地問一個叫翟璜的人,這個人說:“我聽說國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正直,所以您是一個仁德的國君。”
文侯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叫任座回來,還親自到外面迎接他。(5)一天,魏文侯對李克說:“我聽你說過這樣的話‘家貧時想起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時想起賢能的宰相’,你覺得魏成和翟璜哪個當宰相好呢?”李克說:“對于臣下,平時要看他親近的人,富有時看他相交結識的人,有權勢時看舉薦任用的人,窮困時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貧寒時看他不要什么東西。
從這五點就能看出誰適合,何必問我呢?”魏文侯說:“好了,我知道讓誰當宰相合適了。”李克在回來的路上碰見了翟璜,便問:“國君叫你問宰相的事,怎么樣了?”李克說:“是魏成。”
翟璜很不服氣,說:“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舉薦的,他五戰五捷,把強大的秦國趕出了中原;鄴那個地方很難治理,是我舉薦了西門豹;占領了中山后沒有人去守護,我推薦了先生您;他的兒子沒有老師,我叫來了屈候鮒。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訴翟。
3.有沒有關于古人的仁德的故事
古人關于仁德的典故:
《 逸周書·大聚》:“若有不言,乃政其兇,陂溝道路,藂苴…,丘墳不可樹谷者,樹以材木。春發枯槁,夏發葉榮,秋發實蔬,冬發薪蒸。以匡窮困。揖其民力,相更為師。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死無傳尸。此謂仁德。”
《 淮南子·繆稱訓》:“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
《后漢書·魯恭傳》:“進柔良,退貪殘,奉時令。所以助仁德,順昊天,致和氣、利黎民者也。”
唐 韓愈 《 論孔戣致仕狀》:“此誠陛下仁德之至。
4.我們身邊孝道仁德的小故事一百字
扇枕溫衾
黃香小時候家里非常貧窮,九歲時母親便去世,又沒有兄弟姐妹,只有他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除平時幫助父親操持農活、料理家務外,冬天還要為父親暖和被子,夏天為父親扇涼席子,對父親十分盡心盡孝,人們都夸他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云夢盤鱔
湖北省云夢縣有一道鮮嫩可口、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盤鱔”。據說這道菜同黃香有著一段傳說。一天,黃香從山上打柴回來,見路上有一條兩三尺長的長蟲快要渴死,就將它帶回家放進屋后的小河溝里。那長蟲見了水后就活了過來,似乎感激向黃香點了三個頭,就鉆進了河底。一年,黃香的父親突然患了一種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的怪病,無論黃香請來遠近聞名的郎中診治,還是黃香自己的精心調理,父親的病就是不見好轉。黃香為此不思茶飯,人瘦了不少。一夜,長蟲突然托夢給黃香說,它本是玉皇大帝身邊黃龍童子,因偷吃太上老君八卦爐里未煉到火候的仙丹,而在天庭發瘋,被貶下凡間,讓他變成無牙無舌無鱗的長蟲,賜名鱔魚,不得超生;要多做善事。又說,那一日多蒙黃香及時相救,使他不至干渴而死,得以繁衍后代,他愿以兒孫之軀報答救命之恩。
黃香一聽鱔魚要以兒孫之軀相報,忙拒絕,但鱔魚一定要報答。黃香在一夢醒來,便來到屋后河溝觀看,果然見溝里有無數筆桿般長短,筆桿般粗細的鱔魚,就用魚簍裝了一些回去。因為這些鱔魚個體太小,剖不能剖,剁不能剁,黃香就將它們放進清水里養上一二天,讓它們把肚子里的泥漿、雜質吐凈后,再倒入開水鍋里氽一下。這些小鱔魚經過開水一氽,一條條地都縮成頭朝里尾向外的圓盤形。黃香又將這些盤形鱔魚放在鍋里加上油、鹽、蔥、蒜、胡椒、醬油等佐料煎熟后,再加少許水蓋上鍋蓋燜一下,便端給父親吃。說也奇怪,父親帶肉帶骨頭地吃了盤鱔后,病就完全好了!
后來,人們就依據黃香烹飪“盤鱔”的作法,將這道佳肴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在吃法上除了連肉帶骨頭的吞下肚外,還可以用筷子夾住鱔魚的頭,在其脖子上輕輕咬著不放,然后將鱔魚頭輕輕一拉,魚骨就會脫離,肉即吃下。因幼小鱔魚肉嫩骨細,烹飪后肉香骨脆,味道鮮美,所以歷代美食家都有“筆桿鱔魚馬蹄龜”之評說。
5.仁德故事300字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良好品質。它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規范著我們的言行。很多時候,我們只要細心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個別人在公共場合隨意地踐踏著道德文明。
暑假的某一天,我在洗手間看到一位大姐姐在“戲水”,要知道,水---在我國,以及在全世界都是一項緊缺資源。我國著名的水文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夢熊先生在一次采訪中稱,中國水資源浪費已經超過美國,并呼吁公眾要科學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戲水“的大姐姐,你就這樣灑著玩多浪費呀!,難道不慚愧嗎?
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維護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做一個堂堂正正、有道德的中國人。
6.關于仁德的典故
“攜民渡江”是最以體現劉備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當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新野、樊城之民“雖死,亦愿隨使君!”于是,劉備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認為“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沿途收留難民,扶老攜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攜民南行”的悲壯一幕。如此撤退,顯然有違于“兵貴神速”的軍事原則,便卻使劉備贏得了民心。
在對待徐庶的問題上,劉備頗有“仁”者風范。當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不肯聽從孔融的建議,強留徐庶,而是顧全其母子之情,忍痛應允。分別時,劉備又親送徐庶出城,置酒餞行,不忍相離,甚至要“盡伐樹林”,以免阻擋“望徐元直之目”。劉備的仁義,正是后來徐庶推薦諸葛亮和不肯為曹操效力的原因所在。
“治理新野”是很能說明劉備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當時,劉備受命屯駐新野長達七年之久,在此期間,劉備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鏡先生”的批評,更回重視爭取民心,為重新崛起準備條件。他以安民為務,因此“軍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欣然謳歌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7.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故事,各一個.要故事,要簡短的故事,200~300
1、禮 孔融讓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一個梨在盤子里.聰明的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2、智 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一頭驢來取笑諸葛謹.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3、孝 緹縈救父 淳于意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一同前往.緹縈為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于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4、義 季扎還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并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5、信 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 6、仁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7、忠 弦高稿軍 弦高是鄭國的一位行商,經常來往于各國之間做生意.魯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惰,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稿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8、恕 胯下之辱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只靠釣魚賣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刀和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只,硬拼肯定吃虧.于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9 悌、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后,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贊:‘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于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并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累死我了!哥們自己看著辦吧 !我打了好長時間的!希望能幫上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