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至的氣候特點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由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日變短,黑夜逐日變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后。
2.夏至日的氣候特點有什么
“夏至”時值陽歷6月下半月,農歷五月下半月。
“夏至”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
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最偏北,直射北回歸線,即北緯23°30′,在我國約廣州、南寧一線。
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太陽高度角最高,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也是北半球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時候,各地氣溫急驟增高。不過因為地面和地球大氣接受太陽熱量有一個積累階段,所以這時還不到最熱的時候,再過半個月至一個月,熱量達到最大,平均氣溫達到最高。
“夏至”節,雨量增加。我國的主要降雨地區仍在江淮流域。
有時暖濕空氣抵達華北,冷暖空氣相遇,午后到夜間時常出現雷雨、大風,有時甚至產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結束,華北大地由南至北開始進入雨季。
3.夏至日的氣候特點有什么
節氣夏至氣候特點
“夏至”時值陽歷6月下半月,農歷五月下半月。“夏至”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最偏北,直射北回歸線,即北緯23°30′,在我國約廣州、南寧一線。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太陽高度角最高,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也是北半球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時候,各地氣溫急驟增高。不過因為地面和地球大氣接受太陽熱量有一個積累階段,所以這時還不到最熱的時候,再過半個月至一個月,熱量達到最大,平均氣溫達到最高。
“夏至”節,雨量增加。我國的主要降雨地區仍在江淮流域。有時暖濕空氣抵達華北,冷暖空氣相遇,午后到夜間時常出現雷雨、大風,有時甚至產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結束,華北大地由南至北開始進入雨季。
4.夏至日的氣候特點有什么啊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我國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干干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后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5.夏至節氣的特點
夏至節氣的特點是多暴雨、梅雨天氣,高溫,潮濕。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夏至這天雖然日照時間最長,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對于我國黃河及其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月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是7月,之后是8月,接下來才是6月。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6.夏至有哪些氣候特點 夏至三候是哪三候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7.夏至的氣候有什么變化
夏至一、夏至的特點1暴雨天氣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2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3高溫桑拿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
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后。
4對流天氣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也對夏日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風暑坐臺,蛙鳴蟬噪襲塵埃。靑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二、夏至節氣簡介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
在北京地區,白晝時數可長達15小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
在北京地區,白晝時數可長達15小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