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諾貝爾獎的名人事跡4個或以上,要簡短
這些故事在網上都可以查得到的,直接搜索諾貝爾獎名人事跡就能夠找到啦,下面我給你提供5個故事,不過這些故事的內容都有些偏長!1. 她的名字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
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仍在堅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點準時到達自己的辦公室。 在很多人看來,像她這般年齡,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
可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絲毫沒有休息的跡象,而是頻繁地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堅持寫作和教學,每天工作達十幾個小時。 埋頭耕耘,終有回報。
她以卓越的學術貢獻,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性。 獲獎第二天,奧斯特羅姆依舊和往常一樣,準時出現在教室里,認真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授課,就像什么都沒有發生。
接著,請求采訪的媒體紛至沓來,但都被她婉言拒絕。她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得諾貝爾獎,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諾貝爾獎來臨,也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這才是人世間最波瀾壯闊的“心靜如水”!2. 小小年紀的他,不光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承受心靈上的折磨,未來對于他來說,簡直一片黑暗。
每每看到別人蹦蹦跳跳,活躍在運動場上時,他的心就如同被刀絞一樣難受。他覺得自己是這個世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活在世上,除了給父母和社會帶來拖累外,根本沒有絲毫的益處。
關心他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不免嘆息,心想,這個孩子完了,也許一生都要依靠父母養活。 有一次,他絕望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讓我死了算了,我活著有什么意義呢?只會給你們帶來麻煩。”
兒子的請求,讓母親的心都快碎了。說實在的,母親的心里比他還要痛苦,因為孩子的不幸到了母親那里,常常是要加倍的。
母親的淚水在眼眶里直打轉,但她強忍著沒讓它落出來,因為母親知道,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鼓舞和溫暖,而不是傷心和眼淚。母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鄭重其事地問:“孩子,你聽說過上帝造人嗎?” 他點了點頭。
母親又接著說:“孩子,其實,上帝是很公平的,他造就了你這方面的優點,就一定會造就你那方面的缺點。比如,上帝賜予了你智慧的頭腦,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漂亮的面孔;賜予了你強健的體魄,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細膩的思想;賜予了你動聽的歌喉,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敏捷的身手……因此,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但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缺陷。
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優點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為自己的缺陷自暴自棄。每個人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有的人在科學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文藝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體育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建筑上作出貢獻……雖然你的雙腿殘疾了,但那只是上帝跟你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相信他一定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的。”
聽了母親的訴說,他的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心里立刻充滿了陽光,原來上帝沒有拋棄自己,活著是有價值的,是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從那以后,他不再為身體的殘疾自卑、煩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學習。
多年后,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并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他就是191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羅伯特·巴雷尼。
巴雷尼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便輕視自己,也不要向命運妥協,更不要輕言放棄,即使你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世上之事,沒有絕對的可能,但也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奮斗可以改變一切,可以彌補身體上的缺陷。
3.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后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后,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于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
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霉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
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里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里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只,然后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后剛要走,忽然瞥見柜臺上放著一只被擠破了的西瓜。
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板說:“我要這一只。”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只。”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只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
2.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小故事
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zhidao夫人的小故事 簡樸生活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結婚時,新房里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
比埃爾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版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
難怪有人說居里夫人權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里夫人。
3.收集諾貝爾獲獎的小故事 要短一點的
尤努斯得知獲獎消息后和女兒相擁。
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創立的農村銀行。此舉傳遞出一個信息:諾貝爾和平獎開始更為關注實現和平的根本因素——消除貧困和促進社會進步。
和平獎關注扶貧
諾貝爾獎委員會13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創立的農村銀行,以表彰他所創立的小額信貸模式和對社會貧困階層經濟發展和人權進步作出的貢獻。這是該委員會第一次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與消除貧困有關的個人和組織。
尤努斯是在191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諾貝爾獎委員會這樣評價尤努斯的貢獻:除非大多數人能夠找到消除貧苦的辦法,否則長久的和平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尤努斯所倡導的小額信貸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扶貧方式:信貸額度小、無需抵押且償還率高達98%。小額貸款目前已成為一種遍及全球、非常有效的扶貧方式。全球大約有1700萬人因小額信貸而受益。
首筆貸款27美元
穆罕默德·尤努斯關于小額信貸的最初想法是在1974年形成的。當時他剛從國外留學回來不久。在與一個孟加拉鄉村婦女的談話中,他得知這個婦女每做一個竹凳要從高利貸手中借5個塔卡(約合9美分)。竹凳賣掉后她自己只能掙2個塔卡,其他的都要被高利貸者收走。那個村子里還有43戶類似情況的人,他們共欠高利貸者856塔卡(約合27美元)。尤努斯感到非常憤怒,于是他拿出27美元來解放了這些村民,并告訴他們錢可以在任何時候歸還。這樣經過大概一年,村民們就把欠他的錢基本還清了。后來這種做法開始在孟加拉國迅速流行起來。
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尤努斯的農村銀行成為獨立的銀行。自成立后,農村銀行向孟加拉全國7萬多個鄉村的650萬貧困人口提供了總計57億美元的貸款,其中絕大部分提供給了婦女。
授獎有時代意義
分析家指出,從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結果看,評獎委員會顯然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戰亂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上,而不僅是只關注表面的和平現象。沒有戰爭并不意味著就能實現和平,重要的是要鏟除戰亂產生的根源——饑餓和貧窮。分析家指出,隨著時代的變化,諾貝爾和平獎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同戰爭相比,全世界遭受饑餓和貧困煎熬的人群顯然更多。因此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66歲的尤努斯表示,他將把獲得的獎金拿出來為孟加拉國的窮苦人民建一個低成本、高營養的食品工廠,其余的用來建設一個眼科醫院來幫助窮苦患者。
4.有關諾貝爾的事例30字左右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這位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和實驗家,由于心臟病突然發作而逝世。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余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干。”
5.諾貝爾的故事50字
諾貝爾 決心把烈性炸藥改造成安全炸藥。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
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藥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于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藥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
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他一生中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明,最突出的發明是炸藥。諾貝爾在炸藥方面耗費了許多的心血,甚至犧牲了家人,但他都毫不氣餒,永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終于發明了威力大又安全的炸藥,被譽為“炸藥大王”他在逝世前,立下遺囑,設立了“諾貝爾獎”。
諾貝爾熱愛全人類的奉獻精神令人敬佩。
6.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小故事
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獲得者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的小故事——一只爛西瓜與諾貝爾獎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后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后,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于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霉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
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里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里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只,然后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后剛要走,忽然瞥見柜臺上放著一只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板說:“我要這一只。”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只。”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只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么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板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板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后,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
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霉素生產合同。青霉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
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擴展資料: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該獎于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托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
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諾貝爾獎 (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獎項)
7.諾貝爾發明炸藥的故事簡短的話
諾貝爾不怕犧牲,克服親人喪生的悲痛,在遠離人群的湖上發明了使炸藥安全起爆的雷管。
諾貝爾最bai初研制炸藥時,他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的實驗工廠曾被炸為灰燼。當du時,有5個人被炸死,一個是他正在上大學的弟弟,另外4個也是他的親密助手。
當諾貝爾的母親得知次子慘死的噩耗以后,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發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人們紛紛像躲避瘟神一樣躲著諾貝爾,再也沒有人愿意出租土地zhi給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可是,在巨大的失敗和痛苦面前,諾貝爾沒dao有退縮。就在爆炸慘案發生幾天后,人們就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只巨大的船,專船上并沒有什么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實驗設備。
原來,大難不死的諾貝爾在被當地居民趕出來后,跑到這里來繼續他的實驗工作了。 終于,諾貝爾經過反復實驗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發明了雷管,這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屬破。不久,他又在德國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8.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小故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杰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
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范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
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
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
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并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中國網10月10日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阿赫蒂薩里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30多年來致力于解決全球國際沖突做出的重要貢獻。”不管是作為一名芬蘭高級公務員和總統或者是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任職,阿赫蒂薩里一直在為和平事業而努力。
在過去20年里,阿赫蒂薩里一 直在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暴力沖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納米比亞的獨立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2005年,阿赫蒂薩里和其組織“危機管理倡議 ”(CMI)對于解決印尼復雜的亞齊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試圖找到解決科索沃危機的方法。
2008年,通過“危機管理倡議”和與其它機構的合作,阿赫蒂薩里試圖為伊拉克問題尋找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對解決北愛爾蘭 、中亞、非洲之角的沖突作出了貢獻。
盡管事件各方對避免戰爭和沖突負有主要責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數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薩里是一位杰出的斡旋者。
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們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決國際沖突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阿赫蒂薩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蘭維堡,社民黨人。他1965年進入芬蘭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過芬蘭駐坦桑尼亞 、贊比亞 、索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
1977年進入了聯合國 ,擔任聯合國納米比亞問題特別代表、芬蘭外交部國務秘書、前南斯拉夫問題特別代表和聯合國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的副秘書長。1994年3月任芬蘭總統 ,2000年3月1日去職。
在卸去總統職務后,擔任聯合國負責處理非洲之角人道主義問題的特使等職務。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為聯合國科索沃問題談判特使。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文告中贊揚了她為“可持續發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貢獻。”肯尼亞助理環境部長馬塔伊在得知獲獎消息后對挪威電視臺說:“非常感謝你們,我感到很吃驚。
我感到很激動,我并沒有想到會獲獎。出生于1940年的馬塔伊于1977年發起了“綠色帶運動”,這一項目致力于提倡生物多樣性,并同時創造工作機會、使婦女在社會上獲得更多地位。
這一項目已栽下了3千萬棵樹。樹木的養護機構目前還雇傭了數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婦女。
她說:“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生態系統負有特別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它們,那么我們也無法生存。”
這位著名的生物學者于1971年成為內羅畢大學的首位生物學女教授,后來成為生物學院的院長。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學者1978年獲得了德國學術交流獎學金,是獲得這一獎學金的首位東非國家的女性。
她后來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馬塔伊于2002年12月作為綠黨成員在肯尼亞的首次自由選舉中當選議員。
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環境部長,負責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她最近因為對國家的貢獻而獲得了“手握燃燒著的矛的老者”的頭銜。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國黑人牧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領導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逐漸認識到,南北戰爭所致力解放黑奴運動,并沒有產生使美國黑人成為完全平等公民的預效果。
十九世紀后期,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視黑人的法規和慣例層層約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國黑人常常被隔離開來,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個地方居住。
黑人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各種權利,他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國家的發展并非完全相稱。因此美國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黑人志愿團體和教會以及其它各階層關心此事的美國人團體,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