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河南話常用語
1、大(da)——父親或父親的兄弟;
2、搗(dǎo)——欺騙,坑害;
3、嬎(fàn)——雞等禽類下蛋,如雞嬎蛋;
4、薅(hāo)——拔,揪、抓,如薅草,薅胡子;
5、老(lǎo)——婉稱死亡,如他爺都老三年了;
6、餾(liù)——把涼了的熟食再蒸熱,如餾饃;
7、冇(mǎo)——錯過,如把他冇過去了;
8、覓(mī)——雇、租,如覓三輪兒,覓保姆
9、脬(pāo)——膀胱,如豬尿(suī)脬;
10、搉(quō)——打、敲打、砸,如搉你一頓。
擴展資料:
河南話中含有大量兒化韻尾詞,以量而論,與鄭州話和其他河南方言區相比,當以開封話最為突出。
有人把鄭州話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話”,把開封稱作是“河南味兒的北京話”,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兒化音的大量使用。
且兒化音往往伴隨著縮減詞句的功能(這一點與北京兒化音同),如把“繩子”直接兒化讀作“繩兒”(讀音:shèngr),把“筷子”讀作/kuǎr/。省去了“子”字。
開封話中的兒化音與北京話中的兒化音在語法應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事兒,臉蛋兒、花兒、小孩兒,碗兒,米粒兒、門縫兒、蛋黃兒,老頭兒,粉末兒,味兒,一對兒,邊兒……諸如此類。
2.有個歌:是倆鳥用河南話對話的名字叫啥
樹上有倆鳥(普通話版) 樹上臥著兩只小鳥。
一只公鳥,一只母鳥。母鳥對公鳥說:你往邊上挪一挪,我快要掉下去了。
公鳥對母鳥說:沒事兒,如果你掉下去的話我會抱住你的。母鳥羞怯地對公鳥說:那多不好意思,怪難為情的。
樹上有倆鳥(河南方言版) 樹上古堆著倆鳥,喲公鳥喲母鳥。
卓鳥對挪鳥說:你往邊其古堆古堆,我快要出綠下去咧。挪鳥對卓鳥說:木扭事,你出綠下去正呆,我就布住你。
卓鳥羞怯的對挪鳥說:俺不 哩!看你那鱉孫形,多木嗆,圣人蛋貨。再不挪我絕死你七孫! 樹上有倆鳥(河南平頂山版) 樹克叉上股兌著倆鳥,母鳥說,擱依人,你往邊啟股兌股兌,把俺的毛都弄枯出了。
公鳥說,看你那不主貴樣,枯出了補拉補拉不斗光念了,鞋活啥里鞋活! 樹上有倆鳥(東北方言版) 卻鎖房山頭的樹頂子那嘎達蹲著倆大家賊,一男家賊,一女家賊。女家賊對男家賊鎖:“你往內邊湊付湊付,別跟俺粘粘乎乎滴,眼瞅著俺就要醋溜底下去咧!”男家賊賊眉鼠眼地鎖:“那有灑事兒捏!你當真醋溜下去了,俺就卯足了勁兒把你弄住不結了。
”女家賊羞羞答答地鎖:“俺娘鎖了,疵毛撅腚的不細什么好鳥兒。看你那樣鱉頭蛤蟆眼的樣兒, 再不往里湊付,看俺咋搜拾你!” 樹上有倆鳥(魯西南方言版) 屋山頭樹頂子那窩呵蹲著倆大家雀子,一公家雀子,一母家雀子。
母家雀子對公家雀子佛(fo,發三聲的音):“恁往里籠籠,別跟俺擠著,恁沒看俺要吐嚕下去嘛!”公家雀子甜不削地佛:“恁胡嘞嘞嘛哩!恁要是真吐嚕下去了,俺就狠勁兒把恁給肋(發二聲的音)住了。”母家雀子害小地佛:“俺娘佛了,分(孫)頭分(孫)腦的也不細什么好東西。
看恁那小袞分(龜孫)樣兒,再不往里籠,俺嚼恁袞分八代!” 樹上有倆鳥(陜西關中話版) 樹上速哈兩只碎鳥。也公鳥,也母鳥。
齋鳥對奈鳥說:你往邊哈挪給哈,我快要跌哈起冽。奈鳥對齋鳥舍:摸撕,你要死跌哈起冽,我就把你澠住。
奈鳥害羞地對齋鳥舍:趕緊挪來,不挪拾掇你。
樹上有倆鳥(陜西西鄉話版) 縛上歇哈兩只雀雀。
一只公雀雀,一只母雀雀。母雀雀對公雀雀佛:你往邊邊走噶,哦快要落哈起冽。
公雀雀對母雀雀佛:莫伺,你落哈起冽,我把攬不得把你簍到。 母雀雀嫌羞地對公雀雀佛:把你想的倒好,呆瀨忪樣樣子看看。
3.爆笑簡短對話
(1)一男老師氣憤地對一上課睡覺的女生說:我在上面累的要死,你在下面一動不動!不配合也就罷了,連點反應都沒有,將來要是肚子里沒東西,可別怪老師不行!結果全班暈倒。
(2)公園有一對戀人正在甜蜜,女孩撒嬌說老公:我牙痛~~!男孩于是吻了女孩一口問:還疼嗎 女孩說不痛了!一會兒女孩又撒嬌的說:老公,我脖子痛!男孩又吻了吻女孩兒的脖子,又問這回還疼嗎?女孩很開心的說:不痛了!旁邊一老太太站著看了半天,忍不住上前問小伙子說:小伙子你真神了,你能治痔瘡不?
4.關于河南話的介紹
河南話
河南話屬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是中國最大的方言。河南話實際上就是古代的官話,也就是說,古代的普通話。主要是指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邊地區,由于河南人口眾多,歷來的戰爭、運動、經濟活動和其他原因,人口的流動性使得全國其他地區也有以河南話為主的群體。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來到中原后與夏族語言(一種原始漢語方言)和諸多原始漢語方言融合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形--華夏語。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后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進而發展成為揚雄《方言》提及的 “通語、凡語”。北宋時期由于中國首都在開封,河南話基本定型,與今日開封話幾乎完全一樣。通過幾千年的融合與發展形成了近代的河南話。今日北方官話之所以與河南話大同小異,是歷史上北方官話區長期以河南話為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語匯和語法系統。河南話與中國其他北方方言有著很大的共同點,所以基本上,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聽懂河南話。
河南話包括河南省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濟源,21個縣級市、89個縣、48個市轄區、河北省南部二個市縣、山東省西南部三十一個市縣、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個市縣、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等二十二個縣市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蚌埠市—霍邱縣—金寨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連云港市東海縣贛榆縣、陜西省寶雞、安康市白河縣,湖北的襄樊等。除西安道北的河南話外,河南的移民往往在異鄉形成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調工程初期從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移民還是講著河南話,如果以語言和文化認同來區分人群,他們無疑成為湖北籍的“河南人”。
河南話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廣大地區。淮北河南話比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安陽、新鄉、還是豫西的洛陽,豫西南的南陽,豫東的開封等,皆用河南話,河南話屬于中原官話。而淮南的信陽方言分布在信陽中東部的信陽縣南部、羅山、光山、新縣、潢川、固始、商城一帶,新縣、信陽縣南部、羅山縣帶湖北口音,東部固始、商城帶有濃重的安徽口音。河南話和普通話的主要區別是音調的差別,大部分地區的口音十分接近普通話,只有聲調的不同,但這種差別不影響同能聽懂普通話的人的交流,能聽懂普通話的人都能聽懂。
近代代表方言為標準河南話,與普通話發音完全一致,圓潤、宛轉,在豫劇節目中的對白中使用,實際上并不存在使用人群。然而標準河南話是在開封話的基礎上形成的。沿京廣鐵路地區,北至河北石家莊,東至周口,南至駐馬店,口音接近鄭州話。尚有開封話,洛陽話,信陽話等。
河南話形成過程與發展:
一、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華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黃后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夏、薊就是華夏族的兩個分支。夏朝統治中原西部(河南省,山西省南部),其語言乃炎黃融合的原始華夏語;薊統治北京,其語言乃黃帝的原始華夏語。
二、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流行于中原東部(今魯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后,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形——華夏語。
開封話:
與鄭州話相比,開封話兒化音現象突出。有人把鄭州話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話”,把開封比作“河南味的北京話”,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兒化音的大量使用。且兒化音往往伴隨著縮減詞句的功能,如把“繩子”直接兒化讀作“蛇”,把“筷子”讀作/kuiao/。省去了“子”字。
開封話與其他中原官話相比有一些特殊字的使用。如“抓小偷”說成“/ke/小偷”,而/ke/音在漢語中不存在。類似的情況有不少,這些特殊字的使用往往成為區分新老開封人的標志之一。
一部分開封人認為鄭州話是一種新興的語言,因為鄭州在不到100年前是開封的一個縣城,人口很少。由于交通便利發展迅速,各地居民(河南人居多)迅速涌入鄭州。語言混雜,于是按照普通話的標準河南味化,形成了鄭州話。不能代表河南話。但是同樣有人認為鄭州話由于沒有大量的特殊字詞發音,因此與外省人溝通方便,利于交流。事實上,如今電視節目中的河南方言大多是鄭州話,這種話很容易被官話語系的人聽懂。這樣引起了一些認為開封話才是正宗河南話人士的反對,因為開封長期作為河南省會,其語言在鄭州崛起前一直被視作河南話的代表。但是有人認為開封話讀音使用都與普通話有較大區別,會給外地人以“難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