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愛孝悌的短故事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之仁愛孝悌 所謂“傳統美德”?是指在自覺地或習俗的道德規范中那些為大多數人多接受并實際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貫之的?在現代仍發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
它是傳統道德規范體系中基本內核或合理內核。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
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力和內聚力?它在價值的意義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主要包括這是個?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在這十大傳統美德中?我想說說對“仁愛孝悌”的看法。因為“仁愛孝悌”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學者所提倡?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
《論語"八佾?yì?》中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反應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老子說?“與?善仁”。
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里“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仁”在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還有句古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還記得子路借米的故事?為了滿足父母想吃米飯的要求翻山越嶺去親戚家借米?望著父母吃的高興地樣子?子路忘記了疲憊。中國的古代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都讓我們很感動。
“仁愛”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我們都應該好好感受和學習?這樣中華傳統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傳下去。
望采納。
2.有關于仁的小故事
1、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蔣琬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6、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3.尋找關于 仁 的故事
孔子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正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
山,性格穩重,志存高遠,有其高、深、博、大之質。他執著挺拔,內含正直,風格簡潔。拔地而起,直視蒼穹,書寫青松磐石風格。經年累月,歷經蒼桑,成就無言謙卑氣質,打磨你的剛毅和傲骨。他臨謗不戚,受譽不喜,遭辱不怒,從不昂首天外,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目空一切。他天天看云卷云舒,年年賞花開花落,身高不言高,體厚不稱厚,每臨大事有靜氣,任憑風吹浪打而不懼,自巋然不動。
山,厚德載物,心胸寬大。經受著嚴寒酷暑,狂風暴雨,雷電交加,與冰雪為侶,與河流作伴,養育著參天大樹,名花小草,鳥獸昆蟲,孕育了人生的悲與歡,苦與樂。山是孤獨的,但它并不寂寞,因為它擁有一個博大而精深,豐潤而寬厚的內心世界。
仁,二人相對為仁。“仁者愛人”就是說,仁者是友愛別人,不是害別人。兩個人在一塊相處,最大的原則是互相友愛,不做對不起對方的事。仁者不但要愛別人,與人為善,而且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愛山水,不要破壞自然環境。
仁者則平和、穩重、安靜,和山一樣平靜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像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長壽永恒,正所謂仁者樂山也。做人不也是這樣嗎!
4.孔子仁愛故事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君子以劍自衛乎 【原文】: 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
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君子以劍自衛乎》讀后感: 我們看這一段師生對話,作為學生的子路對老師的那種真心拜服,當今實不多見了。
子路跟隨老師一生,他去世比老師還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別人問他,老師是什么樣子,他竟不知道從何講起。因為老師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難一言幾言說清楚。
后來還是夫子告訴子路,有人再問就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夫子被后世人尊為「大成至圣先師」,其實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
他十五志于學,勤學不倦,終其一生倡導「仁」道。夫子忘食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結果。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愿不得?」所以,孔夫子時時都在道中。教育學生抓住機會教育點,誨人不倦,教學相長,夫子的智慧,也在與學生的講論中日益深厚。
這個故事是子路剛進入孔門不久發生的。老師在子路剛剛求學之始就種下了「仁」的種子,可謂慎于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亂,不是一個人的力量,那么先要把自己的學說,傳播給學生,使之遍布四方,承傳不絕,而達到德行天下的效果。在他不斷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學無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故事的味道在哪里呢?我們現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種傳媒(影視、網絡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動畫片也是這樣表演的。學習了傳統文化我們才明白,要宣德化,柔遠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于榜樣。
為師者的榜樣,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顆心。因為誠于中,形于外。
我們有多少老師、家長,甚至領導都是采取嚴厲的處罰,嚴格的管制,去對待學生、孩子、下屬。甚至有的家庭,夫婦之間也用暴力。
朋友之間因一點點的經濟問題就上了法庭,當今社會還有殺父弒母這樣的亂象。其實所有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昨天看了一則消息,因為幾千元而兄弟相殘,最后,哥哥被弟弟殺死了。八十幾歲的老母,親眼目睹這場慘劇,而這場慘劇的原因,是因為奉養自己的母親,兩個兒媳都不情愿。
大兒子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他覺得是叔叔、嬸子不對,不奉養奶奶卻獨占奶奶的錢,就請自己的同學去砸了叔叔的窗子。嬸嬸因此而不平,慫恿叔叔拿刀去了哥哥家,使得孫子受傷,他的同學挨了幾刀,醫藥費就花了幾萬元,最后這個弟弟又殺死了哥哥,這就是以暴制暴的悲慘結局。
是非高下之風,來源于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愛、貪戀由心所生,敵對、怨恨也從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
縱然不動真刀槍,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計,內心里是波濤翻滾,甚至是烽煙疊起,我們人與人的關系,如何能和睦得起來呢?我們內心是善念的時候,我們的面目表情,我們的言語都會有所顯現;而當我們內心對立、不平,甚至惡念的時候,當然也會如實地反應在我們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們體會到,為人老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施行仁道的重要。
我們又體會,怎么樣讓學生聽老師的話?為什么孔老夫子三言兩語,子路就那么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還說以后就老老實實跟著老師學呢?幾千年前,圣賢人的心境,比較高,他們從善如流。而我們現代人,由于德行教育弱化,導致現在世風日下。
所以為人師者更應注意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才有可能讓學生尊敬、欽服。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還體會到,作為比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對夫子的欽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隨夫子日久,仰之彌高的結果。
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對學生的教誨,化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通過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覺中提升,終于在后來成為一位賢人。 顏回評價夫子:「威而不猛」。
我們就體會,「君子不重則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們一再說的「猛」,就是大家說的那個「暴」。當時夫子身高被眾人稱為「長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夠單手拖起城門之匝。
他的劍術之高超,也是子路這個以勇著稱的人所遠遠不及的。腰配寶劍,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全然一副棄兵戈于不用的氣概,他的這份柔心慈腸是。
5.征集簡短小故事
1 、一只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可我沒有勇氣。
牛說:為什么不吃一點我的牛糞呢, 他們很有營養。火雞吃了一點牛糞,發現它確實給了它足夠的力量飛到第一根樹枝,第二天,火雞又吃了更多的牛糞,飛到第二根樹枝,兩個星期后,火雞驕傲的飛到了樹頂,但不久,一個農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從樹上射了下來。
生存之道 1 :牛屎運讓你達到頂峰,但不能讓你留在那里。 2 、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兔子看見烏鴉,就問:我能像你一樣,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嗎?烏鴉說:當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樹下的空地上開始休息,忽然,一只狐貍出現了,它跳起來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生存之道 2 :如果你想站著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須站的很高,非常高。 3 、一只小鳥飛到南方去過冬。
天很冷,小鳥幾乎冬僵了。于是,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的身上,冬僵的小鳥躺在糞堆里,覺得很溫暖,漸漸蘇醒過來,它溫暖而舒服的躺著,不久唱起歌來,一只路過的野貓聽到聲音,走過去看個究竟,循著聲音,野貓很快發現了躺在糞堆里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
生存之道 3 :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糞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里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還有,當你躺在糞堆里時,最好把你的嘴閉上。
4 、海底里有一個瓶子,這瓶子里困著一個巨魔。那是五百年前一個神仙把巨魔收到瓶里的。
巨魔曾經許過一個愿,誰能把這個瓶子撈起來,把瓶塞打開,把他救出來,他就贈給這個人一座金山。可是,五百年過去了,還沒有人把這瓶子撈起來。
巨魔十分氣惱。他詛咒說 : “以后,如果誰把我救出來,我就一口把這個人吞掉。”
有一個青年的漁夫,他撒網捕魚,當他收網的時侯,發現網里有一個古舊瓶子,他把瓶塞打開,啊 ! 一陣濃烈的煙霧噴出來,徐徐吐出一個比山還大的巨魔。“哈哈哈哈 ! ”巨魔的笑聲,震得海濤洶涌起來。
他說 : “年青人,你把我救出來,我本應謝謝你,可是,你做得太遲了,倘若你早一年把我救起,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 ! 唉,我等了五百年,我太不耐煩了,我已經許了惡愿,要把救我出來的人一口吃掉 ! ”那青年吃了一驚,但立即鎮定地說 : “喲,這么小小的瓶子,怎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說謊,你再回到瓶子給我看看吧 ! ” “哈哈哈哈 ,我不會上當的 ! 天方夜潭早把這個古老的故事說過了,我如果再鉆入瓶子里,你把塞子再塞上,故事不就說完了么 ”“什么 你有看過天方夜潭么 你真是一個博學多才之士呀 ! 你還有看過蘇格拉底的哲學著作嗎 ”“哈哈 ! 這五百年我躲進瓶子里,窮讀天下的經典著作,苦苦修行,莫說是西方的巨著,東方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我都念得熟透了。”“啊,中國太史公的史記你也頗有研究吧 墨子的著作有涉獵么 ”“別說了,經史子集無一不通 ! ”“不過,我想你一定沒有見過紅樓夢的手抄本,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版本呢 ! ”“哈哈哈,你這個小子太小覷我了,這本書的收藏者正是我呀 ! 讓我拿出來給你開開眼界吧 ! ”巨魔立即又化作一陣濃煙,徐徐進入瓶子里。
這時侯,那青年漁夫不再遲疑,連忙把瓶塞堵住瓶子了。 5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
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后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
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后,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6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 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到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 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
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啟示:推銷生意是一種組織性質的生意,因為人多,人事問題也多。
我們不時聽到是非難辨的話,如某公司攻擊另一間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響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輕易相信謠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才不會毀于一旦。
7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里。考試。
6.十個簡潔的成語故事
1.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3.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4.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5.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7.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8.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9.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0.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7.感人的作文題目(關于仁愛的)
“愛”是一個多么平常的字,卻又是最不平凡的,愛分為很多種,有是一句溫馨的話語,一個甜蜜的微笑,一頓可口的飯菜,一把遮雨的傘……這些都是那么的簡單。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里,愛賦予我們很多,我們也要付出我們的愛。
記的上學期的一次體育課,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右手腕骨折。這期間,我得到老師同學太多的幫助。我的書包總是被同學搶去背到肩上,要知道書包是那么的重,當看到同學因后背著兩個大書包而氣喘吁吁時,無限的感動就涌上心頭。那時候,我的午飯都由同學代勞,餐具也由同學給清洗,就連去廁所老師也讓同學陪著,真的特別感激。在這我對所有關心、愛護、幫助過我的人說聲謝謝。以后我也會盡我所能奉獻我的一點點愛,比如幫父母做點家務,幫老師收發作業,和同學一起解答難題,同學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等等。讓我們共同使這個社會充滿愛!
8.歷史上正義仁愛的人以及故事,語句要優美點
事(一):
屈原一生都奉獻在改革上。屈原從小就懷著振興楚國的遠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館教育,飽覽當時能夠搜集到的詩書。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于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于后來的副宰相。這時候,屈原才22歲。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后鄭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頭腦簡單,無一定主見。懷王經不起鄭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從此屈原郁郁而行。
楚懷王三十三年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著懷子欞柩運回郢都,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拼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他被流放了,標志著他的政治生涯的結束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著《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向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著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他絕無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國,于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后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