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介紹漢族(風土人情、民俗習慣)50字
漢族的族稱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秦統一以后,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
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后400余年,溝通西域,屯田湟中,設立護烏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并設立郡縣,平定趙氏南越及東甌、閩越。于是多民族中國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從漢朝以后,華夷同居中國,特別是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317~589)時期,“五胡”在中國北部建號立國,成為統治民族。
論族別,他們雖不諱為夷狄,論國別則以據有兩京(長安、洛陽)而自居中國正統。于是因為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行漢禮儀,服漢衣冠,遂逐漸地稱之為“漢人”。
風俗習慣與節日
漢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見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穩定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封建家長制,婦女地位提高,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以注重禮儀,尊長愛幼為美德。喪葬過去通行土葬,現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農村也逐漸推行火葬。
飲食以米、面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魚、蛋類,注重烹調技術。住房大中城市多為樓房,也有磚瓦平房;農村北方地區多為磚瓦平房或土木結構的平房,多為一戶或二、三戶一院。
衣著歷代變化較大,到20世紀40年代末,男女多為對襟或斜襟上衣和長褲,夏季多穿淺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藍色衣服。
主要節日為春節,最為隆重,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文化藝術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李白、杜甫、柳永、蘇軾、陸游、辛棄疾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
擴展資料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現代漢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漢文起源于遠古,通行的方塊文字,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于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國。秦統一文字在短期內取得了成功,說明原來六國文字僅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種語言的書面表現。秦代除小篆外,還有隸書,漢末又出現了隸變的通用漢字即楷書,至魏晉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至現在。
漢文字的統一,在秦漢已經形成。這種書面語言的統一,對漢族文化的發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對國家的統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和人民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漢字將逐步向拼音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漢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2.有關漢族的故事簡短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1、《女媧造人》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2、《夸父追日》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夸父的人。
他力氣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
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夸父決定追上太陽讓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夸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夸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
太陽爬上了山頂,夸父就追上山頂。太陽落到峽谷,夸父就追到峽谷。
夸父跑過無數座大山,跨過無數條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陽有點害怕了,跑得越來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陽這個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煙了,他越來越渴,越來越累,快要倒下去了。
于是,夸父就跑到黃河邊,一頭扎進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黃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來到渭水邊,咕咚咕咚,一口氣把渭水喝光了。
夸父繼續追趕太陽。但是他實在太累太渴了,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軀變成了山脈,頭發變成了樹木,血液變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3、《盤古開天地》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
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了。
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
盤古開辟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
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
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于天穩地固,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盤古開天辟地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
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氣變成了風和云,最后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
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4、《后羿射日》古代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
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后,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只鳥。
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游天空,于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
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于人群之中,發瘋似地尋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
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人們在火海里掙扎著生存。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個太陽。
于是,后羿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
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
3.要5個歷史人物故事,最好50字左右
項羽: 項籍,字羽,中國古代第一猛將,司馬遷《史記》中為十二本紀之一,成為中國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紀的第一人。
項羽少有大志,力能舉鼎,自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又有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京劇《轅門射戟》中,呂布有一段搖板轉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將軍休要逞剛強,剛強怎比楚霸王。”
可見連呂布都敬畏項羽。他僅以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后擁兵數十萬,號稱“西楚霸王”,先滅秦,后與劉邦爭天下,敗于九里山前,終于烏江自刎,卻留下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
可稱得上既有英雄之氣,又有兒女深情,算得上風流人物 李牧 他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李牧是趙國人,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于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后勇。
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
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并以示弱于敵的手段麻痹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
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
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后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經典戰例~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建立了影響至今的中央集權體制。鐵腕的始皇征民納稅,大興水利土木。
他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與文字。強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國以"秦"(支那)來稱呼中國。
他是中國第一位聲譽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國古代君王中,最負國際聲譽的當推漢武帝。
在西方人看來,他是古代中國巔峰狀態的萬世一君,是中國最有作為的帝王。他敬奉儒學為官方學說,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
他擴疆開土,征服長江以南大片土地與朝鮮一部分,并打開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絲綢之路"。他使中華帝國達到了同期羅馬帝國的強盛程度。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他堪稱中國的凱撒、亞歷山大或屋大維。 、諸葛亮 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范。
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后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后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于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托孤于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
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后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合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后一次北伐時采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林則徐 林則徐是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并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連頭號鴉片販子英國商人在如此清廉的欽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手從來沒有被賄賂玷污。
在中國政治家中,這種情形是聞所未聞的。” 林則徐官場40載,行跡踏遍14省,統兵40萬,到頭來仍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所述:“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實在令人可欽、可佩!所有這些,正如他故居廳堂懸掛的那幅親筆所書的格言所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