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孫悟空的評價 簡短
孫悟空:聰明,機智,嫉惡如仇,但無奈當時社會的現實. 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
一路上降妖除怪,積德行善,為民除害。可總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后,他不但不報復還主動認錯。
孫悟空是一個蕩魔除邪、匡危扶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風云的戰斗姿態,救民於水火,來除霸於當道,表現了極大的救世熱忱。
套用神靈啟示烏雞國眾僧的話語,他「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孫悟空成為多災多難的民眾所企源盼的真正救星。
具有頑強執著、不屈不撓的英雄品質。在打白骨精、降平頂山和獅駝嶺妖魔、借芭蕉扇等過程中,他都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斗。
實際上,挫折、失敗對孫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甚至被妖魔繳去金箍棒,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終於絕處逢生,贏得勝利。用孫悟空自己的話說:「老孫的買賣,zhidao原是這等做,一定先輸后贏。
」這生動地體現了英雄人物不畏艱險、前仆后繼的頑強精神。
2.有誰知道關于孫悟空的評價,簡短
孫悟空:聰明,機智,嫉惡如仇,但無奈當時社會的現實. 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
一路上降妖除怪,積德行善,為民除害。可總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后,他不但不報復還主動認錯。
孫悟空是一個蕩魔除邪、匡危扶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風云的戰斗姿態,救民於水火,除霸於當道,表現了極大的救世熱忱。
套用神靈啟示烏雞國眾僧的話語,他「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孫悟空成為多災多難的民眾所企盼的真正救星。
具有頑強執著、不屈不撓的英雄品質。在打白骨精、降平頂山和獅駝嶺妖魔、借芭蕉扇等過程中,他都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斗。
實際上,挫折、失敗對孫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甚至被妖魔繳去金箍棒,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終於絕處逢生,贏得勝利。用孫悟空自己的話說:「老孫的買賣,原是這等做,一定先輸后贏。
」這生動地體現了英雄人物不畏艱險、前仆后繼的頑強精神。
3.介紹孫悟空,要求語言簡潔,又能概述其主要事跡和性格
孫悟空生于公元前578年前后。至于依據嘛,聽我慢慢道來:
孫悟空在五行山被唐僧救出之前,主要經歷的大事有:學藝、鬧龍宮地府、當弼馬溫、大鬧天宮、被困五行山。
孫悟空學藝時具體年齡書中無明確說明,但后來在鬧地府時則有具體數字,《西游記》第三回孫悟空翻生死簿時看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也就是說,孫悟空此時已出生342年。
此后不久,孫悟空到天宮當了一段時間弼馬溫,時間長度書中也有敘述。第四回中有兩處都有涉及,一是養馬期間說道“不覺的半月有余”,另一處是不滿官小,回花果山后對小猴說“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數年?”這半月是天上的時間,凡間當在15年左右。
之后孫悟空打敗巨靈神和哪吒,當了齊天大圣,這一時間書中也有文字敘述。孫悟空大鬧蟠桃宴后回花果山,對眾猴說:““我記得才半年光景,怎么就說百十年話?”天上一日,凡間一年,古時一年大約360天左右,因此齊天大圣時期有180年左右。
偷桃竊丹后,天兵天將大舉擒拿。孫悟空被二郎神捉拿,后送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煉的時間書中第七回寫道“真個光陰迅速,不覺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天上49日,凡間就是49年。就在出爐當天,孫悟空大鬧天宮,最終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
唐僧于貞觀十三年出發開始取經,并在當年到達五行山,并解救了孫悟空。這一時間《西游記》第十三回開頭就有明確文字交待:“卻說三藏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出長安關外。”然后于當年“秋深時節”到雙*嶺,遇妖被太白金星救后“半日”,逢劉伯欽,在劉家盤垣兩日后到五行山解救了孫悟空。貞觀十三年為公元640年。
《西游記》第十四回,劉伯欽說過五行山的形成時間,也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時,書中寫道“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王莽篡漢時間為公元8年(注:王莽立國號為新時)。《西游記》第八回“大圣道: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掙”,實際遠不止五百年,從公元8年至公元640年,孫悟空在五行山被壓有整整632年。
因此,經過以上的考證,孫悟空到五行山脫困之時的年齡應該是:鬧地府時342年,加上弼馬溫時期15年、齊天大圣時期180年,八卦爐時期49年,被困五行山632年,總共是1218年。而脫困時為貞觀十三年,即公元640年,反推1218年,就是孫悟空的出生時間,即公元前578年。
公元前578年正處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與李靖、哪吒相比,孫悟空其實小多了,李靖和哪吒生于商朝末期(公元前11世紀,具體事跡見《封神演義》),要比孫悟空大五百年以上,孫悟空還笑哪吒乳臭未干,其實別人可是老輩子啊。只不過孫悟空又聰明,師傅又找得好,所以本事比兩位“老人家”高,兩位老人家嘛,太笨了,不提也罷―――――――――扯遠了。
4.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
孫悟空去東海龍宮搶了金箍棒,又去地府強銷生死簿。龍王、閻君去天庭告狀,玉帝把孫悟空召入天庭,授他作弼馬溫。孫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卻沒有成功,便讓孫悟空管理蟠桃園。
孫悟空偷吃蟠桃,毀了王母的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離天宮。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觀音菩薩舉薦二郎真君助戰;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幫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燒雷擊,甚至置丹爐鍛煉四十九日,依然無事,還在天宮大打出手。玉帝降旨請來如來佛祖,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擴展資料:
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所生,天地生成,無父母,無名無姓,拜菩提祖師處,得名孫悟空。
姓孫:祖師從猴王身上取個姓氏‘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他姓‘猻’。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姓‘孫’。
名悟空:祖師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那十二個字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猴王,正當‘悟’字。祖師便為猴王起就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悟空大鬧天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悟空
5.西游記描寫孫悟空的句子(摘抄及點評)
出世: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
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
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拜師: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
猴王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決無虛詐。”
祖師道:“你既老實,怎么說東勝神洲?那去處到我這里,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游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取金箍棒 悟空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8666361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馀長。
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
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銷死籍 悟空執著如意棒,徑登森羅殿上,正中間南面坐上。
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來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書并十類簿子,逐一查看。
裸蟲、毛蟲、羽蟲、昆蟲、鱗介之屬,俱無他名。又看到猴屬之類,原來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蟲,不居國界;似走獸,不伏麒麟管;似飛禽,不受鳳凰轄。
另有個簿子,悟空親自檢閱,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悟空道:“我也不記壽數幾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罷!取筆過來!”那判官慌忙捧筆,飽掭濃墨。
悟空拿過簿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帳!了帳!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齊天大圣 話表齊天大圣到底是個妖猴,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較俸祿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齊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
閑時節會友游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
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今日東游,明日西蕩,云去云來,行蹤不定。
壓在五行山下 好大圣,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輕輕的把他壓住。眾雷神與阿儺、迦葉,一個個合掌稱揚道:“善哉!善哉!出山 三藏只得依從,牽馬下山。
行不數里,只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著頭,伸著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么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這長老近前細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
鬢邊少發多青草,額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馀多。
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挪。
正是五百年前孫大圣,今朝難滿脫天羅。緊箍咒 行者去解開包袱,見有幾個粗面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
又見那光艷艷的一領錦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地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苦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你若穿得,就穿了罷。”
行者遂將錦市直裰穿上,把帽兒戴上。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
行者叫道:“頭痛!頭痛!” 收八戒 行者見他賭咒發愿,道:“既然如此,你點把火來燒了你這住處,我方帶你去。”那怪真個搬些蘆葦荊棘,點著一把火,將那云棧洞燒得像個破瓦窯。
對行者道:“我今已無掛礙了,你卻引我去罷。”行者道:“你把釘鈀與我拿著。”
那怪就把鈀遞與行者。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叫“變!”即變做一條三股麻繩,走過來,把手背綁剪了。
那怪真個倒背著手,憑他怎么綁縛。卻又揪著耳朵,拉著他,叫“快走!快走!”那怪道:“輕著些兒!你的手重,揪得我耳根子疼。”
行者道:“輕不成,顧你不得,常言道:‘善豬惡拿。’只等見了我師父,果有真心,方才放你。”
他兩個半云半霧的,徑轉高家莊來。有詩為證:金性剛強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
金從木順皆為一,木戀金仁總發揮。一主一賓無間隔,三交三合有玄微。
性情并喜貞元聚,同證西方話不違。被逐 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于澗 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于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