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洲的資料短點
非洲位于亞洲的西南面。
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 1 度2 4 分,北緯1 0 度2 7 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 0 度0 2 分,南緯1 4 度5 1 分),西至佛得角(西經1 7 度3 3 分、北緯3 4 度4 5 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 0 分、北緯3 7 度2 1 分)。
面積3 0 2 0 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 0 . 2 %,次于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居民:7 2 3 0 0 萬(1 9 9 4 年中),約占世界總人口1 2 .8 %。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2 6 %。
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游河谷、西北非沿海、兒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于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
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 2 %,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
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 0 %,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占全洲人口2 1 %,占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 6 %,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于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
歐洲白種人僅占全洲人口的2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自然環境: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占全洲面積的2 %。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
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 5 0 米。大致以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 0 0 0 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 0 0 米以下,稱低非洲。
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尼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 9 5 米,為非洲最高峰。
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 長約6 4 0 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 5 3 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復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 6 7 1 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尼日爾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
湖泊多分布在東非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 5 0 0 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 0 0 毫米以下的地區占全洲面積5 0 %。
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干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
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非洲的氣候極大地受其橫跨赤道兩側的位置影響。
南北熱帶區的氣溫全年多半時間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帶的海洋潮流影響都可使高溫有所緩解,例如,涼爽的本吉拉洋流(西南)和溫暖的莫三比克洋流(東南)。 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
它們是︰熱沙漠區、半乾旱區、熱帶乾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自然資源:非洲礦物資源豐富,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儲量大。
目前已知的石油、銅、金、金剛石、鋁土礦、磷酸鹽、鈮和鈷的儲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尼日利亞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
估計占世界總儲量1 2 %左右。銅主要分布在贊比亞與扎伊爾的沙巴區。
非洲南部的黃金和金剛石儲量和產量都占世界首位。金主要分布在南非、加納、津巴布韋和扎伊爾,金剛石主要分布在扎伊爾、南非、博茨瓦納、加納、納來比亞等地。
此外還有錳、銻、鉻、釩、鈾、鉑、鯉、鐵、錫、石棉等。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2 1 %。
經濟概況:非洲各國的經濟曾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控制。許多國家獨立后,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采取了有利于本國經濟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上,正在改變過去殖民統治所造成的“單一經濟”狀態。全洲農業人口約占全洲總人口的2 /3 ,許多經濟作物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咖啡、花生各占世界總產量2 5 %左右,可可、丁香、棕櫚油、棕櫚仁的產量分別占5 0 -8 0 %,還有棉花、劍麻等。
工業大部分為農畜產品加工。重工業較發達的有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
非洲主要。
2.請問關于非洲的資料有哪些最好簡短一些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州,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們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3.世界有幾大人種
對于人種的劃分不同的學者提出過許多不同的分類系統。
最簡明的分類系統是根據體表特征(主要是膚色)將全世界的人類分為四大人種,即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和棕色人種。 1.黃色人種 [編輯本段] 黃色人種, 俗稱黃種人,又稱為蒙古人種,或者亞美人種。
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征是膚色黃;頭發粗而直,色黑;眼色黑或深褐;面部寬闊,顴骨平扁而突出; 鼻梁低; 眼有內眥褶,外角稍上斜, 成所謂“丹鳳眼”;胡須及體毛最為稀少。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和美洲。
2.白色人種 [編輯本段] 白色人種, 俗稱白種人,又稱為高加索人種,或者歐亞人種。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征是膚色、發色和眼色都較淺,頭發常呈波形;鼻梁高而窄;胡須及體毛發達。
白種人主要分布于 歐洲、西亞、北亞、北非等地。 在中世紀時期,白種人是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北印度,北非。
16世紀以后隨歐洲殖民擴張擴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其它地區。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為西歐和美國.在近幾十年里,白人是流動力最強的種族. 白色人種膚色較白或是淺褐色,顴骨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體毛發達。
(眼睛及頭發顏色不屬于白色人種特征,事實上除了雅利安人擁有淺色的眼睛及頭發顏色外,其他閃人及高加索人皆黑色頭發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淺色的眼睛及頭發顏色屬于隱性基因,南歐及伊朗人多與閃人混血,所以今天這兩地之白人多屬黑色頭發及深褐色的眼睛。) 白人的種族主要有雅利安人、閃人等。
高加索山也有不被列入上述的種族,稱為高加索人。 3.黑色人種 [編輯本段] 黑色人種, 俗稱黑種人,又稱為尼格羅人種,非洲人種。
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征是膚色黝黑;頭發黑而卷曲;眼色黑;鼻寬而扁,唇特厚而外翻;胡須及體毛較少。主要 分布于非洲的大部分地區。
4.棕色人種 [編輯本段] 棕色人種, 俗稱棕種人,又稱為澳大利亞人種。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征是膚色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棕黑而卷曲,鼻極寬而高度中等;口鼻部前突;胡須及體毛發達。
棕種人主要分布于大洋洲、新西蘭及南太平洋島嶼。 在亞馬遜,在喜馬拉雅山,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種人”,不過因為數量少而沒有進入四大人種之列。
5.四大人種是如何劃分的 [編輯本段] 人種(race)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通常根據膚色、發形等體質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4個人種:蒙古利亞人(Mongoloid)或稱黃種人,膚色黃、頭發直、臉扁平、鼻扁、鼻孔寬大;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稱白種人。
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顏色和頭發類型多種多樣;尼格羅人(Negroid)或稱黑種人,皮膚黑、嘴唇厚、鼻子寬、頭發卷曲;澳大利亞人(Australoid)或稱棕種人,皮膚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棕黑色而卷曲,鼻寬,胡須及體毛發達。 人種或種族是根據某些體質特征所作的生物學的劃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類,應該嚴格地將它同“民族”這樣的概念區別開來。
人種作為生物學概念,我們必須看到以下幾點:首先,任何一個人種都沒有某個或某些專有的基因,人種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某種或某些基因的頻率不同。例如,決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歐洲白種人中頻率比較高,IB等位基因在亞洲黃種人中頻率比較高。
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較高。但它們都有 Ii、IA、IB3種等位基因。
其次,由于各種中間類型的存在,各種族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埃塞俄比亞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南西伯利亞人和烏拉爾人的特征介于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而千島人則具有白種、黃種、黑種3個主要人種的特征。
我們還應看到,雖然在一定條件下,不同人群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和文化隔離,但是這些并沒有導致生殖隔離。種族在遺傳上是“開放”的,不同種族之間可以通婚,都能產生生命力強的后裔。
人類是遷徒能力很強的物種,各種各樣的隔離都會由于遷徒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圖進行“純”種族分類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人們通常按膚色、鼻形等體質特征來劃分人種,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對氣候的適應而產生的。造成膚色差異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膚區域中黑色素的數量。
黑色素多的皮膚顯黑色,中等的顯黃色,很少的顯淺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能力。
生活在橫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種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種人具有深色的皮膚,可使皮膚不至因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害。紫外線可以刺激維生素D的產生,因而,深色的皮膚可以防止產生過多的維生素D,而導致維生素D中毒。
相反,白種人原先生活在北歐,那里陽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會危害身體,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維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歐白人皮膚里的色素極少。 鼻形也是如此。
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
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黃種人的眼褶可能與亞洲中部風沙地帶的氣候有關;扁平的臉型和半滿的脂肪層能夠保護臉部不受凍傷。
這些種族特征大約是在化石智人階段形成的。由于人類物質文化的進步,大多數種族。
4.人口與人種
人種是指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征的人類種群。所謂的體質特征是指膚色、鼻形、發色、發型、眼色、面型、血型和遺傳病的分布等方面。
目前,許多人類學家主張把全世界的人分為四個亞種:黃色人種(也叫蒙古人種)、白色人種(也叫歐羅巴人種)、黑色人種(也叫尼格羅人種)和棕色人種(也叫澳大利亞人種)。
白色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他們的體質特征是:膚色多呈淺淡色;發呈金黃,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藍或灰褐色;發形呈波狀或直狀;唇型為薄唇;鼻狹而高;顴骨不高突;體毛和胡須較發達等。白色人種主要分布于歐洲、北非及亞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幾百年來,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又逐漸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
黃色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數居第二位的人種,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7%左右。他們的體質特征是:膚色呈黃色或黃白色;發形直,發色黑;眼色深;顴骨較高;面部扁平;鼻子高低、寬窄適中;體毛和胡須稀疏。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的中國、朝鮮、日本、蒙古、蘇聯的西伯利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馬扎爾人、芬蘭人也屬黃種人。
黑色人種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種,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他們的體質特征是:膚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發形為曲卷形或波形,發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較厚;鼻寬扁或較寬;眼裂較大。黑色人種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美拉尼西亞、加里曼丹等地。
5.關于新中國的資料(短一段話
中國(China),位于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后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世界人種資料簡短話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