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簡短句子概述《琵琶行》的每節的內容
第一部分寫江上送客,忽聞琵琶聲,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從“潯陽江頭夜送客”至“猶抱琵琶半遮面”,敘寫送別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致描繪琵琶的聲調,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第二部分寫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萬喚始出來”,又通過琵琶聲調的描寫,表現琵琶女的高超彈技。
第三部分寫琵琶女自述身世。從“沉吟放撥插弦中”至“夢啼妝淚紅闌干”:詩人代商婦訴說身世,由少女到商婦的經歷,亦如琵琶聲的激揚幽抑。
第四部分寫詩人深沉的感慨,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共二十六句寫詩人,為第四段,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
2.琵琶行的解釋和賞析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 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 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 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 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 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 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 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情暗恨 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 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 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 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 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 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 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 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 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 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 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 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 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 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首詩寫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貶官江州的第二年。詩歌通過琵琶女高超技藝和不幸遭遇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社會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寄托了詩人對她的深厚同情和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感,抒發了被讒遭貶的悲憤心情。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琵琶女的形象。不僅寫了她技藝的精湛,還寫了她悲涼的身世。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就已經暗寫了她的難言之痛和不愿見人。接著是“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曲中傳情,情借音樂而傳達,音樂又由情感的加強而顯得生動。
然后琵琶女直訴心聲,敘說了自己的半生遭遇,使之與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形象。但詩歌并沒有寫到這兒就結束了,它的深刻之處還在于琵琶女的琴聲和身世引起了詩人的共鳴,抒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為琵琶女的身世而落淚,也為自己的不幸而傷懷。
一個是社會最底層的琵琶女,一個是被貶的知識分子,社會地位不同,遭遇也不一樣,但詩人卻能將這兩者相提并論,把琵琶女引為同調和知己,這也正表現了詩人對被侮辱的女性的無限同情和尊重,這對于一個封建士大夫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除卻思想性,藝術上也是獨具匠心的。
(一) 結構上,全詩始于秋江送別,但所展示的不是離情別緒,而是從水面上傳來的聲音揭開序幕,引出琵琶女,最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落到自己被貶謫的感慨。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敘事充滿濃郁的抒情氣氛,生動深刻地表達了主題思想。
三個部分內容和場面不同,但過渡自然。 (二) 這首詩是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的代表作。
詩人用豐富的想象和驚人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將無形的音樂用眾多的比喻和巧妙的摹聲加以表現,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在聯想與想象中得到具體的感受。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側重從聽覺上寫,先以“嘈嘈”、“切切”摹聲,再以“如急雨”、“如私語”這些人們常見的、熟悉的現象使之形象化,再續以“大珠小珠落玉盤”,使人從視覺和聽覺上同時感受到音樂的流動和富于變化。
又如寫音樂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唐詩鑒賞辭典》霍松林語)。
“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都用同樣的手法寫音樂的效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這里描寫音樂,并不只是寫音樂的美妙動聽,還為塑造人物服務,聲聲或如泣如訴,或高亢激越,表現了主人公的辛酸和悲憤。
(三) 利用景物描寫和聽眾的情緒反映,來渲染悲涼的氣氛,烘托、加強敘事詩的抒情效果,“東船西坊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側面烘托了彈奏的驚人效果。“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更寫出音樂的動人心曲,而詩人更是一個難得的知音,對深化主題起了作用。 (四) 在用韻、節奏上,有強烈的音樂美。
這是一首古體詩,詩篇隨著情緒的轉換,聲調用韻也隨之轉換,時而抑揚頓挫,時而舒。
3.白居易《琵琶行》的相關語發點或賞析,(希望簡短清楚點的,..白居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 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 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 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 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 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 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 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 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 詩韻明快,步步映 襯,處處點綴.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 復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 境.。
4.《琵琶行》的寫作背景 ,詳細一點 ..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5.《琵琶行》的寫作背景 ,詳細一點 ..
《琵琶2113行》寫作背景 《琵琶行》創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
白5261居易情急之中上4102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1653《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回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答名篇。
6.琵琶行 每段用一句話概括
每段可概括為:
1江頭送客聞琵琶
2江上聆聽琵琶曲
3歌女傾訴身世苦
4同病相憐傷遷謫
5重聞琵琶青衫濕
《琵琶行》作者白居易,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7.琵琶行 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
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
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于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于變相發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郁,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后遷任左袷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歷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等。
會昌六年(846年)去世,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白居易詩文俱佳,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其詩語言通俗,與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傳世。被后人稱為“詩王”“詩魔”。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琵琶行的意思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