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孟子的資料短一點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漢族,名軻,字子輿。
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圣公”,被后世尊稱為亞圣。
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的生平資料簡單點的
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 84歲 山東鄒城人 那里我還去過 有孟子紀念館 對面還有一條小河 河邊都是賣小吃的。 家鄉很優美。
孟子以孔子的忠實信徒自居,主要著作就是《孟子》一書,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簡單說,孟子的學說主要講“義”,(孔子講仁),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我認為其最可貴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老媽為了給他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其年幼時三次搬家,這就是“孟母擇鄰”的故事。 也造成孟子一個桀驁不馴,狂妄自大的性格。 孟子是很牛的,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才,甚至有很多人去求學,孟子都不屑一顧,還說:“我對他不屑一顧就是對他最大的教誨” 孟子認為能拯救當時天下的只有他一人 “如遇評定天下,當今之勢,舍我其誰也” 對達官貴人也是不屑一顧。 性格非常鮮明的一個老頑固。
3.介紹孟子的資料短一點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漢族,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圣公”,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4.孟子簡介(要簡單~50字以內)
孟子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5.孟子的資料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
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編輯本段身后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
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編輯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于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于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游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顯王47年 齊威王35年 魏惠王后元13年 己亥(公元前322年) 齊人城薛,滕文公問于孟子 周慎靚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 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 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 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 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齊宣王8年 楚懷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于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與淳于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鈃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于此時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于此時編輯本段孟子世系 歷代亞圣公: 四十五代孫 孟寧 五十四代孫 孟思諒,字友道 五十五代孫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孫 孟希文,字士煥 五十七代孫 孟元,字長伯,弘治二年襲。 五十八代孫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孫 孟彥璞,字朝璽,隆慶元年襲 六十代孫 孟承光,萬歷二十九年襲 六十一代孫 孟弘譽,天啟三年襲 六十二代孫 孟聞玉,崇禎二年襲 六十三代孫 孟貞仁 六十四代孫 孟尚桂 六十五代孫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孫 孟興。
6.孟子的資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后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采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后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于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
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1]【身后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
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編輯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于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于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游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慎靚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7.孟子資料
[編輯本段]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
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36613339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編輯本段]身后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
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編輯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于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于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游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顯王47年 齊威王35年 魏惠王后元13年 己亥(公元前322年) 齊人城薛,滕文公問于孟子 周慎靚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 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 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 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 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齊宣王8年 楚懷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于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與淳于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鈃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于此時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于此時 七十五代后輩分排序: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