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蘭夫資料關于他的感人故事,
烏蘭夫保住了大草原 內蒙古晨報報道(記者 李愛平)從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到1966年“**”開始前的19年,內蒙古自治區在烏蘭夫的直接領導下,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1957年自治區成立10周年的時候,內蒙古就被**總理譽為“模范自治區”。其中烏蘭夫領導牧區工作,發展畜牧業的經驗和成就尤為引人注目和稱贊,多次得到中央的肯 定,并在全國牧區推廣。
烏蘭夫到底怎樣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了牧區工作?內蒙古檔案館研究員、烏蘭夫研究會理事錢占元接受了本報的獨家專訪。 烏蘭夫提出要“人畜兩旺” ★背景介紹 1947年5月,在中國**的親切關懷下,在烏蘭夫的領導下,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但是,當時的。烏蘭夫保住了大草原 內蒙古晨報報道(記者 李愛平)從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到1966年“**”開始前的19年,內蒙古自治區在烏蘭夫的直接領導下,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1957年自治區成立10周年的時候,內蒙古就被**總理譽為“模范自治區”。其中烏蘭夫領導牧區工作,發展畜牧業的經驗和成就尤為引人注目和稱贊,多次得到中央的肯 定,并在全國牧區推廣。
烏蘭夫到底怎樣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了牧區工作?內蒙古檔案館研究員、烏蘭夫研究會理事錢占元接受了本報的獨家專訪。 烏蘭夫提出要“人畜兩旺” ★背景介紹 1947年5月,在中國**的親切關懷下,在烏蘭夫的領導下,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但是,當時的蒙古族牧民賴以生存的畜牧業凋蔽,全區牲畜總頭數只有695.6萬頭(只)。由于清朝政府籠絡蒙古王公貴族,對蒙古族實行封建統治,束縛蒙古族人民的思想,鼓勵青少年當喇嘛,不準結婚生育,加上疾病叢生,致使蒙古族人口逐年銳減,人口平均壽命只有19.6歲,蒙古民族瀕臨衰亡的命運。
錢占元講述: 面對蒙古民族的危機,烏蘭夫提出內蒙古牧區要實現“人畜兩旺”的口號,這是挽救一個民族的正確的戰略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烏蘭夫首先領導了牧區民主改革,廢除王公、貴族和宗教上層的封建特權,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禁止開荒,保護牧場”的方針。
改革前的牧場均由王公貴族支配,有少量牲畜的牧民只能使用一些貧瘠的草場放牧,“放牧自由”解除了封建束縛,賦予牧民平等自由勞動的權利。 “禁止開荒,保護牧場”是烏蘭夫根據清末和民國時期,大興蒙墾,使不少肥美草原荒漠化的教訓提出來的。
烏蘭夫多次強調“禁止開荒”的重要性,他以原伊克昭盟為例,開墾前是草木茂盛的丘陵地,開墾頭一二年還能長莊稼,但是稀稀拉拉的,里面的老鼠跑過還能看得見,第三年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烏蘭夫大聲疾呼:引起土地沙化的農業是掠奪性農業,禁止開荒必須常提。
但就是這樣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方針,執行起來并不順利。 1960年在“以糧為綱”的片面號召下,一些人提出“牧民不吃虧心糧”的錯誤口號,要求牧民開荒種地,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面臨被開墾的厄運。
在這種形勢下,烏蘭夫為了保住內蒙古這個全國五大牧場之首,不計個人得失,頂著壓力,出面勸阻國家農墾部糾正開墾草原的錯誤決定,最終得到中央和**領導同志的支持,糾正了這一錯誤,保住了今天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大草原。如果開墾,祖國北疆的4000公里綠色屏障就會消失在荒漠化之中,沙塵暴就會更加肆虐,是烏蘭夫為子孫后代保護了這塊寶貴的資源。
烏蘭夫號召“發展牲畜是第一條” ★背景介紹: 烏蘭夫深知畜牧業要比農業脆弱得多,經不起自然災害的襲擊,今天是富戶,明天一場災害就會使牲畜損失殆盡,成為貧困戶。同時,他懂得牲畜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它與土地截然不同。
錢占元講述: 在民主改革中,當一些地區照搬農村土地改革中的分斗做法,實行所謂“牧者有其畜”的“左”的錯誤時,烏蘭夫及時制定了“不斗、不分、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對牧工實行工資制、新“功魯克”制和輕稅政策等,并提出“千條萬條發展牲畜是第一條”的號召,糾正了改革中“左”的錯誤,調動了牧主和牧民雙方的積極性,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順利完成了牧區民主改革的任務。 1950年在綏遠省(內蒙古西部)牧區民主改革中,烏蘭夫提出在半農半牧區實行“以牧為主,照顧農業、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政策,糾正“重農輕牧”等錯誤思想,保證了改革的勝利完成,使農牧業得到協調發展。
烏蘭夫提出的號召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53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達1510.3萬頭(只),是1947年的2.2倍。
在牧區民主改革的基礎上,政府派出醫療隊為牧民免費治療各種疾病,衛生條件得到改善,牧區面貌初步改觀。草原上牧民住上了潔白的新蒙古包,取代了破舊的黑氈包;衣衫襤褸的舊蒙古袍被扔掉了,多數牧民穿起了嶄新的蒙古袍。
蒙古包里有了嬰兒的啼哭聲,學齡兒童全部上了學,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1954年全區蒙古族人口發展到102.6萬,占全區人口總數728.4萬的14%。
20世紀50年。
2.王進喜的簡短事跡
1.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 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里非常高興。
2.按照當地的習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整好十斤,于是就給孩子起 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長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后重整家業。在 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
3.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拓展資料:
王進喜個人成就:
1.打出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
1960年,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2.用身體制服井噴
1960年3月,他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發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結束"洋油"時代而頑強拼搏。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鉆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奮戰3天3夜把井架聳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鉆。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里用身體攪拌,經全隊工人奮戰,終于制服井噴。
3.鑿壁偷光的故事簡短
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原文為: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
由于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并不平坦。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鑿壁偷光
4.天下至孝漢文帝的簡短故事
漢文帝繼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舉侵入邊境。
朝廷于是讓宗正劉禮做將軍,駐軍霸上;讓祝茲侯徐厲做將軍,駐軍棘門;讓河內太守周亞夫做將軍,駐軍細柳:這樣來防備匈奴。皇帝親**勞軍隊。
來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皇帝車馬徑直馳進軍營,將以下軍官騎馬送迎。接著往細柳軍營,細柳軍營的軍士官吏身披鎧甲,拿著鋒利的刀,拉開弓弩,拉得滿滿的。
天子的先頭衛隊到了,不能進入軍營。先頭衛隊說:“天子將要到了。”
軍營門的軍官說:“將軍命令說:“軍隊中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進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著符節下詔令給周將軍:“我想要進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話打開營門。
營門的軍官對跟隨的車馬上的人說:“將軍約定,軍營中不能驅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馬韁繩慢行。
到了營中,將軍周亞夫手執兵器行禮說:“穿戴鎧甲頭盔的軍人不行跪拜之禮,請求用軍禮拜見。”天子被感動了,臉上變得很嚴肅的樣子手撫車前橫木。
皇帝派人告訴說:“皇帝尊敬地慰勞將軍。”完成禮儀就離開了。
出了軍營門以后,大臣們都很驚訝。漢文帝說:“哎呀!這是真正的將軍啊!先前霸上、棘門軍營,像兒戲罷了,那些將軍本來可以襲擊而俘獲呀。
至于周亞夫,能夠侵犯他嗎?”漢文帝稱贊了很久。
5.張衡的故事,要非常簡短的故事
數星星的孩子》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對著夜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得清嗎?” 孩子說:“奶奶,我能數得清。
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星和那顆星星,總是離那么遠。”
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
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 它們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勺口對著的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
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東漢人。他長大后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6.竺可楨的簡短小故事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于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茍,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竺可楨身為知名科學家,卻一生過著儉樸生活。在抗戰最艱去的歲月里,身為大學校長兼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的竺可楨有一年的年夜飯吃的竟是霉米,卻把所長應得的幾千元的救濟費平分給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楨決定:把以女兒竺薪名義存的一筆錢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原來從1966年起竺可楨便以女兒名義把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存進銀行,七年存款已達萬元。這筆巨額黨費,表現出這位氣象學大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7.簡短的革命烈士故事
原發布者:三一建筑
三一文庫()〔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故事〕導語: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時代,是革命歷史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以下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永垂不朽的英雄——**多少個黑夜白晝,多少聲崇敬的贊語,多少個想念你的日子。你以不可磨滅的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你那崇高的愛國熱情,已在人們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追尋你,永垂不朽的英雄——**。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無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許已化作塵土和祖國融為一體,你是她堅貞不屈的寫照,你的事跡是后人學習的典范。你壯烈犧牲的那一天,烈日當空,敵軍侵占了391高地,我軍決定奪回陣地,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我軍隱蔽在低處,而敵軍居高臨下,很容易發現我們潛伏的軍隊。敵軍憑著地利,占了上風,如果稍有風吹草動,我軍就會暴露目標,這樣一來,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全副武裝,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難發現。我軍的炮火接連不斷地轟擊敵方,本想在黃昏時分,潛伏的軍隊殺出去,給敵軍來個兩面夾擊。敵人顯得很膽怯,面對我軍的進攻,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覺察了他們的前沿陣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進,于是就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法寶——放燃燒彈。我軍旁邊的枯草被燒著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開了,猛然看去,**的身上著火了,他的衣服被燒著了,如果他這時采取行動,跳起來,或在地上打幾個滾,火就可以
8.科學家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優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貧困,沒有錢進學校讀書,只能在家里邊做些農活,邊跟父親學點文化。直到17歲,才在二哥的幫助下,進了寧波師范予科。
可是第一學期考試成績總平均分沒有及格,學校讓他退學或降級,經童第周再三請求,學校勉強答應試讀半年。童第周發誓,一定要把成績趕上去。
童第周堅持頑強的學習。終于取得了好成績。
在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以后,他更加勤奮學習,臨近畢業時,他已經成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要攀登生物學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艱苦的勞動。
9.關于孝的簡短故事有那些
王祥臥冰。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于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只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
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