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趣的歷史故事,簡短一點
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圍魏救趙: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暗度陳倉:出自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末農民起義后,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四年地“楚漢戰爭”。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自立為關中王。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把咸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到了漢中。與劉邦地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后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復燒毀多棧道。棧道修復工程艱巨,進展緩慢。章邯料定棧道修復絕非易事,毫無戒備。殊不知韓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下咸陽,占領關中。汗腺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
基本上成語都是古代有趣的故事或史實來的。
2.要一篇簡短的中國歷史故事(50字)
中國建國之初,由于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社會矛盾尖銳,經濟水平落后,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后,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
在1950年代早期,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以及社會改革。從1953年開始,中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
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中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擴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一般歸于中國當代文學范疇。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新文學以此為起點,進入當代文學階段。
中國當代文學具有不同于中國現代文學的性質它限定于中國**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多元文學。這種性質使當代文學以極其復雜的面貌和特征顯著區別于以往任何社會形態和時代的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大體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前十七年、**十年和新時期三個歷史階段。從21世紀初開始,又出現了中國自由作家、中國自由文學等概念。
將中國當代文學提升到一個新的,史無前例的高度,使得中國當代文學更加模糊和個人情緒化,一個真正的對于文學的自我回歸的年代正在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
3.有趣的中國歷史小故事
河南省封丘縣沿黃河一帶,至今流傳著“猴官”的故事。
乾隆年間,有一河工叫裴尚友,家住封丘縣裴樓村。裴尚友家里很窮,無田無地,只有一間夏不遮雨、冬不擋風的草房子,娘倆相依為命,他三十多歲了還是光棍一條。日子苦是苦,裴尚友對年老多病的老娘很孝順,有一口吃的也要給老娘,自己卻餓得皮包骨頭。
那時候,黃河年年發大水,決堤淹莊沖地,老百姓受盡了黃河的苦,皇帝很是害怕。河官進京三聲炮,他就得派銀子,白花花的銀子從京城運到黃河邊,一多半被河防官裝進自己腰包,只有很少銀兩用于堵口治河。裴尚友和治河的窮人們就靠當河工,砍柳、割蘆葦換點糧糊口。
有一年,連降幾次暴雨,黃河水有意和窮人過不去,河水打著滾猛漲,裴尚友無法到外邊割蘆葦砍柳換糧,家里米面凈光,一連幾天未動煙火,老娘餓得隨風倒。裴尚友不忍心看著親娘活活餓死,就想去河堤上偷幾個埽再賣給河防官換點糧來,救救奄奄一息的老娘。這天夜里,雷聲爆響,風雨交夾,裴尚友悄悄摸上河堤,走至垛埽的地方,剛要動手,突然有人吼道:“誰?”
“我,裴尚友。” 裴尚友暗自叫苦,真倒霉,還沒有下手就被人發現了。他想脫身,那人又問:“干啥的?” 裴尚友機靈地說:“雨太大,我來看看壩有沒有危險。”這才脫身。
裴尚友兩手空空回家,看見老娘那饑餓難受的樣子,橫了橫心又去上堤偷埽,真是冤家路窄,剛靠近埽垛,又有人問:“干啥的。”裴尚友壯著膽說:“我是裴尚友,河水一個勁地漲,我怕河水沖了埽,來看看當緊不當緊。”這一次又遮擋過去了。
黎明前,天正濃黑的時候,裴尚友想:“天快亮了,河官總該回去了,趁無人,我再去試一次。”他四下看看沒有人,只聽嘩嘩地響,走到埽堆前,正彎腰去搬埽,“誰,干啥的?”又有人在問。裴尚友有上兩次的經驗,說:“我怕河堤決口,不放心,來看看。”
幾次遇見的河官,原來是在朝里有名的清官劉中清。黃河河官年年要治河銀子,黃河還是十年九決口,乾隆這次派他來察看黃河。剛踏上河堤劉中清就趕上連陰雨,他怕黃河決堤,就正夜在大堤上巡視。恰巧一夜三次碰見這樣“有心”的人。這人對黃河的事很關心,有這樣的人還怕黃河治不好嗎?劉中清越想越受感動,對裴尚友說:“天快亮了,你一夜都沒有睡覺,快回家休息吧。”劉中清便從懷中摸出些銀子交給了他。裴尚友絕處逢生,喜出望外,謝了劉中清回家去了。
且說劉中清回到京城,向乾隆皇帝稟報了黃河的情況后,又把裴尚友三次上堤的事向圣上稟告。說皇上如能召用這樣熱心治河的人,治好黃河就有希望了。
乾隆皇帝準了劉中清的奏章,傳旨:“速召裴尚友進京。”
這天,裴尚友正在家中伺候老娘,河防官引著一架八抬大轎來到門前,宣召裴尚友進京。這下可把裴尚友嚇壞了,心里突突地跳,手也抖了,腳也顫了,心想,我上堤的事八成是被皇帝知道了,這一回不是掉腦袋就是坐牢,沒有指望回來了。
裴尚友懷著九死一生的心情勸慰老娘:“這是劉大人給的銀子,你留著花吧,我進京是為黃河的事去的。”裴尚友怕老娘受驚,把他偷埽的事咽下了。
裴尚友辭別老娘,走出家門,見那些官差不打他,不捆他,還叫他上了八抬大轎,點頭哈腰地說:你見了圣上,要為我們多美言幾句呀。這下,弄得裴尚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裴尚友到京城后,劉中清把裴尚友引薦給皇上。乾隆問:“你是何人?”“小民是封丘裴樓村裴尚友。”“你在家是干啥的?”“治河的。”“你是咋治河的。”裴尚友聽皇上要刨根問底,怕說多露了餡,再也不敢說話了,就在金鑾殿上比手劃腳,表演起堵口打樁的動作來。他拿起掄錘的架子,打打這根,又打那根,從這頭跳到那頭,嘴里還哼著號子。那動作真是靈巧,蹦蹦跳跳地覺得挺有趣,乾隆皇帝樂得喜笑顏開,脫口說到:“看你像猴公似的。”文臣武將們也哈哈大笑。
裴尚友正在表演著,猛聽皇上說他像猴公,立即跪地,口呼:“謝皇恩。”
乾隆一聽謝皇恩,也鬧懵了,“你謝啥皇恩?”裴尚友稟道:“圣上見我會治河,封我做猴官,臣豈敢不謝皇恩。”
劉中清一見乾隆自知失口,沒法下臺,便忙奏道:“圣上就封他做猴官吧。”乾隆順著劉中清搭的梯子下了臺。封裴尚友做猴官。
裴尚友被封后,一心撲在治河上。由于他飽受河官的苛刻和黃河帶來的災害,他對窮河工親如兄弟,從不欺壓百姓。后來因他治河有功,人們就改稱他裴官。
4.中國有趣的歷史故事
關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種,多與西夏有關。
其中最正統的,也為更多人的知道的,就是《元史》中采信的“墜馬說”。墜馬說 蒙古人撰編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記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
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就于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
次日,也遂夫人對大王并眾官人說:‘皇帝今夜好生發熱,您可商量’。” “唐兀”,是當年蒙古人對西夏人的叫法;“狗兒年”,是宋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
這里交代一個史實,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帶著夫人也遂去征討西夏國。冬季時,在一個叫阿兒不合的地方打獵。
不想他的騎的一匹紅沙馬,卻讓一匹野馬驚了,導致沒有防備的成吉思汗墜落馬下受傷,當夜就發起了高燒。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
為什么一次墜馬傷重成這樣?據說是流血太多。當時,也遂請隨從的將領商議這事怎么辦,有人建議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時半會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養傷,等好了再來攻打。
成吉思汗一生要強,心想如果這樣回去會讓西夏人笑話。也該他魂斷西夏,成吉思汗派員去西夏國探聽情況時,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譏笑,有本事你就來過招。
成吉思汗聽說后,表示寧死不退兵,遂挺進賀蘭山,將阿沙敢不滅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傷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農歷七月十二(今陽歷8月25號)病死了,時虛歲67。
如果當時成吉思汗回去了,這病根子就不會落下了。雷擊說 雷電一直被古人視作最可怕的自然力。
我國古文字中的神字便是雙手握雷電的形象。成吉思汗死后18年,一位羅馬教廷的使節來到蒙古,發現蒙古人也十分懼怕雷電。
這位異鄉人還作出了一個判斷,成吉思汗是死于雷擊。這種說法比較離。
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其所文章透露,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電擊中身亡。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當時到達蒙古國時,發現夏天的雷電傷人事故頻發,“在那里卻有兇猛的雷擊和閃電,致使很多人死亡。”
因為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電。南宋彭達雅所著《黑韃事略》記載,“韃人每聞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狀。”
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為葡萄牙人,出使中國的確實時間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諾森四世派遣而來,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題為《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出使報告。約翰?普蘭諾?加賓尼來時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馬可?波羅早30年,記敘并非無稽之談。
“中毒說” 這種說法,來源于《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是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達中國。
其時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間,有元朝有過17年的交往。其在游記中記敘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時,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
結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間另有傳說,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卻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讓被俘虜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當時這位西夏王妃乘陪寑之機行事的。
“被刺說” 這種說法與上面說的被俘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有關,是下毒說法的另一種版本。在蒙古民間傳,成吉思汗的軍隊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兵士俘虜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進獻給成吉思汗。
就在陪寑首夜,這位西夏王妃刺了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說,源于成書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
此書很珍貴,100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爾喀部親王成袞扎布作為禮物,將此書手抄本進獻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將其譯為滿、漢兩種文本,并題書名《飲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庫全書》。
應該說,成吉思汗被刺一說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被咬掉**說” 這種說法,即未見于正史,野史也沒有記述,但在外蒙古人中間流傳。
這一風流事件也是因為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兇手”當然就是這位美麗女人了。據說,這位主妃被獻給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
但不甘受辱,集家仇國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寑當天夜里,借行房時成吉思汗正在興頭之機,將他的**給咬掉了,頓時血流如注。一個長年在外征戰的67歲老人,哪遇到過這種事情,又哪經得起這樣的折騰,羞恨交加,遂致病重。
因為這是一件發生在帝王身上的難以啟齒的特大丑事,就被瞞了下來,對外只稱大汗是墜馬受傷致病重。本來就不想活的西夏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會過放過她,跳黃河自盡。
此說荒誕不經,但細分析一下還是有道理。如果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體條件的,陪寑時乃裸體,何處藏帶兇器和毒藥?即使帶有兇器和毒藥,作為一個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
在這種情況下,兩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為自然是“咬”了——咬男人的要害處。這個傳說夠得上是中國古代帝王風流故事中的極品了!真是這樣,這也是一種報應——風流人物風流死。
5.有趣的中國近代歷史故事
1、虎門銷煙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并嚴肅表示禁煙的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將繳獲的鴉片全部在虎門灘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之后,英國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從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開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結束,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2、太平天國起義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后,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
1853年,太平軍占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另外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后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
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太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戰爭。
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要內容是:發展工商業、獎勵科技發明;開新式學堂;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等。它是先進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于當時形勢未能實現。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
擴展資料:
中國近代史的分界
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近代史
6.一篇簡短搞笑歷史故事
最早的好友買賣
徐庶作為劉備的軍師兩人如魚得水,可是一天徐庶一上網卻發現:“曹操花13775收你做奴隸。”徐庶見此大哭,只好向劉備告別。劉備不舍,徐庶說:“主公別急,我將我的好友諸葛亮賣給你。”劉備上網一看,果然:“諸葛亮已經成為你的奴隸,他的身價漲到了14005”,比徐庶還值錢。
第一個使用QQ隱身的人是西周時的靜女
有《靜女》詩為證: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意思是:有個非常嫻靜的MM,和我約好了在QQ上見面,可等我上線的時候她卻隱身著,急得我呀抓耳撓腮。
7.有趣簡短的300字以內的歷史小故事
1、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寡婦她叫陳秀英,她的兒子朱耀宗考中了狀元,皇上很欣賞他,讓他做駙馬,這位狀元想到自己的母親這么多年都沒有嫁人,所以請求皇上給他的母親立一座貞節牌坊。
皇上答應了他的這個請求,于是他很開心地回家告訴母親,結果母親告訴他不需要貞節牌坊,因為她馬上就要改嫁給他的老師。
這位狀元不允許母親這樣做,母親告訴他說:你去把我的衣服洗了,如果曬一天一夜,這個裙子干了的話就聽你話,不改嫁了,如果沒有曬干的話,我就要改嫁。這位狀元洗完衣服后,曬在了院子里,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他的母親對他說了這句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2、相傳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宰相叫房玄齡,相傳這個宰相是非常怕老婆的,怕到什么程度呢?傳說這個宰相怕老婆的程度就好比他一生對朝廷做出的貢獻,有一次下了早朝,房玄齡在宮殿門口一直徘徊不肯離去,皇上見到后就很奇怪,問他你在這里干什么?怎么還不回家呢?
房玄齡就說,昨晚得罪了我的夫人今天早朝來的時候她還在生氣,我怕我一會回去沒有好果子吃,請皇上下一道圣旨不讓我夫人生氣,我才敢回家。
皇上聽后非常的差異,心想想不到她竟然如此的怕老婆,皇上絕對房玄齡乃當今唐唐的一位宰相,竟然如此的害怕老婆,這要傳了出去豈不是讓后人笑話,同時也為房玄齡感到不公平。
于是皇上就想到了一個主意,故意找了一個原因說房玄齡有功,賞賜美女數名,送回家中想要殺殺房玄齡妻子的銳氣,房玄齡的妻子看到皇帝賞賜的美女大怒便關著房門不肯出去,皇上便派自己皇后來勸說房玄齡的妻子,沒想到皇后卻碰了一鼻子的灰。皇上知道后,非常的生氣。
就親自對房玄齡的妻子說,如果你今天同意了我賞賜房玄齡的那些美女為小妾便罷,如果不同意我便賜你毒酒,你自行了解,房學齡的老婆聽后一句話不說拿起皇帝賜的毒酒便喝,皇上心中大驚,這等女子我都會感到害怕別說房學齡了,但是那杯毒酒其實是假的,是皇帝找人放的醋。
3、清朝道光年間的時候舉行秀才考試,有很多的考生都去參加考試,其中就有12歲的張之洞。因為他年齡很小所以考官有點小瞧他,對他說,你才這么小,是來這里搗亂的嗎。張聽了之后很不開心,對這個考官說,今天我是來考試的,不是來比拼年齡的。
考官看見他的眼睛炯炯有眼,胸有成竹的樣子說話利落干脆,就說,這樣吧,我給你出一個上聯,你如果對的上就讓你來應考,要是對不上,你就回家,小孩子不要來這個地方玩。
張聽完考官的話后,知道考官又把自己當做了小孩子,于是很不開心的說:“對不上您的對子,我自己就能夠離開,如果我對上了,還請您能夠讓我留下考試。”
這位考官聽了張的話之后思考了一個上聯:南皮縣童子十歲。張隨口就對出了下聯:北京城皇上萬歲。這位大人看見張應對得這么快心里是很佩服的,最后經過考試,張考中了秀才。
4、秦穆公外出巡視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戰馬弄丟了,等他找到的時候,一伙人已經把馬殺掉正在吃肉。秦穆公看到愛馬身死,雖然心中不忍,但是不知者無罪,馬死已經無可挽回,再追究也沒有意義,反而會失去民心。
于是,秦穆公便對殺馬的眾人說:“吃馬肉怎么可以不喝酒?”又命隨從給他們斟酒喝。國君不罰反賜酒,挽救他們的性命,讓這一伙殺馬人心中慚愧不已,秦穆公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幾年后晉國攻打秦國,秦穆公被晉軍包圍,危在旦夕。當時吃秦穆公馬肉的那伙人聽說了此事,決定報答秦穆公的恩德,他們在危急時刻沖破晉軍包圍救出秦穆公。秦穆公的大軍來援,大敗晉軍,還俘虜了晉惠公。
5、東吳大將呂蒙因為讀書少,被稱為吳下阿蒙。孫權看不下去,就對呂蒙說:“你之仗軍務,不讀書怎么行?”呂蒙感覺軍務繁忙,無暇讀書。孫權批評呂蒙:“不要求你學富五車,涉獵一些歷史罷了,你難道比我還忙嗎?”
呂蒙為了不再挨批,就開始讀書,學識漸長。有次魯肅跟呂蒙商議國事非常吃驚:“世人都說將軍不過一介武夫,沒想到今日一敘學識淵博,已非吳下阿蒙。”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日,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8.中國歷史中的短小故事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
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于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
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