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我能行”的三個故事
《我能行》的三個故事:
一、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認識到只有自己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成功。于是,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二、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他認識到自己一定能行。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三、珍惜光陰
歐陽夫婦平時一心撲在工作上,為了工作常常廢寢忘食,因為他們理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所以不愿意讓時間有絲毫的浪費。他們要求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希望他成為一個懂得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事情的孩子,能高效率地學習或者工作。
為了讓孩子達到他們所要求的目標,他們讓孩子必須嚴格做到:一要合理安排時間,不虛度光陰。所謂不虛度光陰并非剝奪休息時間,而是浪費時間做一些對自己沒有意義的事情。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不做“虛功。”就是說凡事不要做無用功,一件事情要反復做幾次,效率低、質量差是必然的,最重要的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失去了很多關鍵的機會。
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下,小歐陽自己制訂了一張作息時間表,每天保證課余時間自學五個小時:早晨一小時,下午一小時,晚上三小時。星期天再騰出半天時間自習補償一周中因以外事情而耽擱的自學時間。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并沒有讓小歐陽感到痛苦,相反,在抓緊一切時間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他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巨大快樂,學習成為一件輕松的事情。他要和時間賽跑,認識到自己一定能行,他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學習。為了能擠出時間學習,他洗衣服的時候,常常一邊搓洗,一邊收聽外語廣播。在中學階段的最后兩年多時間里,他自學的筆記就有三十多本。不僅學完了高中數理化全部課程,而且還學了一本高等數學,閱讀了英語版的物理、化學等參考書籍。
2.關與“我能行”的小故事(50字左右)
自信的人并非不會犯錯誤,但是他們勇于正視錯誤,并以此為借鑒,更進一步。
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從小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有一次,他和幾個同伴到寺廟里偷桃子吃。
私塾先生查問是誰偷吃了桃子,沒人承認。先生一氣之下,寫了一副對子的上聯:“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郭沫若笑了笑,隨口對上了下聯:“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他不無詼諧地回答了先生,昨日偷桃吃的是自己,承認了錯誤,同時也自信地認為,將來有所作為的也是自己。
其他見 。
3.我能行 要有具體事例的
我能行
503班 張維儀 指導老師:陳惠芳
每當我面對困難的時候,我總會對自己說:“我能行!”因此,我擺平過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就在不久前,我就擺平了幾件事。
國慶節休假的一天,因為我起得晚,所以我得自己弄東西吃了。
我在柜子里翻來翻去,也才找到幾個生雞蛋,這時,我心里想:“壞媽媽!也不給我留點吃的……不吃就不吃,沒什么了不起”。我打開電視看了起來,可是過了一會兒,肚子竟嘰嘰咕咕地叫了起來。不行,我應弄點吃的。我自言自語地說“媽媽沒給我做菜我就該餓肚子了嗎?不就是煎個雞蛋嗎?我能行!”
于是,我忙了起來。可是,第一次,可能是火太猛,把雞蛋燒焦了。我心想:連個雞蛋也煎不成,真是太笨了,不,我能行!這一次,我注意火候,把火控制小一些,終于煎成了。看著金黃色的雞蛋片,我心里多美啊!
一個星期天,我早起,可是爸爸和媽媽不知什么時候出門務工去了,家里靜悄悄的,我在衛生間看到一只水桶,里面泡著一家人換下的衣服,我想:如果我把衣服洗干凈的話,媽媽回來時一定會非常開心的。我行嗎?
“我能行!”
我洗第一件衣服時,一看,是爸爸的,衣服上沾上了不少泥土,怎么洗也洗不干凈,我對自己說,耐心,再耐心,“我能行!”我看準臟的地方,用刷子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衣服洗干凈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終于把全部衣服洗干凈了,然后,我把衣服都晾到陽臺上。
“我能行!”這句話真好啊,在學習上,我們不也需要這種精神嗎?
簡評:本文作者用“煎雞蛋”和“洗衣服”兩件事表達了“我能行”的新觀念,洗衣服一事寫得有條理,敘述清楚,交代也分明,真情實感在字里行間流露,叫人信服。
4.關與“我能行”的小故事(急需)
最近,學校舉行了一次研究性的課題活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展我們的自身素質,進一步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我報名參加了李老師指導的《樹與人體健康》這個課題組。為了了解有關這方面的一些信息,我們組的同學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鉆圖書館看書找材料,而我準備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去搞一個問卷調查,我整理了一下我要問卷的內容,繪制成表格。
星期日的早上,我早早地吃過早飯,便匆匆地走了家門,來到人群密集的大街上。望著步履匆忙的人們,我有點猶豫不決。這是有位阿姨向我迎面走來,“是去呢?還是……”正在我自言自語時,阿姨已從我身邊走過去了。我怎么這么沒用?不就是去問卷嗎?又不是干什么丟人的事,再說了老師不是常對我們說要相信自己,常對自己說:“我能行”嗎?于是我挺起胸,仰起頭,嘴里念著:“我能行,我能行。”便迎上去了,“叔叔,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可以。”“您知道樹對我們有哪些好處嗎?”叔叔想了想說:“樹可以吸附灰塵,凈化環境;還能制造出很多氧氣,樹多的地方,空氣新鮮。”“謝謝,再見!”哈哈,我成功了!又有一位戴眼鏡的叔叔向這邊走來了,看樣子挺有學問的,我興沖沖地走上去說:“叔叔,您知道樹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嗎?”叔叔笑瞇瞇地對我說:“那好處可多了,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擋住強烈的陽光、檔沙塵,防止水土流失……”我一邊聽,一邊快速地記著,心里暗暗佩服叔叔豐富的知識。這時又來了一位帶孩子的阿姨,我迎上去問:“阿姨,您知道我國的植樹節是哪一天嗎?”還沒等阿姨說話,她身邊的小弟弟嗲聲嗲氣地說:“3月1日。”“小弟弟你真聰明!阿姨,您還知道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森林日分別是哪一天嗎?”“這……對不起,我不大清楚”阿姨為難地說。我只好去問別的路人,結果都是“不知道”,這可怎么辦?就這樣結束嗎?對了,去四中門口看看,那兒的大哥哥大姐姐肯定知道。我便疾步如飛地往四中跑去,擋住了一位高個子大哥哥的去路,一問,大哥哥對答如流:“世界地球日是4月22日,森林日是3月21日,環境日是6月5日,還有世界氣象日是3月23日。”好哇,還補充了一個呢?我何不再問個難以點的?“大哥哥,你還知道我國森林覆蓋率是多少嗎?”他想了想說:“好像是13.9%吧。”停了停又說:“對,就是13.9%,太少了,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少砍,多栽樹,你說呢?”說完急匆匆地走了。
一上午下來,我的任務完成得差不多了,收獲還真是不少,我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5.“相信自己,我能行”的成功事例
生活的路酸甜苦辣,生活的路風雨交加,生活的路曲折坎坷。也許有天會晴天霹靂,也許有天會風起云涌,我都會勇敢去面對和承受,在最無助時告訴自己:“我能行!”
生活處處布滿荊棘,面對父母那堵翻不過的墻,面對試卷上那一個個鋒利刺骨的分數,面對人生中一次次的考驗……我告訴自己:“付出與回報也許并不是一架天平,付出并不有回報,但想要回報,就必須付出。也許風雨交加中,有落魄不堪的背影,但我不后悔,因為生命中有了波瀾起伏,才能體現我的人生價值,才是真正的人生。不管路有多苦,我相信我能行!”
回首過去,我曾走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這之中有無窮多的辛酸苦辣。一次次刻苦銘心的體驗,讓我讀懂了生活中的變換無常,而調整心態,要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朋友,人生就是這樣,你愈畏縮不前,你就愈容易被生活吞噬,讓我們背起生活的行囊,接受命運挑戰,面對殘酷現實,擦干眼角的淚水,告訴自己: “我能行!”
生活的路,風雨無阻,不管我們面對多詭異的天氣,不要在一時的失落 和無助中否定自己,更不要在茫茫中迷失自己,應該理直氣壯的說:“我能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沒有我不行的!”
6.我也能行的事例
提起登山,我相信許多小朋友都不會陌生。是啊,登山的確很好玩,但同學們可要把它和爬山分清楚喲:登山是由人工修筑的路面走到頂峰,而爬山則是從天然路面攀登而上。這次,我爬的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到小區里的大土丘去體驗一會爬山的樂趣。
我摩拳擦掌并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山”前,拿著粗樹枝當拐杖出發了。
小心翼翼地邁過矮樹叢后,我用拐杖拄,用手抓,用腳蹬,一步一步艱難地向上爬著。幾分鐘后,我在一個有樹擋路的地方停了下來。“該怎么過去呢?”我一會兒撓著頭,一會兒托著腮,冥思苦想了許久。終于,我又繼續前進了:我先用手抓住了樹干,順勢蕩到了左邊(有點像人猿泰山),又緊接著大步跨上了石頭,并把整個人帶了上去,然后股足了氣跳到了右邊,最后奮不顧身地向上爬(有點像狗刨),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到了頂端。
接著,驚險又刺激的下山時間到了。我拿樹枝當平衡桿,輕輕地跳了下去,又用平衡桿撐著旁邊的石頭前進。不料前方五米處有一個一定落差的斜坡。“這下慘了,那么高,摔下去肯定直接over!”我開始后悔起來,要是當初知道現在會有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我就不來了。可是,現在想這些又有什么用呢?近乎絕望的我決定抓住最后一線生機,深吸一口氣,縱身一躍,跳到了右邊的石礫堆上。稍微有一點平衡感后,我又卯足了勁兒再跳,并順勢快速滑到了大樹旁。正在我準備放下心來,想要靠著大樹休息一會兒是,可怕的事情又發生了由于速度太快,再加上我又沒注意,背只擦到了大樹邊上,又繼續倒了下去,我不禁倒吸了一口了冷氣。唉,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不知怎么的,我可能是處于本能意識,腳輕輕一瞪,跳了起來。在落地時,我的手不偏不斜正好抓到了樹根,減緩了速度。迅速滑下來后,我風也似的跑回了家,心中還懷著無比的喜悅和激動!
爬山,一件既好玩,又危險,還令人害怕的極限運動!
7.我能行的故事簡要
主人公·天道良太,是一名普通的圣華學園大學生。
某一天的夜晚在街上邂逅了一直想成為明星的女主角·藤堂美夕,在故事的推動下,兩人陰錯陽差的生活在了一起,并為了美夕的明星之夢而努力。
8.求一篇“我能行”的文章
“我能行!”,多么簡單的三個字呀,卻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一盞神燈般指引著我成功的方向。也許我們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這么簡單——“我能行!”。
在近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遇到過很多困難,多數情況下我都是可以克服的,在每次候,我都迎接挑戰的時會對自己說一聲:“我能行!”
記得那是三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給我們出了一道奧賽題,全班同學無不叫難。我仔細讀題后也“暈菜”了,題型異常復雜多變,不禁心里開始埋怨老師怎么出這么難的題,無疑間瞥見我們班上的“數學天才”也在冥思苦想,心中更是沒了底氣。“怎么辦呀?一會兒還得去上小提琴呢,要遲到了。”越是做不出,腦子里越是胡思亂想,越是讓自己著急。這時,一位同學居然做出了這道題,興沖沖的跑到老師的面前展示自己的成功,看著他興高采烈的樣子,我的心里更急了,我擦了擦額頭的汗,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想:“別人能做出來的我為什么不行?我能行的!”于是,我又開始一步步審題,一點點推算,終于讀通了題意找到了解題的破綻,做出了這道難題。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心里重復著“我能行!我能行!”。
其實有的時候,也許就差這句“我能行”,就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了。 前年夏天,我在媽媽的鼓勵下學起了游泳,說實話,學游泳其實挺難的,我們在1.8米的深水池里學習,泳池長11米寬8.9米,大人游一個來回都是件很費體力的事情,何況又是剛剛才學會劃水的我了,可是,教練卻讓我們游10個來回,“天哪,這樣游到下課也有不完呀。”我暗暗的在心里嘀咕,可看到其他同學一個接著一個的跳進水中,我也不得不一頭扎到了水里,拼命的游了起來。
一個來回,兩個來回,三個來回……五個來回,我堅持著向前游,耳邊是自己越來越深重的換氣的呼吸聲,我感到自己的力氣正在一點點的融化在這池水當中,我實在游不動了,教練看我之前的努力讓我休息了五分鐘,然后又讓我繼續,我沒有辦法又堅持游了4個來回,終于等到了媽媽來接我的時刻,我一個魚挺就躥出水池,躲在媽媽身后,經過媽媽的說情,教練勉強同意我回去了,可是其它的同學依然在泳池中奮力的繼續完成自己剩余的來回。
第二天,教練告訴我,昨天,所有的同學都完成了10個來回的訓練,連平時最慢的小妹妹也堅持游完了,只有我……聽完教練的話,我感到十分慚愧,10個來回,我只差了一個來回,如果我當時堅持一下,還會不能完成嗎?
“我能行!”,多么簡單的三個字呀,卻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一盞神燈般指引著我成功的方向。也許我們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這么簡單——“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