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啟超的愛國事跡
1,梁啟超一生致力于中國社會的改造,為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竭力吶喊,四處奔走,付出了幾乎全部的心血。
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不斷變化,前后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2,在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隨康有為亦步亦趨,無論辦報或教學,都注意并且用力闡述康有為的改良思想和變法理論。
他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為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宣傳西方科學文化,充分顯露了年輕愛國志士的朝氣和銳氣。3,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一度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一次“破壞”:“歷觀近世各國之興,未有不先以破壞時代者。
有所顧戀,有所愛惜,終不能成。” 但是這種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搖擺,在梁啟超的身上并沒有持續多久,他仍然和康有為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后保皇”。
2.梁啟超愛國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
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3.梁啟超愛國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4.關于梁啟超的故事有哪些,簡潔一些只要20字
兩次被“掌摑” 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詁經精舍里師從經學大師俞樾專治樸學(俞樾即后來著名學者俞平伯的祖父)。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炮聲把年輕的章太炎從故紙堆中驚醒。 光緒二十一年(1895)春,梁啟超和康有為同入京會試,恰逢甲午戰爭失敗,訂立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同年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康、梁鼓動廣東、湖南舉人百余人上書都察院,請代奏皇帝拒絕批準條約。四月初,康、梁進而約同18省舉人1300多人,開會決定聯合上書,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準了《馬關條約》,事遂中止。
這次聞名全國的“公車上書”(公車是應考舉人的代稱),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光緒二十二年三月,梁啟超南下上海,與黃遵憲、汪康年等籌辦《時務報》(旬刊)。
梁啟超任主筆,他先后發表了《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說群》等一系列宣傳維新變法和民權思想的論文,一時風靡海內,廣受歡迎。 次年激進的章太炎就從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錢要求加入康有為在上海創辦的強學會,在上海期間,他認識了很多維新界的人,如譚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結識了康門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來跟他鬧得不可開交的梁啟超。
擅長筆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中擔任編輯。但是不久因章太炎發表了多篇反滿清的文章,梁啟超秉承師意拒不發表,章對此不悅,后因對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發沖突,因康有為自視甚高,將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長素,也就是長于孔子,他門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賜、勝參等,自稱水平超過顏回、曾參,章太炎看不過去,一日飲酒數杯對眾人稱,“所謂長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虜”,此言一出梁啟超率數人至章處問罪,梁啟超學生先動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啟超被章太炎掌摑。
一次梁啟超追隨康有為逃日本避難,恰孫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為滿清壓迫,經此慘禍當能自省,乃請人約見。但康有為等人卻堅持以“大清子民”為念,要死保光緒帝,將孫中山看作是亂黨,拒絕合作,但隨著孫中山的反滿主張在日本華人中影響日益壯大,康為拉攏孫中山的部下派梁啟超等人前去協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孫中山放棄原來主張加入他們所謂的勤王運動,梁將孫中山、陳少白等人誆騙到他們的活動之處,忽然擺出香案祭出所謂光緒的衣帶詔要孫中山等人叩拜,孫當然拒絕,梁卻指使眾人不讓他們走,陳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啟超的衣領輪起左臂就是一記耳光,打得梁踉蹌幾步幾乎摔倒,接著一腳踢翻香案扯碎衣帶,曰“我乃堂堂炎黃子孫,豈做奴才拜此小丑,爾輩甘為滿洲奴者,可鄙!”嚇得康黨眾人皆退。
慷慨應對張之洞考問 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
當時張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經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正興辦新式書院,開展洋務活動。梁啟超則銳意改良,欲力挽清王朝頹勢,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期望。
張之洞拿著投刺(拜貼),見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不高興,于是出聯刁難:“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這上聯高傲無禮,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梁啟超則氣度不凡,坦然對出下聯,請來人回送張之洞。聯文是:“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
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硬朗,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后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名氣更大,傲氣也更盛。有一次梁啟超到江夏拜訪他。
張之洞再次出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長江排首位,又總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
梁啟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說:“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這個下聯非比尋常。
梁啟超將自己的身份“儒人”拆開,儒、佛、道三教,以儒為首,天、地、人三才,則人居末位。張之洞以“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的問題刁難,梁啟超則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應對,更是余味不盡。
既打消對方的傲氣,又不失賓主之禮。“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自己變法維新,追求適度合理,既不是冒進,更不肯守舊。
梁啟超因“四人功課”推掉演講 梁啟超提倡趣味主義的人生觀,他認為“凡屬趣味,我一概都承認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標準不在道德觀念,而必須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終”,“勞作、游戲、藝術、學問”都符合趣味主義的條件,賭錢、吃酒、做官之類則非。1919年,梁啟超從歐洲回國,有一次幾個知識界的朋友約他某天去講演,他說:“你們約定的時間我恰好有四人功課。”
有來客不解,聽他解釋后方知,原來就是約了麻局。 梁實秋在清華念書時,就曾聽說過梁啟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此指麻將),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
麻將對梁啟超的誘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見。而坊間也有梁啟超曾發明3人與5人麻將的玩法,以及他能快。
5.愛國名人故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筆名主要有過哀時客、飲冰子、飲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廣東新會人。他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他的一生,經歷了晚清與民國兩個時期;他的業績,并包了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
梁啟超出生于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自幼聰穎,四歲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九歲即能寫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1890年,他十七歲時拜康有為為師,從康學習四年,受康有為的影響,開始探索挽救祖國危亡的變法維新之術。1894年6月,他隨康有為入京參加會試。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皇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年七月,宣傳變法維新的第一個刊物《中外紀聞》在京創刊,梁啟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維新團體“強學會”成立,梁任書記,成為康有為進行維新活動的得力助手。
梁啟超的后半生與圖書館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16年,反對袁士凱稱帝的蔡鍔(字松坡)將軍病逝,梁啟超上書大總統黎元洪《接受快雪堂設立松坡圖書館呈》,請撥北海快雪堂設立圖書館。此議得到批準。1923年松坡圖書館成立,后廡奉祀蔡鍔及護國戰爭死難烈士,前楹設圖書館。為此,梁啟超作《松坡圖書館記》及《松坡圖書館勸捐啟》,號召社會各界關心該館藏書建設及資金籌備,"庶仗群力,共襄闕成"。短短時間內,松坡圖書館已經辦的頗有起色。
1925年5月,中華圖書館協會在北京成立,梁啟超出席并在會上作《演說辭》,備述"建設中國圖書館學"和"養成管理圖書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中華圖書館協會的具體任務:(一)、"把分類、編目兩專門組切實組織,……制成極綿密極利便的目錄,務使這種目錄不惟可以適用于全國,并可以適用于外國圖書館內中國書之部分。"(二)、"擇一個適當都市,建設一個大規模的圖書館,全國圖書館學者都借他作研究中心。"這是因為"一則財力不逮,二則人才不彀,與其貪多鶩廣,鬧得量多而質壞,不如聚精會神,不如將'一個'模范館先行辦好,不愁將來不會分枝發展。"(三)、"在這個模范圖書館內設一個圖書館專門學校,除教授現代圖書館學外,尤注重于'中國的圖書館學'之建設。"(四)、與私人藏書樓不同,這個圖書館"提倡不收費","許借書出外"。(五)、"另籌基金,編纂類書"。在本次會上,中華圖書館協會舉行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公選梁啟超為董事長。
1925年梁啟超兼任國立京師圖書館(館址在方家胡同)館長和北京圖書館(館址在北海慶霄樓)館長,至1927年6月卸任,秉館長職一年有余。
從1925年起到1929年梁啟超病逝前,梁啟超為中國圖書館事業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其中重點還在于"建設中國圖書館學"和"養成管理圖書館人才"兩件事項上。1925年12月20日梁啟超在至副館長李四光、圖書部長袁同禮的信中說:"購書事日本方面不可忽略,……最要者為幾種專門雜志,最好能自第一號搜起,購一全份,例如《史學雜志》、《史林》等。"1926年4月14日至張元濟的信說:"聞東方圖書館購取孟蘋蔣氏密韻樓之藏,神往無已。……其中倘有副本,而可以見讓者,愿為北京圖書館求分一臠,則南北學者,胥渥嘉惠,寧非盛事。"
在爭取圖書館辦公和購書經費方面,更讓梁啟超費盡精力。1926年7月5日,梁啟超致信李四光、袁同禮:"頗聞日人之東方文化會眈眈于方家舊籍,吾館似不能不乘此時急起直追……。"在至任志清等人信中又云:"館中國寶甚多,仆尸館長之名,而未舉其實,萬一有疏虞,責將誰卸?半年以來為茲事寢不安席。1926年10月15日又致張東蓀信云:"此館誠為美庚款所辦,但款極有限,開辦費僅一百萬元,建筑及購書在內(現所劃建筑費僅六十萬元,實不成門面,余三十五萬供購書費),無法敷分配,每月經常費僅三千耳。甚至在不得已之中,將自己十余年來在永年保險公司所買保險單向北京通易信托公司押款,用以支撐經費周轉,半年之間,共墊出九千七百五十元。
1927年梁啟超因身體狀況,辭去館長職務。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
6.梁啟超事跡
1873年,梁啟超出生于廣東新會茶坑村, 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參加廣東鄉試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
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愿的“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
1898年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
在日期間,先后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1905至1907年,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梁啟超作為改良派的主將,遭到革命派的反對。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實行憲政,政聞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義爆發后,他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1912年,又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
1915年8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進行猛烈抨擊,旋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云南爆發。
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后,梁啟超依附段祺瑞。
他拉攏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持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
梁啟超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1917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
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
回國之后,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1927年陰歷五月王國維自沈頤和園昆明湖,梁由天津趕至北京料理喪事。
1928年著《辛稼軒年譜》,未竟。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主要作品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 梁啟超像 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后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于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
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干部”等,皆始于梁啟超先生。梁啟超于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
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占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他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完備。
《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
歐游歸來之后,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 學和佛學。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
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變法通議》等。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
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
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梁啟超寫于1905年的《俄羅斯革命之影響》,文章以簡短急促的文字開篇,如山石崩裂。
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后從學于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主要作品:《少年中國說 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敬業與樂業》、《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梁啟超的愛國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