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不瞑目讀后感300字
今天又讀完了一部海巖的《永不瞑目》,故事的內容是:新婚前夜,女刑警歐慶春的未婚夫因緝毒犧牲,歐慶春悲憤地投入到愛人未竟的事業,并將他的眼角膜捐獻給法律系大學生肖童,使他得以重見光明。肖童是個熱情、單純的年輕人,歐慶春的大義,她的身份,以及她遠遠超出肖童想象的美麗和成熟,激發起肖童的愛情,歐慶春對肖童也不無好感。為了偵破這起販毒案,肖童假裝與毒梟的女兒戀愛以完成臥底務,因此沾上毒品,并在毒品的逼誘下與毒梟的女兒發生了關系,以致于壞了孩子,肖童也因此被學校開除,。由于吸毒和失身,肖童覺得對不起慶春,在抓捕罪犯的前一夜,最后抱了一下慶春,并對她說:“知道以后沒有緣分在一起了。”火車站的最后戰斗中,肖童坦然的面對死亡,身負重傷,當慶春趕到時,肖童已被送到太平間。直到這一刻,慶春才真正覺得一切都可以原諒,只有他們的愛情才是最重要的。
肖童被追認為烈士,慶春是最后一個向他的遺體告別,她為肖童買了一身漂亮的西裝,將一張她自制的與肖童的合影照片放進他的上衣口袋里,并當著戰友、肖童的父母、和肖童的前女友吻了他。看到這里,我不禁要問,為什么只有在肖童犧牲后才肯原諒他,如果早一點明確彼此的愛,就不會發生以后的這些了,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難過,也許就會是個喜劇的結局,我想現在慶春心里一定非常后悔,其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大家不要等事情無法彌補時才后悔。
2.新永不暝目觀后感
[新永不暝目觀后感]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該劇出自海巖的同名小說,新永不暝目觀后感。
由于先前看過這部小說,所以,一下就“看進”去了。 雖然,該劇還未播完,但我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急于寫出觀后感。
該劇主要圍繞著一個男人(肖童)和三個女人(鄭文燕、歐陽蘭蘭、歐慶春)展開。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
如要再加個男人,那不更有看頭。人物青春活潑,劇情跌宕起伏。
站在男人的角度,很想對劇中的三位女性,作一番個人評價。 第一位:鄭文燕,敢愛敢恨的主。
曾為了追求富家公子,而拋棄了肖童。個人分析,她應該是一時的浮躁、虛偽而造成的。
為了找回舊愛,她的確付出很多。醫院照看肖童、幫肖童找工作,甚至在吸毒上,都能看到她“可愛”的一面,觀后感《新永不暝目觀后感》。
她,是現實版的女孩,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存在。 第二位:歐陽蘭蘭,單純善良的公主。
在一次車禍中,得到肖童的幫助而獲救。恰恰因為此,她深深得喜歡上了肖童,甚至是瘋狂的愛上了他。
為了報答肖童,首先將他安排到自家公司。并設想將來,將公司都要交給他。
的確,她太單純。 蘭蘭為了讓心上人喜歡上,做了莫大的努力。
一次次的關心,換來的是,一次次的傷心。的確,她太善良。
她,是理想版的女孩,希望僅存在于小說中。 第三位:歐慶春,成熟穩重的淑女。
她的感情世界,很豐富,但表面上,卻很平靜。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嘛。
在一次燭光下,肖童自彈自唱了一首,為慶春寫的歌《別以為我不在乎》。那一副景象,很爛漫。
身處此景的慶春,卻掩飾著自 己激動的情緒。難道這體現出的一份“穩重”嘛。
她,是名警察,正義的化身。但為了案子,是否在利用了肖童對她的真誠?而肖童卻違心的傷害著蘭蘭。
電視劇還未播完,不知最后的結局。期待中,憂慮中。
( 如您偶然看到了本帖子,希望您能幫肖童選擇一下女朋友。
請在該貼下方,“留言”。)。
3.《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
[《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2011-02-26 12:19首先說一句,中小學老師要學生讀書后寫讀后感這種事情真是太無愛了,我對讀過的多數書都缺乏即時的感想,有的馬上遺忘,有那么個別的書得到重讀的時候,因為個人更加豐富的經歷和情感,才能說有所感悟的,《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
像《紅樓夢》就屬于后者,讀后感《《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死魂靈》,這個譯名貌似是魯迅起的。
這個譯名起得非常之好,因為Душа可以翻譯成"農奴"或"魂靈"(順便提一句,這詞是個陰性詞),有些譯者根據文章內容將其譯成"死農奴",沖擊力明顯削弱不少。傳統的文學理論(中國搬蘇聯的那一套)總說文學要有"形象"、"典型"。
乞乞科夫就是一個典型,而潑留希金有點過頭了。乞乞科夫的致富理想,在官場商場各種傾軋中失利的消極心態,耍小聰明的行為,對愛的渴望,隱含的自由主義精神,八面玲瓏的處世態度,無不體現出一般(中等階層)人的普遍心理和行為。
盡管此人是虛構的,做的事情是荒唐的,但是讀著讀著,卻頗使人感到一種共鳴,感到自己就像是乞乞科夫一樣的人,進而開始關心起主人公的命運。乞乞科夫理應是一個壞人,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頗值得同情的人物。
〔《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簡短的觀后感作文
簡短的觀后感——《秒速五厘米》盡管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如此的積極,但結局給人的感受卻是如此的凄美。
多年的等待,卻終究錯過,年少時純真的感情,到最后卻也只剩回憶,又要讓人忍不住嘆一句,奈何情深,奈何緣淺。 我常常在想原野的等待是否值得?十三年的孤寂,得到的卻是火車開過后彼此相視而笑背離的瞬間,曾經天長地久的約定,卻原來只是男主角的一廂情愿,兩顆心的守望卻也只是一個人的等待,他把那份不肯舍棄的情感藏于心中,打造成一座神秘的城堡——愛上一個人成了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愛一個人成了一個人的事情,愛一個人成了如此寂寞孤獨的等待,即使身邊的人不斷的變換,但那顆跳動的心依然熾熱——愛你在心口難開!有多少人能夠忘記過去,重新開始?那種釋懷,隨著那首《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讓悲傷徹底逆流成河。
該要花盡多少時間,頹靡多少年華,鼓起多大的勇氣才能接受新的幸福?愛一個人有時就是那樣的卑微,卑微到了塵埃里,當原野看到明理手上的訂婚戒時,他并沒有上前,只默默的希望她過的好,默默站在遠處的祝福著,長長的回憶隨著身旁的櫻花在短短幾分鐘便隨風而落,就像日本法師吉田兼好說的:“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十三年來不待別人的開釋,只是那一眼便釋懷,只需一眼就夠了。
又或許少年的情感在那十三年的漫長歲月里只是一種責任?原野害怕辜負明理的情感,所以一直才沒有接受新的情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世上癡情的人又有多少?就像張愛玲所說的:“可惜世間懂得愛情的男子實在太少!在男人心里真正完美的女人,總是隨著時間、閱歷的變化不斷變化著!你永遠達不到的。”像原野這種等待十三年的人能有多少?這才是令我最心傷的,愛情有時候不僅帶走一個人的全部的情感,而是還有那永遠無法重來一次的青春。
最后再看你一眼,只是,我不愛你了,因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也許這樣的事還在不斷上演,那些為愛而癡的人兒啊,請不要忘了,也許有人一直在等待著你,不管過了多少年,那個人一直在等待著你,哪怕生生世世不想見,但求你歲歲平安。
5.寫一篇簡短的影評50字
It was the first film of Audrey Hepburn, not only she won movie queen, but also
then her beautiful and cultured manners brought the “Hepburn hot” in the
1950s.
The director William Wyle melted
the Famous landscape into this film vividly, Gregory Peck and Audrey
Hepburn's actings are both very well, and they made this romantic love comedy
very warm and fragrant. I think it is a very classic film.
6.簡短的讀后感
《紅燭》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剖白,詩中概括了詩集所表現的對祖國前途的執著追求和獻身于祖國的偉大抱負。詩人將自己比做紅燭,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熱來照亮險惡的前途,去燒破世人的迷夢,搗毀禁錮著人們靈魂的監獄,為人間培養出慰藉的花和快樂的果。盡管是“流一滴淚,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蠟炬成灰淚始干”,也在所不惜。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作、發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會現實:
一、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征。 《死水》創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二、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采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著憂郁、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后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丑惡的背后,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7.簡短的讀后感 100字
《水滸傳》讀后感
《水滸傳》這本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給我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個字:義。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春節放假,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厄運。只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
8.讀后感給兩篇簡短點的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 《海底兩萬里》這部作品敘述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
這事發生在1866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只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并非什么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
后他受船長尼摩的邀請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擱淺、土人圍攻、同鯊魚搏斗、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
這部小說不但為對海底知識了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 看了這部書,我不僅在想,假如我是他們中的一員會怎樣呢? 假如我是龍納斯教授,當我與一個仆人在茫茫的海洋中游水前進,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嗎?不,我是不可能象他那樣因其順變,積極自救。
假如我在那沒有自由的潛艇上,我會象他那么樂觀向上嗎?不,雖然可以進行一些獨特的"旅游',但失去自由我會瘋的,如果一個人家財百萬,但失去自由,那又有什么用呢? 假如我是龍納斯的仆人,當龍納斯落水后,我會象他那樣落水救人嗎?不,我會被下傻,不知怎樣辦而耽誤時間,但我會的。 假如當龍納斯全身僵硬,不能動彈的那刻,我會不自私自利,丟下他自己逃生嗎? 不,我不會丟下他自己逃生,任由他被海水吞沒。
. 如果我是那艘“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發現他們后,我會象他那么仁慈,留下他們嗎?不,我會立刻潛到最深的海下,任由他們淹死;當船員被巨型章魚卷走的時候,我會不顧個人安危去救他嗎?不,根本沒可能,我會逃走回船上,另謀計策。在這么多個如果中,我非常佩服的是他們都不自私自利,我佩服啊龍納斯教授的樂觀向上精神;佩服教授的仆人康塞爾對主子的忠心耿耿與無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長的勇氣,和他那見到朋友有危險的時候就會奮不顧身的去營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哈姆雷特》讀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并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奸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并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后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并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后,他并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于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后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眾心理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范圍作為衡量偉大的標準,那么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與黑》讀后感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里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圣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
9.求 2篇 簡短的 讀后感
《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和夸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格列佛歷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那里,他一只手能拖動整支海軍艦隊,一餐飯要吞吃一大批雞鴨牛羊外加許多桶酒。
小人國的人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工匠,無數繩索,九百個“大漢”,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等等。在如此的一個微縮國度里,所有的政爭和戰事都不免顯得渺小委瑣。
黨派之爭以鞋跟高低劃分陣營,“高跟黨”與“低跟黨”你爭我斗,勢不兩立;相鄰的國家不但想戰勝并奴役對方,還要爭論吃雞蛋應敲哪頭之類雞毛蒜皮的“原則”問題。 而后,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并使它們互為評議。
在這本書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訪問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仁慈、誠實和友善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
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中,有著太多我們不愿看到的事情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犧牲自己的一切。
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
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
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這一點:交通銀行為了回饋用戶的支持,舉行了一場現場抽獎儀式,在抽一等獎的時候,嘉賓抽出了第一位幸運兒,但其留下的**碼少一位數字。按照抽獎規則,中獎者“必須留下有效聯系方式”,所以該號碼被宣布作廢。
但令銀行沒想到的是,此后連抽6次,顧客留下的手機、座機號碼全都是空號或停機。第7個電話倒是有人接聽,但對方告知,沒有這個人。
一等獎抽到第8位時,電話通了,這位顧客在電話中被銀行工作人員告知中獎后,回應道:“別騙我,哪有這等好事?”隨后就掛了電話。原本預計在半個小時內結束的抽獎活動卻拖至三個小時才結束,一些人分析說,“短信中獎”、“電話中獎”等騙局、陷阱太多,致使一些人不敢隨便留自己的電話號碼,而留下真實電話的中獎者,也不敢輕易相信電話通知的中獎消息。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愿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簡愛讀后感 對簡愛,我有的是欣賞和贊美。她追求獨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間精神的平等。
雖經歷不幸卻熱愛生活,并把愛帶給每個需要她的人。為了自己的愛的信念,平等的真實純粹的愛,甚至毅然放棄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愛情,并最終也自己的愛人實現了精神上的平等,簡愛的一生,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平凡而不平庸。
在我心中,簡愛就像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張揚的精靈。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閃亮和美麗。
然而,最打動我心的卻是海輪,一個同樣充滿智慧和愛心的小姑娘。 海倫——我心目中超凡美麗的天使。
她超凡,是因為她完全放棄現世,達到了浩淼高遠的精神境界,有著難以比擬的忍耐精神。她美麗,毋庸置疑,有哪個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麗呢? 海倫的超凡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包括簡愛。 海倫因小事受鞭罰,簡認為這是無法忍受的。
她說:“要是他用那個鞭揍我,我會從她手中奪過來,我會當著他的面把它折斷。然而海倫卻以圣經中的以德報怨,告之以忍耐既然無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該你忍受的事如果你說受不了,那是軟弱和愚蠢的。
簡驚異而無法理解這種信條,也無法理解和贊同她的寬容,然而她感覺到了海倫是“憑借一種我所看不到的光來考察事物的”。 簡的反抗精神固然自然率直,令人振奮,但海輪的堅忍寬容更顯豁達而耐人尋味。
海倫的超凡在于她能夠把真正的智慧和勇氣施及他人。 在簡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誹謗和污辱時,她看到海倫眼中閃出奇怪的光芒。
而且明了那是高智慧和真勇氣的流露,憑借著這圣光的支持,簡抑制住將要歇斯底里的發作。但簡只能以此撫慰自己無助又不安的靈魂,卻無法踏入海輪的精神殿堂。
這也正說明了海倫的超凡脫俗。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竟有如此虛懷若谷的氣度和容納百川的胸襟,真是可欽,可敬! 然而,天使終歸是要回返天堂的——她永遠的家。
海倫在人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發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輪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輝煌與悲壯,這是一種崇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