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義的5篇小古文 原文帶翻譯
1、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
其后民莫敢議令。(選自《史記·商君列傳》)【譯文】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銀子。
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最后頒布了那法令。 2、陶公性儉厲,勤于事。
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
后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
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云,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
乃超兩階用之。【譯文】陶侃是東晉時候的一名官員,他不僅為官正直,而且十分愛惜財物。
有一次,他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束還沒有成熟的麥穗。陶侃就走過去問:“你要這些沒長成的麥子干什么?”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我看著麥子綠油油的,挺好看,就隨手摘了一把。”
陶侃不由得大怒:“你自己不耕種,還任意毀壞別人的莊稼,還不應當受到懲罰!”說著,就讓手下人把他痛打了一頓。當地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陶侃是真正愛惜莊稼,尊重農民的勞動,從此更加努力耕作了。
陶侃平時也很注意節約。有一次,政府造船,剩下很多竹頭木屑,別人都不在意,只有陶侃讓人把這些東西收了起來。
后來過年的時候,下過一場大雪,院子里十分泥濘,這時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院子里,這樣人們的行走就方便多了。又有一次,朝廷制造兵船,工人們把原先收藏的竹頭削成竹釘,又節省了一批原料。
3、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譯文】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人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然。
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紙。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
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詢問張丞相念什么字。張丞相仔細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么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么。”
4、漢世有老人,家富無子.性儉嗇。惡衣蔬食 ,侵 晨而起,侵夜而息 ,營理產業,聚斂無厭 ,而不敢自用。
或人 從 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 。自 堂而出,隨步輒減 。
比 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 復囑 云:“我傾家贍 君 ,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
老人俄 死,田宅沒官 ,貨財充于 內帑 矣。【譯文】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兒子。
家里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費。
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里取十文錢,然后往外走,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
反復叮囑說:“我將家里的錢都拿來給了你,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
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5、楚人 有鬻 矛與盾者,譽 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有什么短小卻有教育意義的古文
曾子殺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孩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們吃。
3.急需短小精悍的古文
這本書中有許多的.——————————————————————1.百六十二 石崇每與王敦入學嬉,見顏、原像而嘆曰:“若與同升孔堂,何必去人有間.”王曰:“不知馀人云何,子貢去卿差近.”石正色曰:“士當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甕牖語人.”(袁評:雄而雅細.) 白話文譯文:石崇每每和王敦同到學宮去玩,看見顏回、原憲的象,石嘆息說:“倘若和他們同升孔子堂中,未必相距很遠.” 王說:“其他的人我不知道,子貢和你距離較近.”石嚴肅地說:“作為讀書人,應當使生活與名譽都達到美滿.怎么至于用甕牖為言來和別人說話?”(按:孔門弟子中,原憲生活貧困,住宅以甕為牖,子貢卻富有.) 注:譯文來自蕭艾的《白話世說新語》.————————————————————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翻譯:謝太傅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與小一輩的人談論試問`不久`雪下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白雪紛紛像什么?”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擬.”而謝無奕的虐人說:”不如用柳絮隨風飄飛來比擬.”謝太傅大笑起來`謝道韞是謝太傅大哥的虐人,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翻譯:陳太丘和朋友相約而行`約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來`太丘便走了`等太丘走后`那個人便來了`陳元方剛7歲`在門外玩`那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嗎?”元方回答說:”等您久不來`已經走了.”那人生氣了:”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自己卻丟下我不管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相約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來,您就是沒有誠信;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節.”那人慚愧極了,下車拉元方`元方跑進門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4.《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譯文: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在中午,中午過了沒有到,太丘放棄等(他)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陳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年齡是七歲,(正在)門外嬉戲.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回答說:“等您很久不到,已經走了.”友人便怒道:“不是人啊!跟人約了同行,棄我而走.”元方說:“您和我父親約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兒子嗎父親,就是無禮.”友人慚愧,下車牽他的手(表示歉意),元方進門不理睬.——————————————————————————5.《乘船》: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之,王欲舍所攜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華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災難,有一個人想和他們同乘一條船,華歆就為難他,(不讓他上船),王朗(對華歆)說:"船還有位置,為什么不給他上呢?"后面的敵人(向那人)追了過來.(這時)王朗就想拋下帶著的那個人.華歆說:"我之所以懷疑正是因為這樣啊.既然已經答應他讓他上船,怎么可以現在拋下他呢?"因此,就當什么事都沒 ——————————————————————————6.“林下風氣”出自《世說新語》“賢媛”篇 謝遏絕重其姊,張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并游張、謝二家,人問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王夫人”就是謝道蘊,“顧家婦”,應該是位張姓賢德,“林”指“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中評價人物時,常以其為標準.這位尼姑對這兩位婦女的評價,是說“顧家婦清心玉映”,但只是閨房中出類拔萃的人物而謝道蘊具有“竹林七賢”的風骨,在氣質上勝過她
4.帶有寓意的文言文
和氏之璧《韓非子·和氏》其喻義為:只要是金子,總有發光之時。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扁鵲見蔡桓公《韓非子·喻老》其喻義為:防范于未然之時原文: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管仲、隰朋師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上》其喻義為:老馬識途原文: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與蟻。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三人成虎《韓非子·內儲說上》其喻義為:眾言可成真原文: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濫竽充數《韓非子·內儲說上》其喻義為:假的可以混淆,但假的終究是假的。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國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5.五篇簡單的文言文
1、《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啟示:文言文‘鑿壁借光’表現了匡衡人窮志堅,發奮讀書的精神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 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 矣。
【譯文】
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
啟示: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適當的方式,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
3、《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本來嘛,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并存的。
啟示:如果不實事求是,過分強調絕對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觸,勢必造成思維混亂,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啟示:如果不實事求是,過分強調絕對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觸,勢必造成思維混亂,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個樹墩子。一只兔子跑過來,恰巧碰在上面,撞斷脖子死了。他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農具,守候在樹墩子旁邊,希望再揀到一只。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啟示:偶然性不能代替必然性。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有意義的事。
5、《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啟示:做事要分主次,別丟了真正珍貴的東西,而留下了不珍貴的東西。
6.急需要一個有趣短小的文言文
孫權喻呂蒙讀書《資治通鑒》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 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于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么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陸游筑書巢 【原文】 陸子曰:“子之辟辯矣,顧未入吾室。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
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陸子嘆曰:“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③,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因書以自警。
【譯文】 陸游說:“您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未進我的屋室,不了解實際情況。我的屋室之內(的書),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堆在木箱上,有的陳列在眼前,有的一本本排列在床頭,俯仰觀看,環顧四周,無非都是書。
我的飲食起居,因疾病而呻吟,或者悲傷憂慮,憤激感嘆,從來沒有不和書在一起的。賓客沒有到來,妻子沒有相見,或者風雨雷電冰雹的變化,都有不知道的時候。
偶或有意想起身,可亂書圍著我,如同堆積的枯樹枝。有時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著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巢嗎?’”于是帶領客人走近觀看。
客人開始不能進來,已經進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說:“確實是像巢一樣啊。”客人離去之后,我嘆息說:“天下的事,聽說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詳細,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更詳盡。
我們這些人如果沒有到道的精微之處去考察、研究,卻在藩籬之外而胡亂議論,那可以嗎?”于是寫下這篇文章來自警 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選自《三國志·董遇傳》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求教的人說:“苦于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
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智永與“退筆冢”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 積年學書,后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
人來覓書并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 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
人謂為“鐵門限”。后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
--選自《書斷》 【譯文】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后有十甕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么重)。來求取墨跡并請寫匾額的人多得象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
后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匡衡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陳萬年教子諂諛 【原文】 萬年嘗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
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 萬年乃不復言。
【注釋】①咸:陳咸,陳成年之子。 ②戒:同“誡”,教訓。
【譯文】 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 頭碰到了屏風。
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 去,不聽我講,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