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這個姓氏的由來簡略版
源流一 出自姬姓。
楊姓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據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楊姓出于姬姓,源于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
西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領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為唐侯。因唐地臨晉水,由此為晉(諸侯)國,叔虞即為晉開國之君。
至春秋時,晉國內亂,晉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孫)滅瑉侯統一晉國。武公死后,其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
獻公相繼滅周圍諸小國,包括楊國。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于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
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另一說:“周宣王(姬靜,也作靖)兒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后為氏焉(古代“揚”通“楊”)。”
意即宣王小兒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揚,建揚(諸侯)國。春秋時揚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此說之楊姓起源矩今也約2600多年。另據《史記·晉世家》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
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頃公滅了勢力日益強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為突之孫,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時逃難于原畢國所在地(今陜西西安、咸陽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孫的封地),復以祖宗封地楊為姓。
史載此楊姓為楊氏正宗源頭,距今約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農、華陰一帶(河南西北、陜西東部渭河下游一帶)繁衍生息,故華陰成為楊姓郡望。
秦漢以后播遷全國各地的楊氏宗支,許多均源自關西(潼關以西)弘農、華陰。楊姓始出于晉國,春秋末期晉國六卿逐漸強盛,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368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卿(諸侯)瓜分成韓、趙、魏三國地盤,史稱“三晉”。
故有楊姓“源于三晉,望出弘農”之說。但幾說均可證楊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說,且不論哪一說,其源均為黃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楊氏占所有楊氏的主流。
源流二 出自姞姓。姞姓楊國位于今山西省洪桐縣附近。
周宣王滅狄,同時滅姞姓楊國尚父為楊侯。晉獻公滅楊,后封晉悼公之弟于楊,號楊干。
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源流三 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2.普通賜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來又改回楊姓。源流四 少數民族楊姓,氐族楊氏,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白族楊氏,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干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云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后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為暴虐,被殺,在位8年。
元代以后,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縣(今云南大理市)人。
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貴州,后遷居山東登州。
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準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云南麗江大研里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績。
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
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云南麗江大研里人。
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于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
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父親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
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回族楊氏,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
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鮮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楊氏。源流五 出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源流六 源源于變姓,屬于因故轉姓為氏。以上皆是百度百科上所有。
2.”楊”姓氏的由來
楊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
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二、遷徙分布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后,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陜西境,后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后世楊姓發展的主流。
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陜西省境遷去。
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布于江南廣大地區,并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
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陜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后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三、郡望堂號【堂號】 1、"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2、"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
有一次,有個人在夜里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楊震堅決不受,并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
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郡望】 1、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
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農郡。 2、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3、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四、歷史名人 楊 業:又名繼業。北宋名將,曾敗契丹十萬之眾于雁門關。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號稱楊六郎。 楊 炯:唐代著名詩人。
十二歲被稱為神童,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 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楊 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楊 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后,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秀清:清代太平天國起義主將,被封為東王。 楊貴妃:名太真,小字玉環。
深得唐玄宗寵愛,以容貌美麗聞名于世,通曉音律。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楊再思:唐未五代靖州"飛山""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子孫遍布中華大地。
楊芳(1770—1846),字通逵,號誠村,廣惠侯楊再思第三十一世孫。行伍出身,歷清乾、嘉、道三朝。
曾受封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
3.楊字姓氏的由來
楊姓來源有五:
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于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于姬姓楊。
3、羊舌后嗣說。姬姓楊國滅于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于宋,其后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得姓始祖
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于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4.楊氏來源(簡短)
楊氏來源有二。
《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于周幽王時受封于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但春秋時楊國為晉所滅,尚父的子孫遂以國為氏,姓楊。楊氏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以邑為氏。
據史書記載,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的后裔晉武公,被賜以楊地作為食邑,其后代中有名為叔向者,是當時著名的賢臣,任晉國大夫,受封于楊地,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就以尋根溯源 楊姓來源有五: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于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于姬姓楊。
3、羊舌后嗣說。姬姓楊國滅于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于宋,其后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
5.姓氏“楊”的來歷
楊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尋根溯源
楊姓來源有五:
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于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于姬姓楊。
3、羊舌后嗣說。姬姓楊國滅于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于宋,其后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得姓始祖
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于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起源于山西境內的楊姓,為晉所滅后,便向西播遷,首先入陜西馮翊(今陜西大荔),后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仆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陜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蕩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布于江南廣大地區,并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云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并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后因楊云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后,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布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楊姓的分布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
6.姓氏楊的由來
楊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二、遷徙分布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后,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陜西境,后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后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陜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布于江南廣大地區,并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陜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后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三、郡望堂號
【堂號】
1、"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2、"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里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楊震堅決不受,并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郡望】
1、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農郡。
2、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3、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四、歷史名人
楊 業:又名繼業。北宋名將,曾敗契丹十萬之眾于雁門關。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號稱楊六郎。
楊 炯:唐代著名詩人。十二歲被稱為神童,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
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楊 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楊 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后,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秀清:清代太平天國起義主將,被封為東王。
楊貴妃:名太真,小字玉環。深得唐玄宗寵愛,以容貌美麗聞名于世,通曉音律。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楊再思:唐未五代靖州"飛山""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子孫遍布中華大地。
楊芳(1770—1846),字通逵,號誠村,廣惠侯楊再思第三十一世孫。行伍出身,歷清乾、嘉、道三朝。曾受封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
7.'楊'這個姓氏的由來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
據《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
建立了楊國。虞于唐,人稱唐叔虞。
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
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
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一開始在陜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并于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扶風,梅縣等。
2.出自姬姓,以地為氏。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
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給他。并賞給他懷姓九宗。
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后,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
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
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3.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4.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
《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5.出自他族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
據《晉書》云;氐有楊氏,世居仇池(甘肅仇池山)。 7.出自「揚」姓。
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楊姓氏的來歷(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