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韜光養晦更易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關于“韜光養晦”的例子,其中一個就是三國時代的“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
劉備時運不濟,依附曹操。《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載:“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兩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兩人乃不復言。”
一日,曹操擺下酒筵來試探劉備的野心,問劉備天下有哪些英雄,劉備佯裝列舉了當時叱咤風云的一些人名,只不提自己。《三國演義》載:“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操遂不疑玄德。
這個故事典型地代表了中國人對“韜光養晦”的傳統意識。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韜光養晦”的關鍵,就是忍受屈辱、掩飾實力、等待時機,其目標是打敗敵人,有所作為。劉備后來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終成大業。
2.年輕人應韜光養晦的例子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很大。劉備雖貴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光養晦之計。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往一件往事,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突然陰云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于世,于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在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地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圣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懷疑劉備了。
古今對韜光養晦這么學問最有研究的,當首推劉備。他在曹操面前不夸張、顯耀、自大、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讓曹操很放心。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收斂和掩飾了自己的真實行為,讓曹操對其不加防范,從而才有了以后的東山再起,三分天下。
但在現實生活中,還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自恃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事則不留余地,待人則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現出來。他們往往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事實上,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刻意炫耀才能,不僅會招來別人的妒忌,并且會被認為是輕浮。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當時機不成熟時,往往會采取韜光養晦的謀略。韜晦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策略,也是做人處事的一門學問。
3.求一些因為韜光養晦從而避免了無謂的紛爭的中國古代例子
這位玩起韜光養晦,連吃屎的勾踐都望塵莫及。
這位就是外號“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李忱原名李怡,其父唐憲宗有20個兒子,李忱排行13,其母親是地位卑微的宮女,要當上皇帝,概率很低。
少時候,李忱話不多,宮里的人都認為他不是一個“聰明”的人。李忱目睹殘酷的政治斗爭,長大之后更加寡言。
他歷經兩朝,兩位皇帝都喜歡故意在宴會上逼他說話,看他笑話。不過由于他的傻,每次宮廷政變,他都不會受到牽連。
公元846年,李忱的侄子、唐武宗李炎駕崩,宦官馬元贄認為李忱易控制,于是扶持他當上皇帝。這算是“傻人自有傻福”。
不過李忱可一點兒都不傻。李忱一登基,就像變了一個人。
說話思路清晰,做事干脆利落。又一次,李忱賞賜給馬元贄一根“通天犀帶”,沒想到馬元贄轉手把他送給了宰相馬值。
過了幾天,李忱認出那根寶帶。第二天,李忱就把馬值免了,意在避免宦官和朝廷大臣交往過密。
馬元贄是扶持李忱登基的“功臣”,但是李忱并沒有成為其傀儡,表面上無比榮耀,實際上權力不大。李忱李忱喜歡效仿其祖先唐太宗,勤于內政,撥亂反正,結束了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打擊權貴外戚;對外收復被吐蕃占領的土地,還打敗回鶻、黨項、奚等部族。
這就是所謂的“元和中興”。李忱蟄伏了37年,史上最牛的韜光養晦非他莫屬。
《舊唐書》對他的評價很高。
4.求一些因為韜光養晦從而避免了無謂的紛爭的中國古代例子
這位玩起韜光養晦,連吃屎的勾踐都望塵莫及。這位就是外號“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李忱原名李怡,其父唐憲宗有20個兒子,李忱排行13,其母親是地位卑微的宮女,要當上皇帝,概率很低。
少時候,李忱話不多,宮里的人都認為他不是一個“聰明”的人。李忱目睹殘酷的政治斗爭,長大之后更加寡言。他歷經兩朝,兩位皇帝都喜歡故意在宴會上逼他說話,看他笑話。不過由于他的傻,每次宮廷政變,他都不會受到牽連。
公元846年,李忱的侄子、唐武宗李炎駕崩,宦官馬元贄認為李忱易控制,于是扶持他當上皇帝。這算是“傻人自有傻福”。不過李忱可一點兒都不傻。
李忱一登基,就像變了一個人。說話思路清晰,做事干脆利落。又一次,李忱賞賜給馬元贄一根“通天犀帶”,沒想到馬元贄轉手把他送給了宰相馬值。過了幾天,李忱認出那根寶帶。第二天,李忱就把馬值免了,意在避免宦官和朝廷大臣交往過密。馬元贄是扶持李忱登基的“功臣”,但是李忱并沒有成為其傀儡,表面上無比榮耀,實際上權力不大。
李忱
李忱喜歡效仿其祖先唐太宗,勤于內政,撥亂反正,結束了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打擊權貴外戚;對外收復被吐蕃占領的土地,還打敗回鶻、黨項、奚等部族。這就是所謂的“元和中興”。
李忱蟄伏了37年,史上最牛的韜光養晦非他莫屬。《舊唐書》對他的評價很高。
5.韜光養晦的成語典故
作為一個成語,“韜光養晦”的使用見于清朝末年。晚清實業家、思想家鄭觀應遁跡澳門寫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寫道:“自顧年老長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此前,則有清朝大知識分子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中寫下“果為隱者,方韜光晦跡之不暇,安得知名?”
謂隱藏鋒芒,不使外露。修繕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內在的修養。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蕩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通過古人使用“韜光養晦”的記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其一,“韜光養晦”是一種低調做人的行為模式。低調做人以利于冷靜觀察,縝密思考,進而統攬全局,謀劃未來,是一種戰略行為模式。
其二,“韜光養晦”思想既適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適用于成功或勝利之時。
其三,“韜光養晦”思想的深刻內涵在于埋頭苦干,積蓄力量,著眼長遠。從這個意義上說,“韜光養晦”是“有所作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韜光養晦”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類說法相混淆純屬誤讀。
6.與厚積薄發 韜光養晦有關的事例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曾于1899年2月至1901年底在中國生活了近3年,這3年是他人生的創業階段,他在中國發跡并積累了大量資本,為他今后步入政壇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離開中國10余年后撰寫的回憶錄中,他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當年在中國的經歷,同時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贊美和崇敬。
赫伯特·胡佛,1874年8月10日生于美國衣阿華州一個虔誠的公誼會教徒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在胡佛6歲時去世,3年后,母親也相繼去世。孤兒胡佛先是寄居在叔叔家,兩年后遷居舅舅家,11歲后搬到俄勒岡州,由任學校督導的伯父將其撫養成人。坎坷的童年經歷,讓他過早地成熟并學會了自立,白天在伯父開辦的俄勒岡土地公司里當辦公室雜役,記賬、打字,晚上讀商業夜校。17歲時,胡佛考入了斯坦福大學,在這里胡佛遇到了未來的妻子盧·亨利,這為他四年的苦讀增添了一些浪漫的色彩。胡佛大學畢業后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為了生存,他只得到加利福尼亞州當了兩年礦工,每班工作10個小時,卻只能掙到可憐的兩美元。1897年,英國經營礦業的最大商行組織畢威克——墨林采礦公司招聘具有長期工作經驗的地質學家,并要求應征者為35歲以上。當年只有23歲的胡佛在應聘時,用虛報年齡的手段獲得了這份工作。從此,胡佛的生活發生了轉機。
不久,胡佛被派往澳大利亞和南非的一些礦區工作,當過工程師,做過管理人員。他的精明、圓滑、耐心和洞察力,深得業主墨林的賞識。1899年2月,24歲的胡佛奉派來到中國,在莫林公司——中國機礦公司任經理兼煤礦技師。經過廣泛收集資料和考察,在《開平煤礦報告》中胡佛做出的結論是:這項產業肯定值得投資100萬英鎊,這個企業絕不是一種投機事業,而是一個會產生高盈利的實業企業。于是,1900年7月30日,胡佛與德璀琳、墨林合謀從清政府直隸熱河礦務督辦張翼手中秘密買下了開平煤礦。
1901年2月,胡佛因騙占開平煤礦和秦皇島港有功,被提升為中英合辦的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總辦。但是好景不長,同年秋形勢急轉直下。比利時股東從歐洲其他股東和中方股東手中買下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他們派了自己的人來做公司經理,還帶來了比利時技術人員。胡佛同新任經理意見不合而辭職。同年11月,墨林公司以20%的股權吸收他入伙,胡佛攜眷屬回了倫敦。
1904年后,他還曾為開平公司經秦皇島向南非斯互金礦輸出華工,收取了43萬元的傭金。至此,他已成為美國第一個在中國發財的百萬富翁,這也為他后來步入政壇奠定了物質基礎。1913年胡佛攜大量財產返回美國,在舊金山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并在世界各地設立分公司,成為商界知名人士。至1914年,他已經擁有了400萬美元的財產,并以這些財產為后盾逐步步入政界。先是參與政府糧食部門的領導工作,后從1921年開始當了8年的商業部長。1928年11月6日,當選為美國第31任總統。
“韜光養晦”一詞出自《舊唐書·宣宗記》,原文是“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意思是指隱藏才能,不使之外露。
歷史上最有名的有關“韜光養晦”的典故,則出自《三國演義》。其中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載:“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關、張兩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兩人乃不復言。”
之后,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將自己的野心掩飾過去,“操遂不疑玄德。”
7.韜光養晦的歷史人物,說明他如何韜光養晦
有一個著名的韜光養晦而成霸王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的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先隱忍不發,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過數年的暗中觀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實心理和才干,也鍛煉了自己,增長了才干,為以后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 在楚莊王即位之前,楚國的內政可謂經歷了長期的混亂。
先是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意圖爭霸中原,被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不久又禍起蕭墻。起初,原定商臣為太子,但后來楚成王發現商臣眼如黃蜂,聲如豺狼,認為這樣的人生性殘忍,想改立王子職為太子。
商臣是個十分有心計的人,他聽到了這個風聲,就積極行動起來。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設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輕侮 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憤怒地說:“怪不得你父親要殺了你另立太子!”因為楚成王遇事總與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認為姑母的話證實了傳言。
商臣連忙向老師潘崇 問計,潘崇問:“你愿意奉事公子職嗎?”商臣說:“不愿。”又問:“你能逃出楚國嗎?”回答說:“不能!”潘崇最后問道:“你能成大事嗎?”商臣堅定地說:“能!”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領宮廷衛隊沖進成王的宮殿,要殺掉他的父親。
成王喜吃熊掌,這時紅燒的熊掌尚未燒熟,成王請求等吃了熊掌再殺他,商臣說:“熊掌難熟。”商臣怕夜長夢多,外援到來,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殺。
自己即位為楚穆王。 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時很年輕,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樣雷厲風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問國政,只顧縱情享樂。他有時帶著衛士姬妾去云夢等大澤游獵, 有時在宮中飲酒觀舞,渾渾噩噩,無日無夜地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
每逢大臣們進宮匯報國事,他總是不耐煩地回絕,任憑大夫們自己辦理。他根本不像個國君,朝 野上下也都拿他當昏君看待。
看到這種情況,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著急,許多人都進宮去勸諫,可楚莊王不僅不聽勸告,反覺得妨礙了他的興趣,對這些勸告十分反感。后來干脆發了一道旨令:誰再來進諫,殺無赦。
三年過去了,朝中的政事亂成一團,但楚莊王仍無悔改之意。在這期間,他的兩位老師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權力,斗克因為在秦、楚結盟中有功,楚成王沒給他足夠的報償,就心懷怨憤。
公子燮要當令尹未能實現,也懷不忿,二人因此串 通作亂。他倆借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討舒人之機,把二人的家財分掉,并派人刺殺二人。
刺殺未成功,反激使潘崇和子孔回師討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挾持楚莊王逃跑。在到達廬地時,當地守將戢黎殺掉了他們,楚莊王才得以回郢都親政。
就是經歷了這樣的混亂,楚莊王仍不見有甚起色。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覲見楚莊王。
來到宮殿一看,只見紙醉金迷,鐘鼓齊鳴,楚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姬妾,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美酒珍饈,面前是輕歌曼舞。楚莊王看到伍參進來,當頭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嗎?是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制住慌張,連忙賠笑說:“我哪里敢來進諫,只是有一個 謎語 猜了許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聰慧,想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
楚莊王這才放下臉,說道:“那你就說說看。”伍參說:“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鳥,身披鮮艷的五彩,美麗而又榮耀,只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實在不知是只什么鳥!”當時的人喜歡說各種各樣的謎語,稱作“隱語”,這些“隱 語”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謎語這樣單純,因此,人們多用這些“隱語”來諷諫或勸諫。
楚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思考了一會兒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此非凡鳥,凡人莫知。”
伍參聽后,知道楚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就又趁機進言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即中,只是此鳥不飛不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哪!”楚莊王聽后身子一震,隨即就叫他下去了。伍參回去后就跟大夫蘇從商量,認為楚莊王不久即可覺悟,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后,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不僅沒有改過,還越發不成體統 了。
蘇從見狀不能忍耐,就闖進宮去對楚莊王說:“大王身為楚國國君,即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桀、紂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啊!”莊王一聽, 立刻豎起濃眉,露出一副暴君的樣子,抽出長劍指著蘇從的心窩說:“你難道沒聽到我的命令?竟敢辱罵我,是不是想死?”蘇從沉著從容地說:“我死了還能落個 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愿就死!”說完,面不改色,請求莊王處死他。
楚莊王等待多年,竟無一個冒死諍諫之臣,他的心都快涼了。這時,他凝視了幾分鐘,突然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說:“好哇,蘇大夫,你正是我尋找多年的社稷棟梁之臣!”楚莊王說完,立刻斥退那些驚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著蘇從的手談起來。
兩人越談越投機,竟至廢寢忘食。蘇從驚異地發現,楚莊王雖三年不理朝政,但對國內外事無巨細都非常關心,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了如指掌,對于各種情況也都想好了對策。
這一發現使蘇從不禁激動萬分。 原來,這是楚莊王的韜光養晦之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人韜光養晦的例子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