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師我想問一下我眼中的春節用簡短文字說明怎么寫
我眼中的春節是有著古代風俗而又傳統的節日,每當春節到的時候,柜臺上的商品琳瑯滿目,路上的行人多之又多,人山人海,車水馬龍。
我眼中的春節是個團聚的節日,每到春節來的時候,人們走親訪友,家家都歡聚在一起,家家都把自己存了一年的食物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酒、肉、菜……,只見桌子上擺出了風味獨特,各式各樣的飯菜,當然客人們誰也不客氣,狼吞虎咽的吃起來時,整個屋子都沉浸在了一種溫暖的香味里,大年初二的時候人們都回到了爺爺奶奶那里,和親人們歡聚一堂,晚宴上,呈現出孩子可愛笑臉和爺爺奶奶和藹的微笑。
我眼中的春節時一個響亮的節日每當春節來的時候,是小孩最喜歡的節日,只見孩子們手里拿著“二腳踢”,另一只手拿著打火機,一點一扔,啪!聲音清脆悅耳饒有興趣,大人們全神貫注的盯著鞭炮,啪啪!入晴天的幾道閃電,真響呀。
我眼中的春節是一個紙片的節日,每當春節來的時候,他是一個最吉祥的時候,他是一個象征著福氣、財富、平安的節日,人們往往把門的兩側貼上關于平安來年幸福家庭和睦的對聯,門中間貼一個大大的福家,意味福氣的到來真是一片熱鬧的景象啊!
春節象一盞燈,照亮了人生前進的道路,溫暖了人間的寒冷,他是一個美好的節日,是一個人們最愛的節日,是一個福氣的節日,說心里話我真想天過春節。
2.一段文字介紹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
直至**,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即使對于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后,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對于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
雞鳴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并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并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二。
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后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于東方,乃設燕以迎至。
〔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
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
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游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
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
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
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于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
“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游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涂。五。
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于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說: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饑餓乏食,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
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后,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于 是作《龍蛇之歌》并隱居起來。
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愿出來,于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并不見于《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
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于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六。清明上墳 清明。
3.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介紹最簡短文字.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
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
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
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
到后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
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
晉文公于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后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
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于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后,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尸體,紛紛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后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
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
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后有婦女于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
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準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
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
終于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后,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
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里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借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雞、狗、羊全部死掉。
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于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
4.關于節日氣息的作文 400字
你來了!近了,近了!我感到了你的呼吸,已經近在咫尺之間了!
奧運會的圣火在它的故鄉熄滅,又將在神秘的東方燃起,這又是一次四年的期盼,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飛躍。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從浪漫的雅典到神奇的北京,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2004年的雅典,世界為中國而震撼。中國奧運健兒們一舉奪下了32金,創造了多少奧運神話,這不是你吉祥的預兆嗎?到了2008年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的奧運健兒們將在自己的國土上盡顯英姿,勇創佳績。
希臘,一個小國,帶給世人一個浪漫的奧運會,而你,我們偉大的祖國,當然不能認輸了。奧運會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年輕的你才剛剛邁出第一步,如何放出光芒,令人刮目相看呢?我想你成竹在胸吧!
到了2008年,我已經踏進了大學校門,到那時,我將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現在北京,為來自天涯海角的人們服務。但是那畢竟是四年后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是,你準備如何籌辦呢?
在短短的四年里,我和伙伴們將宣傳文明禮儀,宣傳講普通話說英語,宣傳綠色環保。盡管北京在我們家鄉的千里之外,但是我們仍然全力支持你,因為我們獻給世界的,是一個最節約的綠色奧運,你將以最酷的一面記錄到奧林匹克運動史上。
聽說現在北京的交通很擁擠,垃圾有待處理,我想,到了2008年,該不會是這個樣子的吧?到了2008年首都機場到奧運主會場之間的道路將濃蔭遍地,鮮花十里飄香,路旁的花花草草都將是龍鳳和長城的造型。古老而又年輕的北京將洋溢著節日的喜氣,普天同慶,大地飛歌,我們的祖國蒸蒸日上。奧運村里不僅有花有草有芳香,還要有“百鳥園”。這樣一來,運動員們才能時時刻刻聽到鳥兒們歡快的歌唱,炎熱的夏季里彌漫著春天的氣息。亭臺樓閣,現代化設備,古老又有活力,這一切都滲透著東方文明的神奇,定叫老外們贊不絕口!
不過,你的成功舉辦,安全問題可別忽視哦!當今恐怖組織仍然肆虐,對于他們,你得防之又防,保障各國運動員的安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然,你要成功,也少不了畫龍點睛的一筆——開幕式。雅典浪漫迷人的開幕式給了你不少壓力,但我相信,2008年我們的奧運會開幕式將無懈可擊,人們的目光將聚焦北京,人們將看到古老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老樹逢春。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熱血沸騰!我感到了我在飛,飛向你,去欣賞這人類歷史上空前盛大的奧運會!
真誠祝愿你馬到成功!
5.請用一段文字介紹一個傳統節日或民俗活動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都來源于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谷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后70天。
古爾邦節、開齋節、圣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圣地)朝覲的最后一天。
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圣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準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
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斗牛節、花炮節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
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里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
集會。
6.介紹一下你知道的節日,題目自擬(不少于200字)要求:語句表達
歡度春節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臨近年末了,春節也即將來臨。
日子一天天過去,春節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喜慶的“福”大街上人們都忙著買年貨,家長領著孩子在服裝店里買新衣服。許多大人們忙著清洗著自己的房屋。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春節即將來臨,好一副生機勃勃的樣子。
春節終于到了,當鐘聲響起時,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遍每個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經有許多穿著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戲。我重睡夢中來,第一反應是我又長了一歲,穿上新買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們一起玩耍。
大人們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聲一浪高過一浪,許多孩子都在旁邊捂著耳朵駐足觀看,鞭炮響完后,就是孩子的樂園。孩子沖到鞭炮堆里去尋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誰找的數量多。看著伙伴們都認真的在尋找,我也拿著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著。
家家戶戶都換上了新的對聯,看著一副副春聯,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春節號長春”。家家的門前都被裝扮成了紅色,我不禁看到了節日的氣息。還看到了人們對新的一年。 歡度春節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臨近年末了,春節也即將來臨。
日子一天天過去,春節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喜慶的“福”大街上人們都忙著買年貨,家長領著孩子在服裝店里買新衣服。許多大人們忙著清洗著自己的房屋。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春節即將來臨,好一副生機勃勃的樣子。
春節終于到了,當鐘聲響起時,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遍每個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經有許多穿著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戲。我重睡夢中來,第一反應是我又長了一歲,穿上新買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們一起玩耍。
大人們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聲一浪高過一浪,許多孩子都在旁邊捂著耳朵駐足觀看,鞭炮響完后,就是孩子的樂園。孩子沖到鞭炮堆里去尋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誰找的數量多。看著伙伴們都認真的在尋找,我也拿著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著。
家家戶戶都換上了新的對聯,看著一副副春聯,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春節號長春”。家家的門前都被裝扮成了紅色,我不禁看到了節日的氣息。還看到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希望與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每當到外婆家拜年時,外婆總會端來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讓我喝,接過茶一口下肚,那個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著就向外婆說著吉祥的話,拜完年后外婆就會從口袋里摸出一張紅包塞進我的手里,此時我不必像平時那樣看父母的臉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紅包接過,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臨后,人們都在屋外放煙花,這激動人心的時刻,“3--2--1”瞬時,煙花四射,仿佛如驚雷般的響聲出現,我忙出來觀看,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現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燦爛的煙花,讓人目不暇接,紅的,紫的,藍的,綠的,金的……五彩繽紛,一個比一個漂亮,一個比一個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見一個金色的點,高高的飛起,這五彩的煙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傳出人們的歡聲笑語,歡呼聲隨著煙花飄蕩在節日的夜空中! 春節預示著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這你年一定充滿朝氣,一定充滿著希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具有節日氣息簡短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