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法名人小故事,簡短些
1 偶創飛白 (東漢)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
“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
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
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
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
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
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
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
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2 羲之換鵝 (晉)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
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
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
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
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
2.名人練字小故事
王羲之幫老太太賣扇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3.名人勤奮練字的故事
1.懷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奮刻苦的典范。因為貧苦,買不起紙張,他每天取芭蕉葉來寫字,后來把他種的一萬多株芭蕉樹葉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個木盤子,刷上漆,在上面練習寫字,時間長了,筆尖竟把木盤也磨穿了。他寫禿的筆,可能比智永還多,后來將禿筆埋成一座墳,名叫“筆冢”。
2.鐘繇是魏大書法家,楷書的鼻祖。其練字非常用功,以致于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寫字。怎么寫?手指為筆,被里為紙。日復一日,被里都給劃破了。
3.歐陽詢專心學“二王”書法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特別喜愛“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只要看見王羲之父子的墨跡就買回來學習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傳授王獻之的《指歸圖》,不惜花了很多錢買了回來,放在家里天天觀賞研究,常常高興得整夜睡不著覺。他整整學習研究了一個月,直到他懂得《指歸圖》的精髓為止。
4.你還知道哪些名人 煉字 的故事
古人寫詩作詞非常注重煉字。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
下面我們僅舉幾個宋代的例子來看一下古人煉字的工夫。“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后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
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云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
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
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云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云、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
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
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
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最后,我們再來講一個宋人煉字的故事。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
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
“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
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詩人為了一個字而反復推敲,千錘百煉,這種一絲不茍的寫作精神,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是不言而明了吧。
煉字,在今天看來,我們不妨把它看作寫作后的修改。我們同學寫作文時不注意修改,總是喜歡“一氣呵成”,然后萬事大吉。
這不是一種好的作文習慣。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
我們真的應該向古人學學這方面的工夫。當然,我們大可不必“捻斷數莖須”,但是文章寫成后必要的修改還是很有必要的 賈島因赴考到京(長安)。
一天,騎著驢,一邊走,一邊吟詩,忽然得了兩句道: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自己覺得這兩句還不錯。
可是,又覺得下句“推”字不夠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門早該關上,恐怕推不開了,不如改為“僧敲月下門”。心里這么琢磨著,嘴里也就反復地念著:“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覺地隨著表演起來:一會兒伸手一推,一會兒舉手作敲的姿勢。
這時,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韓愈恰巧從這兒經過,隨從儀仗,前呼后擁地過來了。按當時規矩,大官經過,行人必須遠遠回避讓路,否則就要犯罪。
賈島這時正迷在他的那句詩里,竟沒有發覺,等到近身,回避也來不及了,當即被差役們扭住,帶到韓愈馬前。韓愈問明原委,不但沒有責備賈島,還很稱贊他認真的創作態度。
對于“推”、“敲”兩字,韓愈沉吟了一下,說:“還是‘敲'字好。” 《隋唐嘉話》。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后認為梅花數枝開不能算早,就提筆改了一個。
5.古代名人刻苦練字的名人故事
顏真卿,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顏真卿創立“顏體”楷書,為4大書法家之首。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
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
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
有的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
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1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
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4大書法家之首。
柳公權,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并稱“楷書4大家”。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這時,1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1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
他擠進人群,只見1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
經過苦練,柳公權終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
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媽媽來勸他吃飯。媽媽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
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媽媽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聽到媽媽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鐘繇(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一作許昌人。
三國曹魏時大臣,杰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唐張懷《書斷》),開創了由隸入楷的新體,對我國書法的發展貢獻很大,當時的名將曹操也曾向他討教過書法。
鐘繇從小聰明好學,十一、二歲時,曾不辭辛勞跟著書。
6.名人練書法的故事
一、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
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
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二、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
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
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7.簡單介紹一位書法家刻苦練字的故事
1、懷素 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和尚的草書寫得很好。
他從小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練字,從不氣餒(něi)。懷素少年時家境貧寒,被家人送到寺廟里當和尚混碗飯吃。
可是生性好學的懷素在誦經之外,十分喜愛書法。師兄看懷素如此喜愛書法,便送他一支毛筆。
懷素就采摘芭蕉葉當紙,用鐵鍋下面的煙灰和上水當墨汁研習書法。后來,懷素為了用芭蕉葉練字,便在園外大量栽種芭蕉。
到了冬天,懷素還找來一塊厚木板做成漆盤,在上面寫了擦,擦了寫,天長日久,竟然將漆盤擦通了。2、柳公權 柳公權小時候字寫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師和父親的批評。
他虛心聽取他們的教誨,經過一年的勤學苦練,他寫的字進步很大,受到老師的表揚。表揚的次數多了,柳公權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寫大楷比賽。他很快地寫好了一篇,滿以為穩拿冠軍,臉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一位賣豆腐的老人見柳公權這么不謙虛,想給他潑點涼水,走過去對他說:“華原城里,有個人用腳寫字,寫得比你還要好。”柳公權聽了有點不服氣,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華原城。
他親眼看到那位無臂老人用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用右腳夾住毛筆,龍飛鳳舞地寫對聯,寫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靜下來想想,覺得自己那么一點成績真算不得什么。
他誠懇地對那位無臂老人說:“柳公權愿拜您為師,請老師告訴學生寫字的秘訣。” 無臂老人沉思片刻,給他寫了四句話:“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解釋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用腳寫字,已經練了50多個年頭。
我磨墨練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寫完字就在半畝大的池塘里洗硯,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還差得遠呢!”柳公權牢牢記住老人的話。
從此以后,他更加勤奮地練字。他搜集了許多古代書法家的字,反復琢磨,吸取各家的長處。
他經常登門拜訪當時的書法名家,向他們虛心求教。他還時常請同學、親友、陌生人指出自己書法上的不足之處。
柳公權在書法領域不知滿足地刻苦鉆研,終于成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3、米芾 童年米芾練字無長進,先生呵斥他;“你只能回家放牛!”從此米芾發憤習字。
一天,米芾去求教一位有名的秀才,那秀才翻了翻米芾的字,就丟在一邊說:“要我教你寫字,先要用五兩銀子買我一張紙去寫。” 米芾驚得目瞪口呆,這么貴的紙,哪里買得起呢?但他習字心切,咬咬牙答應了。
米芾家并不富裕,但母親經不住他百般央求,只得將僅有的首飾交給他去典錢。米芾湊滿了五兩銀子,心想這下可以買到秀才的一張紙了。
秀才接過銀子,給了米芾一張紙,說:“你好好寫吧”。米芾將那張紙反復觀看,覺得并無特別之處,可這么貴的紙,他不敢輕易下筆,于是認真鉆研字帖,琢磨每個字的間架與筆鋒。
時到晌午,秀才見米芾仍坐在那里對著字帖出神,紙上卻一字未寫,便問:“怎么不寫啊”?米芾一驚,如夢初醒,喃喃地說:“紙太貴了。”
秀才問“敢不敢寫個字給我看看”?米芾提著筆,凝神默想了許久,寫了個“永”字,既像帖上的字,又不完全像。秀才見了,滿意地點點頭,對米芾說:“寫字不只是動筆,還要動心,不但觀其形,且要悟其神,這就是寫字的竅門。”
米芾聽了,大悟大徹,連連點頭。臨別時,秀才贈他一個小布包命他回家后打開。
米芾回家后打開布包,啊!原來就是那買紙的五兩銀子,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后來,米芾一直保存著這五兩銀子,以紀念秀才對他的苦心教誨。
4、歐陽詢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字信本,譚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練習書法很刻苦,博采眾長,精通八種書法,自成一家,人稱“歐體”。有一次,他出使歸來,騎馬路過一處荒郊野外,在亂草叢中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停馬觀賞了很久都舍不得離去。
走出幾里后,又返回來,下馬坐在碑前仔細觀看,體會索靖草書的妙處。當晚,他回到了住處,徹夜難眠,想著白天看到的石碑。
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騎馬趕到石碑前,反復揣摩,并鋪開紙,一筆一畫地臨模就這樣,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書的筆法融會貫通,了然于胸,才高興地離去。5、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
飯都涼了,書。
8.王羲之刻苦練字的故事簡短一些
1、故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2、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3、歷史評價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9.名人簡短故事
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里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于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于,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于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稱為“書圣”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