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優秀品質的小故事
刺股懸梁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
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鑿壁偷光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里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
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墻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墨池東晉 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圣”。
2.求幾篇關于優秀品質的故事
謙虛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著幾個學生到廟里去祭祀,剛進廟門就看見座位上放著一個引人注目的(qì)器,據說這是一種盛酒的祭器。
學生們看了覺得新奇,紛紛提出疑問。孔子沒有回答,卻問寺廟里的人:“請問您,這是什么器具啊?”守廟的人一見這人謙虛有禮,也恭敬地說:“夫子,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呀!”于是孔子仔細端詳著那器,口中不斷重復念著:“座右”、“座右”,然后對學生們說:“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一半水時,就變正了,而裝滿水呢?它就會傾覆。”
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都以驚異的目光看著他,然后又看著那新奇的器。孔子看出大家的心思,和藹地問大家:“你們有點不相信嗎?咱們還是提點水放到器里試試吧!”說著學生們就打來了水。
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時,那器具果然就正了。孔子立刻對他們說:“看見了吧,這不是正了嗎?”大家點點頭。
他又讓學生繼續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剛裝滿了水就傾倒了。孔子趕忙告訴他們:“傾倒是因為水滿所致啊!” 那位直率的子路率先發問:“難道沒法子讓它不傾倒嗎?”孔子深深地望了大家一眼,語重心長地說:“世上絕頂聰明的人,應當用持重(舉動謹慎穩重)保持自己的聰明;功譽天下的人,應當用謙虛保持他的功勞;勇敢無雙的人,應當用謹慎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說要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
學生們聽了這含義深刻的話語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富蘭克林被稱為美國之父。
在談起成功之道時,他說這一切源于一次拜訪。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老前輩請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見面。
富蘭克林來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進門,“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門框上,頓時腫了起來,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了笑說:“很疼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獲。
一個人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記住了老前輩的教導,把謙虛列為他一生的生活準則。
據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評議作品,一位鄉下老農上前對他說:"先生您這幅畫里的鴨子畫錯了。您畫的是麻鴨,雌麻鴨尾巴哪有那么長的?"原來徐悲鴻展出的《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畫中麻鴨的尾羽長且卷曲如環。
老農告訴徐悲鴻,雄麻鴨羽毛鮮艷,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鴨毛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鴻接受了批評,并向老農表示深深的謝意。
知錯能改的故事: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
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
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
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后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
蛟龍在水里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游了幾十里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斗。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
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云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云,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終于沒有什么成就。”
陸云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后就改過自新,終于成為一名忠臣。
就這么多了自己看情況用吧^_^。
3.搜集一個擁有優秀品質人物的小故事
以下是一個關于孔子謙虛有理的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著幾個學生到廟里去祭祀,剛進廟門就看見座位上放著一個引人注目的(qì)器,據說這是一種盛酒的祭器。學生們看了覺得新奇,紛紛提出疑問。孔子沒有回答,卻問寺廟里的人:“請問您,這是什么器具啊?”守廟的人一見這人謙虛有禮,也恭敬地說:“夫子,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呀!”于是孔子仔細端詳著那器,口中不斷重復念著:“座右”、“座右”,然后對學生們說:“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一半水時,就變正了,而裝滿水呢?它就會傾覆。”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都以驚異的目光看著他,然后又看著那新奇的器。孔子看出大家的心思,和藹地問大家:“你們有點不相信嗎?咱們還是提點水放到器里試試吧!”說著學生們就打來了水。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時,那器具果然就正了。孔子立刻對他們說:“看見了吧,這不是正了嗎?”大家點點頭。他又讓學生繼續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剛裝滿了水就傾倒了。孔子趕忙告訴他們:“傾倒是因為水滿所致啊!” 那位直率的子路率先發問:“難道沒法子讓它不傾倒嗎?”孔子深深地望了大家一眼,語重心長地說:“世上絕頂聰明的人,應當用持重(舉動謹慎穩重)保持自己的聰明;功譽天下的人,應當用謙虛保持他的功勞;勇敢無雙的人,應當用謹慎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說要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學生們聽了這含義深刻的話語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展示一個人的風度和魅力,還體現了一個人內在的學識和文化修養,注重禮儀,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條件。我們每個人都要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帶動身邊的人提高禮儀素質、禮儀觀念,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有新突破。
我認為謙恭有禮不是一種姿態,它是一種素質,是反應一個人內在品質的一個行動。中國夢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穩定,離不開人際間的尊重與互助,這種尊重與互助恰恰就體現了一個人的謙恭有禮的程度。
謙恭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和流露。
4.有關名人優良品質的簡短故事誰還知道
1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居里夫人,他在1998年和她的丈夫是發現發射性元素鐳100周年紀念日,居里為了研究這項發現居里也在不停的變化著,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的侵蝕著他的肌體。他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的眼花耳鳴,渾身乏力,不早逝世。
她為了科技發展做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5.關于好品格的小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意大利鉆石商人詹姆斯·阿薩爾逃離歐洲到了古巴。他在那里找到一條謀生之道:美軍需要防水表,阿薩爾通過他在瑞士的關系,滿足了美軍的這一需求。
大戰結束,美軍不再買防水表,阿薩爾和美國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頭,還剩下幾千只瑞士表庫存。日本人那時也需要表,但是沒有錢,不過他們有的是珍珠——車載斗量的珍珠。不久,阿薩爾就教兒子做易貨貿易——用瑞士表換日本珍珠。生意很興隆,沒多長時間,他的兒子薩爾瓦多·阿薩爾,就被人們稱為“珍珠王”。
1973年的一天,“珍珠王”的游艇停靠在法國圣-特羅佩。一位瀟灑的法國年輕人,讓-克洛德·布魯耶從鄰近游艇上過來拜訪。布魯耶剛賣掉了他的空運公司,用這筆錢為自己和年輕的塔希提妻子在法屬波利尼西亞買下了一座小島——珊瑚礁環繞著蔚藍海水,堪稱人間天堂。布魯耶對薩爾瓦多介紹說,當地瑩碧的海水中盛產一種黑邊牡蠣——珠母貝。這些黑邊牡蠣的殼里出產一種罕見之寶:黑珍珠。
那時候黑珍珠還沒有什么市場,買的人也不多。但是布魯耶說服了薩爾瓦多合伙開發這一產品,合作采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場上銷售。但是薩爾瓦多首戰不利:珍珠的色澤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也不行,就像早期步槍使用的小彈丸,結果薩爾瓦多連一顆都沒賣掉,無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亞。事情到了這種地步,阿薩瓦多本可以放棄黑珍珠,把庫存低價賣給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飾,推銷出去。但薩爾瓦多并沒這樣做,他又等了一年。他們努力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種,然后帶著樣品去見一個老朋友,哈利·溫斯頓,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寶石商人。溫斯頓同意把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鋪櫥窗里展示,標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價。同時,薩爾瓦多在數家影響力廣泛、印刷華麗的雜志上連續登載了整版的廣告。廣告里,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鉆石、紅寶石、綠寶石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不久前還含在一簇簇黑邊牡蠣殼里,吊在波利尼西亞海水中的繩子上,“養在深海人未識”的珍珠,如今來到了紐約城,環繞在最當紅的歌劇女明星的粉頸上,在曼哈頓招搖過市。原來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現在被薩爾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寶。就像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描寫的那樣:“湯姆無意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1316631中發現了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讓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
6.關于品質的故事
“梅花香自苦寒來”它也是“歲寒三友”之一,一些奮發圖強、在逆境中獲得成功的人可以比喻成梅花,比如鑿壁偷光的匡橫、映雪讀書的孫康。
蘭花被寄托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屈原這樣詠蘭“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
代表人物:屈原竹,代表了正直、虛心、有節。可用竹做比喻的人也很多,像蘇武、文天祥等等,只要有像竹子一樣品質的人都可以。
“菊,花之隱逸者也。”具有菊花品質的人一般飄逸脫俗,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
陶淵明喜歡菊花,他的人格也和菊花表現的內涵一樣,真正的魏晉風度!人不可及!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
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義當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么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于天下;天祥不死,遺臭于萬年。
」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
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并說:「但愿一死!」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
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
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
監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7.別的名人的優良品質的故事,簡單介紹一個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原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于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8.古代先民優秀品質的故事有哪些 (簡短)
本文記敘了介子推不貪求利祿的言行。 晉文公重耳為公子時,由于宮廷內亂,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穆公幫助下回國登上君位。晉文公即位后就功論賞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在這些人中,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祿,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介子推的言論,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受于天的思想, 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貪求功名利祿的高貴品質。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①,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②,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③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④?”對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⑥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女⑦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⑧善人。”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 介子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子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仿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子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 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