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潔的介紹一下,秦始皇兵馬俑
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2.秦始皇兵馬俑的超簡短的資料20字左右
20字左右簡介:秦始皇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3.秦始皇兵馬俑的超簡短的資料20字左右
簡介:規模巨大、場面威武、科學和藝術水平高超,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擴展資料秦始皇陵可以說是中國的第八大奇跡了,它不僅在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就連外國人也紛紛為之驚嘆,法國總統曾經參觀過秦始皇陵,他對秦始皇陵做出了相當高的評價,在他眼里秦始皇陵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的第八大奇跡,來到中國不看兵馬俑簡直是人生的一大損失,如今秦始皇陵的形象已經傳入了世界各國的眼里,也深入到眾人的心里。
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得知發現秦俑后想一睹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來到了秦俑建設工地,40多分鐘的參觀結束時,李光耀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
4.簡潔介紹秦始皇兵馬俑的形成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里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別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
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
一號坑內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余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余匹;三號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號坑軍團的統帥部。 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
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兵馬俑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5.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主寫一篇簡單的介紹文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后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于1979年國慶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后,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現一、二、三號三個坑。
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后經鉆探先后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4.5~6.5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全副戎裝的武士俑,全身呈古銅色,高1.8~1.97米,一個個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 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示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些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一位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參觀了兵馬俑博物館后,贊嘆地說:“這些藝術珍品,表現了中國人民一貫的非凡才能,全人類都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戈、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里2000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6.【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簡介短小、簡單、、急、、】
這個問題早就有過,再貼一次兵馬俑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里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別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號坑內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余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余匹;三號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號坑軍團的統帥部.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秦始皇兵馬俑的簡介
1. 簡介: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2. 地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3. 特點: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
兵馬俑雕塑采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秦朝統一六國之后秦國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個體整體間均有差異,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使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
8.秦始皇兵馬俑的介紹
概述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筑陵勞役達72萬之多。
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余三面各開一門。
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捅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
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后,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
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
這樣做的好處是游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
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
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后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于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
每乘車后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
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
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
《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后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云”、“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
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咤風云的氣勢。秦始皇死后,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介紹秦始皇的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