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名人做規劃成功的故事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臺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臺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著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臺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了臺上。
老人告訴他們游戲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吊球動也沒動。他接著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吁吁。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臺下逐漸沒了吶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解釋。
會場恢復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個小鐵錘,然后認真地面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敲打起來。
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一下,然后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地敲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后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干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敲一小錘停一下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么。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片大片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敲打了40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剎那間會場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于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里。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只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如果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人生箴言:
你可以不思成功,但你的生活并不會因此而輕松。每個人都應耐心追逐成功,你會因此而品嘗到成功的果實。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只在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成功遲早會光顧你.
2.有規劃成功的事例
1。
摩托羅拉公司就是因追逐目標而成功的典型:就外表看,你也許會覺得美國國家品質獎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雕像,可是它卻象征著美國企業界的最高榮譽。要贏得此獎,公司必須使藍帶小組的人信服,他們能生產全國最高品質的產品。
在1988 年有66 家公司競奪美國國家品質獎,競爭非常激烈。大部分參賽單位,實際上都是大公司,像IBM、柯達、惠普的某一部門。
但最后奪魁的是摩托羅拉整個公司,而非單一部門。 摩托羅拉于1981 年就開始競爭該獎章,它派遣偵察小組,分赴世界各地表現優異的制造機構進行考察。
目的不僅是看他們怎么做,也要看他們如何精益求精。 所有摩托羅拉的員工都面臨著挑戰,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錯誤率。
一批以時計酬的工人,負責指出錯誤并有獎賞。工程師將所設計的移動電話零件數目,由1378 項減至523 項。
結果是:錯誤率降低90%。但摩托羅拉仍不滿意。
公司又設定了新的目標。就移動電話而言,目標是:每產生100 個零件,其中,僅能容許三、四個錯誤。
也就是說,要求所生產的電話的合格率達到99.9997%。 所有摩托羅拉員工,都收到一張皮夾大小的卡片,上面標示著公司的目標。
公司還制作了一盒錄像帶,解釋為什么99%的產品無故障仍嫌不足。這盒錄影帶指出,如果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以99%的品質來工作,那每年就會有二十萬份錯誤的醫藥處方,更別說會有三萬名新生兒,被醫生或護士失手掉落地上。
試問,99%的品質,對于將其性命托付給摩托羅拉無線電話的警察而言,是否足夠?到了美國國家品質獎真正評審的時間,摩托羅拉的產品品質,達到了無人可以匹敵的水準,輕易獲勝。 這樣做值得嗎?贏得一面金牌,對一名奧運會選手而言,是一輩子擁有一份永恒不變的光輝記憶。
不論他是否獲得廠商數百萬美元的贊助,那個時刻都足以使其畢生引以為榮。然而,一家公司并不能僅憑著最高主管辦公室里的一尊小獎杯,便維持對品質要求的高度執著。
1988 年度,摩托羅拉因減掉了昂貴的零件修復與替換工作,而節省了二億五千萬美元。收入增加了23%,利潤提高了44%,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
這樣的盈余回報是令人欣慰的,也出乎原先的預期。 摩托羅拉全公司上下士氣高昂。
一名主管聲稱:“得美國國家品質獎,有一種金錢買不到的奇效。”這就是目標的效力,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2。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一個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標,就會有怎樣的結果:1952 年7 月4 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
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 歲的女人涉水進入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游過這個海峽的婦女。
這名婦女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游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婦女。
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時間一個鐘頭一個鐘頭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注視著她。
有幾次,鯊魚靠近了她,被人開槍嚇跑了。她仍然在游。
在以往這類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 15 個鐘頭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凍得渾身發麻。
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
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么也看不到。
幾十分鐘之后——從她出發算起15 個鐘頭零55 分鐘之后——人們把她拉上了船。又過了幾個鐘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
她不加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來她說,真正令他半途而費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2 個月之后,她成功地游過了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游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鐘頭。
查德威克雖然是個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干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因此,當你規劃自己的成功時千萬別低估了制定可測目標的重要性。
(三)目標使我們把重點從工作本身轉到工作成果 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與工作成果的基本概念。他們以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艱苦的工作,就一定會帶來成功。
但是不知道任何活動本身都不能保證一定能成功。一項活動要有用,就一定要朝向一個明確的目標。
也就是說,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關于這個概念,最好的例子是法國博物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所做的一項研究的結果。
他研究的是巡游毛蟲。這些毛蟲在樹上排成長長的隊伍前進,有一條帶頭,其余跟著向前爬。
法布爾把一組毛蟲放在一個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蟲開始動了,像一個長長的游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
法布爾在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但這些毛蟲要想吃到食物就必須解散隊伍,不再一條接一條前進。
法布爾預料,毛蟲很快會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轉向食物。可是毛蟲沒有這樣做。
出。
3.求一名人通過正確規劃自己人生而成功的例子
施瓦辛格
四十多年前.有一個十多歲的窮小子.他自小生長在貧民窟里,身體非常瘦弱。卻立志長大后要做美國總統。如何實現這樣的抱負呢?年紀輕輕的他。經過幾天幾夜的思索.擬定了這樣一系列的連鎖目標:
做美國總統首先要做美國州長——要競選州長必須得到雄厚的財力支持——要獲得財團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財團——要融入財團就需要娶一位豪門千金——要娶一位豪門千金必須成為名人——成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電影明星——做電影明星前得練好身體.練出陽剛之氣。
按照這樣的思路.他開始步步為營。一天。當他看到著名的體操運動主席庫爾后.他相信練健美是強身健體的好辦法.因而有了練健美的興趣。他開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練習健美.他渴望成為世界上最結實的男人。三年后.憑著發達的肌肉和健壯的體格.他開始成為健美先生。
在以后的幾年中.他成了歐洲乃至世界健美先生。22歲時,他進入了美國好萊塢。在好萊塢,他花了十年時間,利用自己在體育方面的成就。一心塑造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硬漢形象。終于。他在演藝界聲名鵲起。當他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時,女友的家庭在他們相戀九年后.終于接蚋了他這位“黑臉莊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總統的侄女。
婚姻生活過了十幾個春秋.他與太太生育了四個孩子.建立了一個“五好”家庭。2003年,年逾57歲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壇.轉而從政,并成功地競選成為美國加州州長。
他就是阿諾德·施瓦辛格。他的經歷讓人們記住了這樣一句話: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這是我在某一期讀者上看的文章
4.做事有計劃的名人例子
勾踐 臥薪嘗膽 滅吳國
越王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于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后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勾踐失敗后,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勾踐又采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布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殺害伍子胥。
越王勾踐還出臺了促進越國人口增加的法令。
通過一系列發展生產與提升戰斗力的措施來使越國富國強兵,具備了伐吳復仇的能力。
5.求一名人通過正確規劃自己人生而成功的例子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海倫凱勒完全可以放棄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里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海倫凱勒,海倫凱勒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
可是這一切,都沒有做,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擴展資料人物生平海倫·凱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
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
由于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錯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于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家里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莉文老師那里學會了認字,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一些生字的意思,陸續學懂了鮮花、水、太陽等,并認為愛就是那溫暖的陽光。
其后再教導海倫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海倫·凱勒。
6.求凡事做好長遠打算的事例、
劉邦為何被英國學者認為是最有遠見的政治人物
核心提示:劉邦不過繼承了秦始皇的功業,將統一文字、統一制量衡、實施郡縣制等政治決策繼續發揚光大,后繼者逐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奠定了中國今天大致的疆域和內在凝聚力。
本文摘自《老人報》2012年12月5日第A14版,作者:蘭波,原題:劉邦登基結束“血統貴賤論”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師,一掃六合,成就統一天下之霸業。倏幾,秦王朝橫征暴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發出亙古未有之斷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項羽、劉邦,都是不世之梟雄,團結滅秦但又各懷異心,直至歷史的拐點那一刻——“鴻門宴”的到來。鴻門宴過后,雙方的命運即已注定,項羽垓下被圍,兵敗而死,而劉邦則坐穩龍座,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之享。
后世的文人騷客們常常認為,漢民族性格里陰暗部分受楚漢爭霸和漢朝開國的政治事件影響至深,這話也許沒錯,但這個觀點是從歷史與個人關系的角度來說的,他們不可能從現代歷史學角度來看待這個事件。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曾評論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這話有夸張的成份,但八分屬實,劉邦不過繼承了秦始皇的功業,將統一文字、統一制量衡、實施郡縣制等政治決策繼續發揚光大,后繼者逐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奠定了中國今天大致的疆域和內在凝聚力。
按照項羽當時滅秦后分賞各家諸侯的做法,有人說那是類似今天的聯邦制,大謬特謬矣。且不說傳統史論說井田制和分崩離析的諸侯國不利于生產力的再發展,僅從黃仁宇先生所說的大歷史角度來看: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是有更深的歷史原因的,一是地緣政治的結果,要最大化水資源的利用——春秋戰國大部分戰爭都是源自于此;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應付益加嚴重的游牧民族威脅。這就是說,歷史的腳步是不可阻擋的,所以若項羽獲勝,要繼續搞諸侯那一套,對中國歷史來說,無疑是另外一個局面,而這個局面有可能帶來更壞的后果:或諸國為水土資源連年征戰,人民死傷無數;或被外族徹底入侵,熄滅文明之火,類似羅馬帝國的遭遇。韓信等開國功臣的下場也是劉邦深謀遠慮實行中央集權制,決定削藩的后果之一,不能全以歹毒來看待。
鴻門宴最后帶來的直接歷史影響還有: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開創了歷史上“布衣成為天子”的新局面,結束了“血統貴賤論”。從此大家都能以順應天意和民意為幌子,只要有足夠實力和機遇就能當上皇帝,中國開始在統一、分裂、再統一,約2000年的帝皇歷史里不斷循環,直至辛亥革命的第一聲槍響傳來。真是世事若棋,歷史如戲。
7.“規劃”的名言和事例
關于規劃的小故事
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
在臨出校門前,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后的25年,他們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又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于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 徐瑋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 易卜生
文科班作業還真偏啊。。。
8.古人做事謹慎小心,善于謀劃獲得成功的事例
蜀相諸葛亮,做事謹慎,善于謀劃。有評語“諸葛一生唯謹慎”。
隆中對為劉備謀劃先取荊州,后去益州,進則爭取天下,退則偏霸西蜀。,皆有好處。
庖丁切牛肉切了那么多年,是小心,努力;終于在文惠君前有所展現,是成功。
下為庖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9.科學家善于思考的短例子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薩城,就在著名的比薩斜塔旁邊。他的父親是個破產貴族。當伽利略來到人世時,他的家庭已經很窮了。17歲那一年,伽利略考進了比薩大學。在大學里,伽利略不僅努力學習,而且喜歡向老師提出問題。哪怕是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一些現象,他也要打破砂鍋問(紋)到底,弄個一清二楚。
眼睛盯著天花板
有一次,他站在比薩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么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鐘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制造出來的。
失學了就努力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