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和遠航的路線簡短
第一次:明永樂三年至永樂五年(公元1405—1407年)。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鄭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率水手、官兵、翻譯、采辦、工匠、醫生等27800余人,乘長44丈,寬18丈大船(寶船)62艘,還有很多附帶船只,編著嚴整有序的隊形,踏著萬頃碧波,乘風破浪,浩浩蕩蕩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龐大的船隊,航行于浩淼無垠的海洋之中,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及世界的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寶船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經福建——占城——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蘇門答臘班達亞齊即南浡里)——錫蘭(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永樂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鄭和回到南京。
蘇門答臘、古里、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等國國王遣使隨船隊來中國“朝貢方物”。 第二次: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1409年)。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里、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里等國。
于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布施,并立碑為文,以垂永久。
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里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此碑于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里鎮被發現,現保存于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系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
第三次:明永樂七年至永樂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樂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
(費信《星槎勝覽》)此次仍由劉家港啟航,至福建開洋。所歷國家“……太監鄭和赍敕使古里、滿剌加、蘇門答剌(臘)、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今印度的阿麥達巴丹)、小柯(葛)蘭、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貝一帶)諸國,賜其王錦綺紗羅。”
(《明實錄》卷八三)永樂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鄭和還京。鄭和一下西洋時,曾至錫蘭山,其王“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
亞烈苦奈兒又不揖睦鄰國,屢邀劫其來往使臣,諸番皆苦之。”(《明實錄》卷一一六)這次鄭和回國途中特去訪問錫蘭,他又發兵五萬劫鄭和船只。
鄭和臨危不懼,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頭目。回國后,獻俘于朝。
群臣主張殺之,成祖為維護兩國人民間傳統友誼,“憫其愚無知”,命釋放,給以衣食,令再立其國中賢者為王。海外聞之,無不感服,而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遇大險,能鎮定自若,迅速決定克敵制勝之策,具有大將風度。
第四次:明永樂十一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鄭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東南亞和南亞一帶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
近鄰各國友好來往加強了。而成祖以“遠者猶未賓服”(《明史·忽魯謨斯傳》),所以再命鄭和遠航至阿拉伯-波斯灣、紅海、東非海岸一帶。
“遣太監鄭和等赍敕往賜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剌(卜喇哇)、溜山(馬爾代夫群島)、孫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諸國王錦綺紗羅絹等物有差。”(《明實錄》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鄭和曾親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識回文者哈三充通譯,還有馬歡也任通譯同行。
據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云:此行有寶船63艘,大者長44丈,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共27670人,規模仍然很大。
永樂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國。 第五次:明永樂十五年至永樂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
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柯枝、古里、阿丹(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剌撒(今也門民主共和國亞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卜剌哇、忽魯謨斯、蘇祿、彭亨、沙里灣泥等地。
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國內。 這次出訪,滿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錫蘭、溜山、麻林等19國都遣使朝貢,辭還,命鄭和等與其偕往,賜各國國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
應柯枝國王可亦里之請,賜其印誥并封其國之山為鎮國山,明成祖并親制碑文賜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樂十九年至永樂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
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送忽魯謨斯等16國使臣返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復遣“鄭和等赍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與 16國使者偕行。
這次所到之處有占城、暹羅、滿剌加、榜葛蘭(孟加拉)、錫蘭、古。
2.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臺灣海峽和南海, 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里.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辟了古里到溜山到東非索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亞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里 (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里。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后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國。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后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3.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1、第一次在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
鄭和擊敗了他,殺敵五千余人,燒毀敵船十艘,俘獲敵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三人。其后,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
巨港,,原稱舊港。印度尼西亞城市,南蘇門答臘省首府,蘇門答臘島南部最大港口與貿易中心。
2、第二次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1407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為目的地。占城,位于中南半島東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里地區。
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爪哇,指爪哇島,屬于印度尼西亞,是該國的第四大島嶼,首都雅加達便位于爪哇島的西北岸。
柯枝,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3、第三次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里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里,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
賓童龍,是存在于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古代王國,其境在古代占城國的南部地區,即今越南南部的順海省北部和富慶省南部一帶,其港口在巴達蘭角一帶。真臘為中南半島古國,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內,是中國古代史書對中南半島吉蔑王國的稱呼。
馬六甲王朝是于1402年由拜里米蘇拉蘇丹所建立的王國,中國明代稱為滿剌加國。彭亨州是西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屬,州首府為關丹,皇城位于北根。
淡洋,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塔米昂一帶。
4、第四次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吉蘭丹是馬來西亞在馬來半島東海岸的其中一個州屬。
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溜山就是古代中國對馬爾代夫的稱呼。
5、第五次鄭和奉命在柯枝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并立碑銘文。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獅子;卜剌哇進貢千里駱駝、鴕雞;爪哇、古里進貢麾里羔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和下西洋。
4.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5.鄭和下西洋路線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的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航程 下‘西洋’的定義 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6.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
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七、八千人、兩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航程萬余里。
在中東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在非洲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貝拉港;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7.鄭和下西洋的具體路線
《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這個是我查詢出來的。
影響和意義:1、鄭和下西洋在國內的影響
在南洋、印度洋沿岸,開拓了愈來愈多的海外市場。海外貿易刺激了國內官私工業和民間手工業的迅速發展。鄭和下西洋加強了祖國大陸與臺灣的聯系。
2、鄭和下西洋在國外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為亞非國際間和平局勢的建立,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為發展中國與亞非諸國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東南亞有些國家,甚至由于受到鄭和的影響,形成了新的風俗習慣。
3、鄭和下西洋對華僑開發南洋的影響
鄭和七下西洋,完全打通了由中國往南洋各國的海上交通,在海外建立起中國的威望,為華僑開發南洋創造了許多有利的條件。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和生活水平,對南洋各國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繁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反面影響;鄭和下西洋不以貿易獲利為目的,但成本太大了。是導致明朝后期國力衰弱的直接原因。
意義也是網上查詢出來的。
8.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1、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2、事件簡介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 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 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系。
3、人物簡介 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 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 棣的燕王府。
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9.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按順序古今對譯
鄭和七下西洋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