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菊花傳說,越短越好
故事一
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曾經給他的好朋友鐘繇寫了一封談菊花的信。
信上寫到,派人送給他一束菊花,因為在秋天萬木凋謝的時節,只有菊花絢麗多姿,茂盛地生長,可見它有些天地的真氣,是人可以延年益壽的好東西,因此送來供他研究長生的道理。
晉代名醫陶弘景也贊成人們吃菊花。并說: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
詩人陶淵明也在他的詩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的說法。人們愛菊,不但觀賞,也早就認識到菊的藥用和食用價值。
故事二
關于菊花,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
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
后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沖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孫,并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
之后那里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2.菊花的傳說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描寫一篇關于菊花來的故事。有一個叫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辭千里之遙來南京尋求異種,路上結交了一位對菊花很內行的陶姓少年……后來,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為妻。
有一天,陶源喝多了酒,醉臥在地,變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復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bai大醉,又變成了菊花,可這一次再也沒有變回來……姐姐痛哭了一場,把它的根莖掐回來栽培,待到秋天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還帶有濃濃的酒香。后來人們將這種菊花冠以“醉菊” 的美稱。
擴展資料
中國du人有重陽zhi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重陽日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節日舉辦dao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3.菊花堅持不懈的傳說故事
1.菊花仙子的傳說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窮, 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
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藥。也不知吃了多少藥,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并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蕩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蕩,人稱天荒蕩。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蕩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的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后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并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2.菊花,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后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沖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孫,并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3.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一書: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有個名叫桓景的人,歷經艱險入山,拜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并告訴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裝入紅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殃。"桓景回鄉,遍告鄉親,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云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因菊花酒氣刺鼻、茱萸異香刺心,難于靠近。桓景揮劍激戰,斬瘟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卻免受災殃。從此,重陽登高避災的風俗,就世代相傳了。
4.菊花的故事
《禮記?月令》篇中這樣的記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它的意思是說,菊花開放的時間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是作"窮"字講,是說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結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來確定的。因為九月是陽,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個意思,后來"重陽節"賞菊這個習慣由此而產生。"菊"字也寫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兩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頭狀花序生得十分緊湊,活像抱著一個團兒似的。人們發現菊花花瓣緊湊團結一氣的特點,所以叫作"菊"。
深秋季節,百卉凋謝,獨有菊花霜中爭艷。
菊花又名延年、更生、帝女花等,是源于我國的名花。遠在四五千年前,
它就野生在山川上或沼池邊,《神農本草經》中記述了菊花能藥用。秦漢時,
更為注重菊花的醫用和食用,特制的菊酒、菊茶、菊花糕、菊花肉等,成為
一時名菜佳肴。后來,隨著菊花的普遍栽培,逐漸成為觀賞花卉。
我國古籍《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之句。“鞠”是
菊的古寫,“華”者“花”也。歷代寫菊的詩人眾多,晉代陶淵明愛菊成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唐宋時期,種菊賞花,
蔚然成風,“菊社”、“菊展”年年舉行,記載菊花栽培技術的專著《菊譜》、
《范村菊譜》等相繼問世。元、明、清以來,又有《黃花傳》、《廣群芳譜》、
《藝菊書》、《花鏡》等書籍出版,列述菊花近
500種。
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雜交育種,我國菊花已有
3000多個品種,深
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它與蘭、水仙、菖蒲被譽為“花草四雅”。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菊花,都是從我國傳去的,大概在
10世紀初傳至日
本,16世紀后傳至歐洲,19世紀傳至美洲,日本等國還把菊花作為長壽的象
5.菊花的傳說
菊花的傳說一興城海口有座菊花女像,距海口十多海里有個菊花島,菊花女眼望著菊花島的方向,似懂事的女兒眺望遠方的爹娘。
傳說,在沒有菊花島的時候,渤海里住著龍王三太子,他異常兇惡,不僅興風作浪禍害人,每月還要吃一個童男童女,每年更要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做老婆。人們沒有辦法對付三太子,只好搬家躲災。
那年,一個叫菊花的姑娘主動提出和三太子成婚。三太子一見到這個眼如星、腮如霞的姑娘,恨不得一下子成婚。
不過三太子精得很,菊花入宮前,他先叫宮女搜了她的身子,凡是容易出危險的東西,全部扣下來,只準光著身子進去,到宮里穿衣服。菊花完全照辦了。
進洞房喝交杯酒時,宮女望著宮墻根上往年新娘的遺骨,替菊花擔心。可菊花就像沒看見一樣,笑呵呵地一次又一次給三太子斟酒。
不一會兒,三太子就醉得人事不知躺在床上了。宮女走后,菊花關好門,殺死了三太子。
之后菊花女喬裝打扮,打開門,跟著賀喜的客人出了龍宮,踏著水向北走,走到現在的菊花島位置時,后邊浪聲震天作響。原來巡海夜叉發現三太子死了,鼓浪來追,菊花想,再跑下去,不但自己跑不掉,岸上三百里內的一切也得卷下海,她一橫心,"砰"地撞死在礁石上。
菊花的尸體一倒,海底"轟"地一聲雷,變成了海島,擋住了夜叉掀起的巨浪。菊花死后的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有個新島出現在海面,次年春天,島上開滿了菊花,從此再也不見三太子來作惡了,大家這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人們就為這個島起名為菊花島,在岸上立了一座石像來紀念。
菊花的傳說二女媧九十九歲那年,雙目突然發紅,相繼失明。伏羲想起了天塌時拯救他和女媧的石獅子。
石獅子救下他倆后,身軀雖然化了,但它留下的尸骨——青風嶺還在。他想石獅子一定有辦法治好女媧的眼睛。
于是他面向青風嶺燒了三柱香,跪下祈禱,石獅子說只有玉皇后花園的菊花能醫治。天宮離伏羲家有十萬八千里,伏羲也已年過九十九歲,怎能走得動?于是就命他的兒子有熊前往。
有熊是個孝子,應聲而往,他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路,爬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天梯,才來到南天門。南天門有天兵天將把守,不易進去。
他就順著宮墻走,想找個缺口。他來到了天宮北側,發現宮墻外貼墻長著一棵高大的玉樹。
他就借樹爬進去。正是晚秋季節,唯有凌傲風霜的菊花盛開,于是他挑最大的花朵采摘起來。
楊二郎巡邏到這里,正好瞧見,就把有熊抓去見玉皇,玉皇聽后大怒,把有熊抓進天牢。后來玉皇的大女兒雷姐被有熊的英雄行為和孝心所感動愛上了這個凡塵青年。
她和有熊私奔下凡,并帶走了菊花。玉皇聽聞更是惱怒,想要派人捉拿雷姐和有熊,托塔李天王勸阻了他,并請玉皇成全了雷姐和有熊。
把永世不得再回天宮作為懲罰。并且給了雷姐一些嫁妝,就是菊花、山藥、牛膝、地黃這四樣藥種。
雷姐就在覃懷一帶種植起了菊花、山藥、牛膝、地黃這四大懷藥,銷往各地。
6.菊花的故事
菊花,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后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沖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孫,并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一書: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有個名叫桓景的人,歷經艱險入山,拜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并告訴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裝入紅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殃。"桓景回鄉,遍告鄉親,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云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因菊花酒氣刺鼻、茱萸異香刺心,難于靠近。桓景揮劍激戰,斬瘟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卻免受災殃。從此,重陽登高避災的風俗,就世代相傳了。
7.關于菊花的傳說
菊花傳說
菊花,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后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沖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孫,并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一書: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有個名叫桓景的人,歷經艱險入山,拜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并告訴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裝入紅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殃。"桓景回鄉,遍告鄉親,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云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因菊花酒氣刺鼻、茱萸異香刺心,難于靠近。桓景揮劍激戰,斬瘟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卻免受災殃。從此,重陽登高避災的風俗,就世代相傳了。
關于插菊花的習俗,也是來自于日本的一個傳說。在日本古時候,春天里,為了祭祀農神(當時在日本民間的化身是一只鴿子,《古事記》描述此神“上光高天原(齊國),下照葦原中國(日本)”),農民們紛紛采集菊花(其實,有部分日本人祖祖輩輩都沒有菊花,這是很悲劇的一件事),并插在頭上,以表示對農神的尊敬。由于這個習慣很普及,大家便在后來把這個習俗叫做插菊花,以至于干菊出現后,一年四季都有插菊花的習俗。那么為什么要這樣的祭祀呢,在日本傳說里,如果不在秋天被插菊花的話,在春天,第九天大魔王就會出來肆虐,他的魔力無邊,可以使婦女無法生育,使男人也能產子,還可以破壞農作物(這是自然災害對古人的影響吧)。于是便有了這個習慣,由于第九天大魔王沒有性別而且頭部和鴿子很像,所以后來被簡化成鴿子的形態受到人們的祭祀。可惜的是,這個習俗并沒有延續至今,只保留了插菊花的習慣,而這個起源的傳說卻被人們遺忘。當然,說道起源,這還是來自于中國插茱萸的習俗,據《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在傳入日本的時候,由于日本使者來進貢的時候沒有弄清楚茱萸是什么植物,便草草用菊花代替了。
菊花的傳說二
關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多。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里說:河南南陽酈縣(今內鄉縣)有個叫甘谷的村莊。谷中水甜美,山上長著許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都飲用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我國專異筆記中,多有服菊成仙的記述。據載,東漢汝南恒景從方士費長房學道,費對他說:“九月九汝南有大災,令家人登山飲菊花酒可消些禍。景聞言舉家登山。”還,雞犬俱暴死。從此,重陽節登高飲菊酒便成了民間避禍禳災的傳統習俗。但最盛行的就要數賞菊了。農歷九月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據古書記載:因“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是兩陽相重,故名“重陽”。《西京雜記》里說:“菊花舒性,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因此,自古以來稱“九月”為“菊月”,原因是菊花在九月開放。所以漢時宮中也有飲菊花酒的習俗了。
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曾經給他的好朋友鐘繇寫了一封談菊花的信,信上寫到,派人送給他一束菊花,因為在秋天萬木凋謝的時節,只有菊花絢麗多姿,茂盛地生長,可見它有些天地的真氣,是人可以延年益壽的好東西,因此送來供他研究長生的道理。晉代名醫陶弘景也贊成人們吃菊花。并說: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詩人陶淵明也在他的詩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的說法。人們愛菊,不但觀賞,也早就認識到菊的藥用和食用價值了。
8.有沒有菊花的故事和傳說
關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多。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里說:河南南陽酈縣(今內鄉縣)有個叫甘谷的村莊。谷中水甜美,山上長著許多很大的菊花。
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都飲用這山泉水。
一般都活到130歲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歲。漢武帝時,皇宮中每到重陽節都要飲菊花酒,說是“令人長壽”。
我國專異筆記中,有很多服菊成仙的記述。據記載,東漢汝南恒景跟從費道士學道。
費對他說:“九月九號,汝南有大災,令家人登山飲菊花酒可消些禍。”恒景聽后,全家登山去了。
回來時,雞犬都暴死。從此,重陽節登高飲菊酒便成了民間避禍消災的傳統習俗。
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曾經給他的好朋友鐘繇寫了一封談菊花的信。信上寫到,派人送給他一束菊花,因為在秋天萬木凋謝的時節,只有菊花絢麗多姿,茂盛地生長,可見它有些天地的真氣,是人可以延年益壽的好東西,因此送來供他研究長生的道理。
晉代名醫陶弘景也贊成人們吃菊花。并說: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
詩人陶淵明也在他的詩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的說法。人們愛菊,不但觀賞,也早就認識到菊的藥用和食用價值。
宋朝蘇軾,才氣橫溢,文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詩詞,工書畫,落筆千言,不假思索,恃才傲物,一生屢受打擊。王安石作宰相,東坡屬于門下。
因為得罪王安石,由翰林學士貶為湖州刺史。三年任滿,回京朝見。
去拜見安石,恰巧王安石外出未歸。東坡坐在書房,見硯石下壓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東坡見詩大笑,想:黃花是指菊花,開于深秋,其性堅強,敢與秋霜相抗,最能耐久,即使老而枯干,終究不會落瓣。王安石的詩“吹落黃花滿地金”簡直是胡說八道。
一時詩興大發,續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因為等了很久,王安石還不回來,就回到寓所。
晚上,王安石回來了,看見續詩,聽家人說蘇東坡寫的。安石大怒,把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東坡只得忍氣吞聲地去赴任。東坡任團練副使,挺清閑的,與朋友陳季常,整天游山玩水,飲酒賦詩。
秋天到了,**盛開。一天,陳季常來訪。
東坡約季常一起去花園賞菊,見黃花紛紛落地,真似鋪金一樣,大驚失色。季常問明原因,笑道:“不同地方的花是不一樣的,黃州的菊花是經秋風而落瓣的,”東坡這才知道王安石為了東坡續詩笑他,特意把他貶到黃州叫他看看“吹落黃花滿地金”。
晉代詩人陶淵明曾以酷愛菊花聞名,他的“秋菊有佳色”、“芳菊開林耀”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句,后人尊稱他為九月菊花之神。 明朝嘉靖皇帝當朝理政期間,宮廷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寵姬“菊夫人”,號“菊部頭”,后來因得不到寵幸,便稱病回內宮靜養。
太監陳源用重金將她聘去,以供自己耳目之娛。有一天,嘉靖皇帝即興要看歌舞表演,有人上奏道:“非菊夫人不可。”
于是菊夫人又被請進宮內,一曲歌舞升平之后,菊夫人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寵幸,陳源對此無比傷感。后來,有人寫了一首《菊花新》的曲子獻給陳源,陳源聽后非常高興,并以田宅錦帛相贈。
明末名儒陸平泉初入仕途時,與同僚去見宰相嚴嵩,眾官員爭先恐后向前獻媚。陸平泉見庭中陳列著許多盆菊花,便冷冷地說道:“諸君且從容一些,不要擠壞了陶淵明!”語中含有諷刺且十分雋妙,爭寵者聽后都面有愧色。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描寫一篇關于菊花的故事。有一個叫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辭千里之遙來南京尋求異種,路上結交了一位對菊花很內行的陶姓少年……后來,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為妻。
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臥在地,變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復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變成了菊花,可這一次再也沒有變回來……姐姐痛哭了一場,把它的根莖掐回來栽培,待到秋天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還帶有濃濃的酒香。后來人們將這種菊花冠以“醉菊”的美稱。
9.關于菊花的傳說有哪些
晉代詩人陶淵明曾以酷愛菊花聞名,他的“秋菊有佳色”、“芳菊開林耀”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句,后人尊稱他為九月菊花之神。
明朝嘉靖皇帝當朝理政期間,宮廷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寵姬“菊夫人”,號“菊部頭”,后來因得不到寵幸,便稱病回內宮靜養。太監陳源用重金將她聘去,以供自己耳目之娛。有一天,嘉靖皇帝即興要看歌舞表演,有人上奏道:“非菊夫人不可。”于是菊夫人又被請進宮內,一曲歌舞升平之后,菊夫人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寵幸,陳源對此無比傷感。后來,有人寫了一首《菊花新》的曲子獻給陳源,陳源聽后非常高興,并以田宅錦帛相贈。
明末名儒陸平泉初入仕途時,與同僚去見宰相嚴嵩,眾官員爭先恐后向前獻媚。陸平泉見庭中陳列著許多盆菊花,便冷冷地說道:“諸君且從容一些,不要擠壞了陶淵明!”語中含有諷刺且十分雋妙,爭寵者聽后都面有愧色。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描寫一篇關于菊花的故事。有一個叫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辭千里之遙來南京尋求異種,路上結交了一位對菊花很內行的陶姓少年……后來,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為妻。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臥在地,變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復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變成了菊花,可這一次再也沒有變回來……姐姐痛哭了一場,把它的根莖掐回來栽培,待到秋天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還帶有濃濃的酒香。后來人們將這種菊花冠以“醉菊”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