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兵馬俑的資料,簡潔一些的,200字左右
兵馬俑是兵馬俑博物館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世界經度109.2733,緯度34.3853。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之久。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個籃球場那么大。俑坑內有7千多個兵馬俑。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里有6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過洞中。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當年工匠犯了一個錯,他們在燒制過后才上色。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一個小時瞬間消盡,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壯、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2.兵馬俑的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3.為什么秦兵馬俑可以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
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陜西臨潼區驪山秦始皇陵東邊發掘出了大批陶質兵馬俑。
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了三個兵馬俑坑。一號坑大約有6000多個士兵俑,是個步兵軍陣;二號坑有900多個士兵陶俑和470多匹陶馬,還有89輛木質戰車;三號坑有64個武士俑手執武器列隊環繞一輛四馬拉的戰車,戰車上站的顯然是指揮作戰的軍隊統帥,車后還有4個軍吏跟隨。
這些兵馬俑塑造得與真人及真馬真車一般大小,形象生動逼真,雕刻細致精巧,而且都是上了顏色的。這證明了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水平。
因此,國際上一些著名的歷史和考古學家將秦始皇兵馬俑與世界上公認的埃及金字塔等公元前3世紀的“七大奇跡”相提并論,稱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
4.秦兵馬俑資料 短的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后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于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后,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
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國內外游人紛紛慕名而來。
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一、二、三號三個坑。
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后經鉆探先后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
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
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
后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后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里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
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
整個軍處于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
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
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
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
那個身披锨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
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
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里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
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
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encyclopedia/astro/tourism/shannxi/* 秦兵馬俑介紹 1974年,在陜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于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后,他征發來修筑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
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后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驪山。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筑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
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
經考古工作者鉆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后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里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
橫隊后面夯筑隔墻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
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
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后并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
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
5.秦兵馬傭的簡單介紹
1.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2.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6.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50字
秦兵馬俑介紹 1974年,在陜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于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后,他征發來修筑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
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后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驪山。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筑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
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
經考古工作者鉆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后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里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
橫隊后面夯筑隔墻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
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
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后并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
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戰車8乘、鼓3面。
根據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馬6.000余件。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坑東部以北約20米處,平面呈曲尺形。
東西最長處為124米,南北最寬處為98米,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用隔墻分為四個單元。
二號坑以戰車為主,坑內約有戰車、陶馬、陶俑等1.500件。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4.8米,面積約520平方米。
坑內有陶俑68件、駟馬戰車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秦代的軍隊編制狀況。
一號坑內以車兵為主,車步兵相間:二號坑里車兵較多,步騎也占一定數量,形成車、步、騎聯合編隊的形式;三號坑似為指揮機關。 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軍將卒形象塑造的。
眾多的陶俑給人的印象是:體格魁偉,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步兵俑大都是單獨編列,往往位于每一兵力單位的前部。
有的跟隨在車、騎后面,即"徙卒"。他們挾弓挎箭,身著戰袍,凝目聆聽,顯得鎮靜而機警。
同車、騎混編的甲俑都執長兵器,免胄束發,形象威武。騎兵俑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頭戴圓形壓發小帽,上繪彩色梅花形散點紋,兩側有帽帶扣結于頷下。
上身著短甲,下著緊口褲,足登長筒馬靴,勇武精悍。 車兵是古老的兵種之一,秦車是單轅的敞篷戰車。
馭者居中。身著重甲,雙臂護以臂甲,手握車轡,目視前方,曲背挺腿,顯得全神貫注,馭術嫻熟。
車士分列車側,一手按車輿,一手執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個獨立的兵種,在秦軍中占有顯要的地位。
蹲姿甲俑執弓控弦,目視前方,表情嚴肅,是訓練有素的勇士形象。 將軍俑頭戴燕尾長冠,身著細扎花甲,堅定沉著,剛毅自若,充分體現了身經百戰,臨敵不懼的大將風度。
陶馬體形高大,勁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腫,腿瘦而不單薄。
無論是車馬還是乘馬,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是機警敏銳,強壯善馳的良馬。
在陶俑的制作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和入窯繞制、出窯繪彩的方法,燒制出這些大型陶俑和陶馬。
陶俑頭部大都是合模制成,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條盤成,臂和手用模制或手制。對各個細部的制作,運用塑、模、捏、貼、刻、畫等方法,逐個進行雕塑。
例如陶俑頭部的制作是先模制成頭形,作成初胎,然后復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須。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后再復泥,用手制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壓成甲釘。
陶馬的制作也是采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制成的。分件制作后,安裝套合,用泥粘接,然后入窯燒制,燒好后繪彩。
陶俑的手臉為粉紅色,服飾有粉綠、粉紫、深綠、赭石等顏色。在陶俑的身上還刻有"宮疆"、"咸陽"、"都倉"、"宮系"、"廿"、"得"等字樣,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編號。
俑坑中的戰車是木制的,木質因年久已腐朽,但車轅、衡、輢、輪、軾、轂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都保存了下來。
從坑中車跡看,車為單轅,轅長3.70-3.96米,前端仰起,后端平直壓于車輿下。輿呈橫長方形,輿前有軾,后邊開門。
車輪高1.35米。轅前有衡,衡上縛雙軛。
車前駕四馬,駕具齊全。車身通體髹漆,有的地方還有彩繪的。
7.短的兵馬俑的導游詞
陜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導游詞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于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里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俑博物館于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游客不遠干里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跡。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
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了解。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下面贏政。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
13歲時,其父死后.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后,才可以親自執政。
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160 6i)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
當贏政察覺此事后,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并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后.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
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贏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干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著,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里,泰國滅亡了6國,終于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后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干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
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
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他還征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
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后.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遏制tjb方游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 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
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
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于自己的陵園內,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筑區,陵東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
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筑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
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岳、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
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
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秘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里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里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么發現的?為什么他們的相貌各異?為什么要制作這些俑?1、2、3號坑里共有多少俑等等。
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
據村里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里發現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
他們中膽大的腰系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里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里的人拉上來。
這人說,他看見一個站立著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
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鑒定.秦捅館內的t、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
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筑物。這就是1979。
8.秦兵馬俑的傳說50字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
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并建成博物館。
秦兵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碼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
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
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9.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50字
1974年,在陜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于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后,他征發來修筑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
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后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驪山。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筑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
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
經考古工作者鉆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后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里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
橫隊后面夯筑隔墻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
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
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后并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
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戰車8乘、鼓3面。
根據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馬6.000余件。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坑東部以北約20米處,平面呈曲尺形。
東西最長處為124米,南北最寬處為98米,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用隔墻分為四個單元。
二號坑以戰車為主,坑內約有戰車、陶馬、陶俑等1.500件。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4.8米,面積約520平方米。
坑內有陶俑68件、駟馬戰車一乘。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秦代的軍隊編制狀況。
一號坑內以車兵為主,車步兵相間:二號坑里車兵較多,步騎也占一定數量,形成車、步、騎聯合編隊的形式;三號坑似為指揮機關。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軍將卒形象塑造的。
眾多的陶俑給人的印象是:體格魁偉,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步兵俑大都是單獨編列,往往位于每一兵力單位的前部。
有的跟隨在車、騎后面,即"徙卒"。他們挾弓挎箭,身著戰袍,凝目聆聽,顯得鎮靜而機警。
同車、騎混編的甲俑都執長兵器,免胄束發,形象威武。騎兵俑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頭戴圓形壓發小帽,上繪彩色梅花形散點紋,兩側有帽帶扣結于頷下。
上身著短甲,下著緊口褲,足登長筒馬靴,勇武精悍。 車兵是古老的兵種之一,秦車是單轅的敞篷戰車。
馭者居中。身著重甲,雙臂護以臂甲,手握車轡,目視前方,曲背挺腿,顯得全神貫注,馭術嫻熟。
車士分列車側,一手按車輿,一手執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個獨立的兵種,在秦軍中占有顯要的地位。
蹲姿甲俑執弓控弦,目視前方,表情嚴肅,是訓練有素的勇士形象。 將軍俑頭戴燕尾長冠,身著細扎花甲,堅定沉著,剛毅自若,充分體現了身經百戰,臨敵不懼的大將風度。
陶馬體形高大,勁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腫,腿瘦而不單薄。
無論是車馬還是乘馬,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是機警敏銳,強壯善馳的良馬。
在陶俑的制作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和入窯繞制、出窯繪彩的方法,燒制出這些大型陶俑和陶馬。
陶俑頭部大都是合模制成,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條盤成,臂和手用模制或手制。對各個細部的制作,運用塑、模、捏、貼、刻、畫等方法,逐個進行雕塑。
例如陶俑頭部的制作是先模制成頭形,作成初胎,然后復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須。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后再復泥,用手制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壓成甲釘。
陶馬的制作也是采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制成的。分件制作后,安裝套合,用泥粘接,然后入窯燒制,燒好后繪彩。
陶俑的手臉為粉紅色,服飾有粉綠、粉紫、深綠、赭石等顏色。在陶俑的身上還刻有"宮疆"、"咸陽"、"都倉"、"宮系"、"廿"、"得"等字樣,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編號。
俑坑中的戰車是木制的,木質因年久已腐朽,但車轅、衡、輢、輪、軾、轂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都保存了下來。
從坑中車跡看,車為單轅,轅長3.70-3.96米,前端仰起,后端平直壓于車輿下。輿呈橫長方形,輿前有軾,后邊開門。
車輪高1.35米。轅前有衡,衡上縛雙軛。
車前駕四馬,駕具齊全。車身通體髹漆,有的地方還有彩繪的花紋。
按照車身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