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入木三分故事
王羲之對書法勤學苦練,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上,還揣摩著名家書法的架勢,手指也不停地劃著字形,時間一久,連自己的衣襟都被劃破了。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還用手臨空劃字,竟劃到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說:“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劃?自家體,沒啦!”
王羲之聽到“體”字,忽然想到:是呀,應該創造自己的書體才是啊!于是從此以后,他翻遍了所有的碑帖手跡,揉和百家的長處,再加上自己的勤練,終于自成一體,成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
正因為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練字,天長日久竟練得腕力勁足,寫出字來筆鋒帶力,真可以說是力透紙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個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幾上寫了幾個字就走了。后來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凈,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寫的字,讓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時發現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還滲透有墨跡。因此后來人們都說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這雖然是一種夸張了的說法,卻很能說明他的功夫深呵!
2.比較短的古代王曦之的故事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教子習書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后)問:“你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于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后,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衛夫人流著淚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當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書成換白鵝
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3.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 釋 :形容書法筆力蒼勁有力。比喻分析問題見解很深刻。
出 處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示 例 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嘆賞不足詩以志愛》:“~詩思銳,散霞五色物華新。”
近義詞 :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可見一斑
反義詞 :略見一斑
對聯: 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歇后語:錘子打釘子------入木三分
啄木鳥啄樹------入木三分
燈 謎 :八十八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后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里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里戲水的鵝發呆,后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后)問:“你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于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后,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4.歷史典故力透紙背,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與“力透紙背”相關的歷史人物有顏真卿和陸游。
一、顏真卿1、出處唐代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書法用筆鋒的話,能夠使筆鋒透到紙張背面,這才是極致的成功)2、相關介紹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又得筆法于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
有一次他向張旭請教書法用筆的道理,張旭說:“書法,就像用尖銳的東西在沙子上畫畫一樣,不需要筆鋒時,就要懂得隱藏,需要筆鋒時,就要有力,能夠使筆鋒透到紙張背面。”于是,顏真卿得其精髓,加上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范,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
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二、陸游1、出處清代趙翼《甌北詩千方百計·陸放翁詩》卷六:“(陸游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陸游的詩下筆之前意義就已經出來了,立意深刻)2、相關介紹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他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詩風大變,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后,詩風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三、力透紙背[lì tòu zhǐ bèi] 的釋義力透紙背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
也指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擴展資料與“力透紙背”相近的“入木三分”的典故一、釋義入木三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ù mù sān fēn,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二、出處出處: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東晉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頭剔去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墨跡竟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刻者驚嘆其筆力雄勁:“竟入木三分!”)三、典故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
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后“入木三分”成為成語,比喻書法功力好或分析問題透徹。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力透紙背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入木三分。
5.和藝術有關的短故事
一、繁雜的曲名與瀟灑的譜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為鋼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鋼琴獨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煩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體裁而沒有標題,很多作品,即使標上調式和體裁及體裁編號,仍然難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時,往往以作品編號(Op. )作為查找的主要根據,因為作品編號是不會出現重復和混亂現象的。
肖邦作曲時,基本離不開鋼琴鍵盤。據當時的人所說,肖邦擅長在鋼琴上即興創作,而且有著一氣呵成般的流暢,但當他落筆追思即興樂念時,卻異常費力,稿紙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跡。許多已成之作,每經他本人演奏一次,就會出現一種有所改動的版本。可見肖邦對于作曲是十分情緒化的。
二、肖邦的信條:讓人們去猜吧!
“脫帽吧,先生們!這里是一位天才!”這是1831年12月,舒曼發表在《大眾音樂報》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評論肖邦作品第二號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話。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德國人對肖邦的了解,是從舒曼的這篇文章開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間,以莫扎特的歌劇《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麗娜的小二重唱作為主題,寫成了作品第二號——鋼琴和樂隊的變奏曲。
這個是說話的藝術故事------
1.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全國上下都在征兵,當時村子里的年輕人基本上都被征走了.剩下的也多半是年老的或者不愿意去的人.這個時候,村子里張貼了一張宣傳海報.海報上說:上戰場沒有那么可怕,去當兵無非就兩種可能:受傷或不受傷.不受傷不用說了,就是受傷了也無非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受輕傷不用說了,重傷無非兩種可能:可以治療和不可治療.可以治療不用說了,不可以治療就是死亡.既然已經死了,還有什么可怕的?
村里人報名參軍的人數激增.
2.買本書看看就行了 例如 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 達芬奇密碼 蒙娜麗莎 貝多芬 米開朗基羅 梵高傳記 《渴望生活》 藝術的價值>; 藝術的角度>
藝術形式
文學的形式:小說,戲劇,散文,詩歌
美術的形式:繪畫,雕塑,工藝,設計
音樂的形式:聲樂,器樂,視唱,和聲
奔馬圖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藝術的故事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最后的晚餐>;作者:達.芬奇
故事是,耶蘇和他的弟子們吃的最后一次晚餐.在晚餐上.耶蘇說.你們當中有一個將要出賣我~~~
傳說圣杯的一些痕跡在這幅畫里有些體現.
還傳說.圣杯就是耶蘇的妻子.耶蘇旁的并非他的弟子.仔細觀看像是一個女人~~~~
6.藝術的故事有哪些
懷素練字
懷素小時候家里很窮,年少時就出家當了和尚,誦經坐禪等佛事之余,他對練字產生了興趣。因為買不起紙張,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他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對后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于平淡。
他存世草書墨跡很多,著名的有《東陵圣母帖》、《論書帖》,是含有章草筆意的優秀作品;《苦筍帖》、《千字文》和《自敘帖》,均為狂草,筆勢狂怪怒張,神彩飛舞,可以說是著力的佳作。
王獻之練字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7.【入木三分的故事是概括文章的意思】
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 釋 :形容書法筆力蒼勁有力.比喻分析問題見解很深刻. 出 處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示 例 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嘆賞不足詩以志愛》:詩思銳,散霞五色物華新.” 近義詞 :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可見一斑 反義詞 :略見一斑 對聯: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歇后語:錘子打釘子------入木三分 啄木鳥啄樹------入木三分 燈 謎 :八十八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后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里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里戲水的鵝發呆,后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后)問:“你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于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后,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