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臺灣的資料簡短
臺灣(Taiwan)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1] 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
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2] 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于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
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臺北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4]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5-6]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7-8] 1662年鄭成功收復;[9] 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0] 1885年建省;[11-12]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3] 1945年抗戰勝利后光復;[14]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15]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跡,[16]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于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17-19] 臺灣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制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 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22]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中文名稱臺灣外文名稱Taiwan別 名福爾摩沙(Formosa)、寶島、中華臺北行政區類別省級行政區所屬地區中國華東下轄地區6“直轄市”、3市、13縣政府駐地臺北市電話區號+886地理位置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面 積36192.8155平方千米人 口2349.2074萬(2015年底)方 言閩南語、客家語、福州話等漢語方言;南島語系諸語言氣候條件北回歸線以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臺北101、臺北故宮、日月潭、阿里山、玉山、愛河、墾丁、太魯閣機 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臺北松山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火車站臺北車站、高雄車站、臺中車站、臺南車站、花蓮車站、桃園車站等人口密度649.01人/平方千米(2015年底)主要民族漢族、臺灣原住民族(即高山族)[23]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等[24] GDP總計5295.5億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22598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人均GDP45853美元(2014年)購買力平價貨幣單位新臺幣(NTD,TWD)基尼系數0.342(中,2010年)人類發展指數0.882(極高,2014年)[25] 海岸線 1566.3391千米地理最高點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最長河流濁水溪(186.6千米)最大湖泊曾文水庫(17.14平方千米)主要城市臺北、高雄、新北、臺中、臺南等著名大學臺大、清大、交大、成大、政大等[26]。
2.臺灣資料 50字左右
第一種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第二種
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 寶島臺灣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省全省原本共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5個省轄市,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澎湖16個縣。后來臺灣當局于1967年將臺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之后,在1979年又將高雄設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絕對準確,望樓主采納,謝謝?
3.關于臺灣的資料(要短的)
臺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中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鉤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還包括靠近大陸的金門與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為中國的“多島之省”。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
南北最長達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 麗(之島)”。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在中國古代文獻里,被稱為“蓬萊”、“瀛洲”、“夷州”、“琉求”等。從三國時代開始,便逐漸開拓、經營臺灣,到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
美麗富繞的臺灣島,自然資源豐富,有“祖國寶島”之稱。
4.臺灣的歷史,簡要一點,大概50字左右吧
歷史:
原住民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1954年美國同臺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御條約》,造成臺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
擴展資料:
收復臺灣的意義:
收復臺灣可以極大的增強我國人民的自信心,加強民族凝聚力,同時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在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中,在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我國還處于分裂狀態。這對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極為不利。
試問,一個自己上處于分裂狀態中的國家如何制止歐美強權對前南、蘇丹等小國的分裂行徑,如何在亞洲鄰國的領土爭端和沖突中進行斡旋。一個分裂的國家如何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僅如此,臺灣問題一直是境外**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牽制中國發展的切入點,是他們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砝碼。如果收復臺灣,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中國將樹立一個強大、獨立、自信的大國形象,讓那行**勢力無機可乘。
同時,國家統一將使人們更加自信,在國際交往中更加理直氣壯,因為我們有強大、統一的祖國做后盾。國家的統一將使各族人們更加緊密的團結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臺灣
5.寶島臺灣資料(簡短)
臺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中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鉤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還包括靠近大陸的金門與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為中國的“多島之省”。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
人口:2228萬 民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摩悶教、回教、印度教等。
景觀: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6.臺灣的歷史資料,短一點,70字左右
臺灣通行語言 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 臺灣話(臺灣閩南語) 臺灣客家語 臺灣原住民族族語土地面積 35,882.6258 平方公里[1](世界第 38 大面積的島嶼)水域率 10.34%海岸線 1,239.5756 公里[1]人口 23,461,708人(2015年7月底)[2]所屬國家 中華民國行政中心 臺北市最大城市(人口數) 新北市海拔最高點 玉山最高建筑物 臺北101最大湖泊 曾文水庫通用電壓 110V 、220V供電頻率 60Hz最大港口 高雄港(海運)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空運)人口密度 648.24人/km2(世界第10名)[2]人口密度最高城市 臺北市族群 漢族(占98%)[3][4][5] 原住民族與其他(占2%)通行貨幣 新臺幣(TWD) 書面常用作“NT$或NTD”時區 國家標準時間(UTC+8),無夏時制通行歷法 民國紀年、西元紀年與農歷[6]道路通行方向 靠右行駛地理區碼 TW、TWN網域縮寫 .tw長途電話代碼 +886[7] 史前時期編輯主條目:臺灣史前時期臺灣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開始有人類居住,在澎湖水道所發現的澎湖原人之生存時代則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
[52]新石器時代(始于紀元前5,000年)以后的史前文化普遍認為屬于南島語系民族[53]。主要的文化有舊石器時代的臺東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臺南左鎮人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營埔文化、卑南文化、十三行文化。
而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在也于13世紀以前就存在于臺灣島上,這些原住民族分布于臺灣全島,屬于南島語系。臺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征,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特質。
[54]雖《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派軍登陸夷洲,《隋書》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并無任何資料可證明這些中國古籍所載地名是今日的臺灣(參見夷洲、流求國)。
外來族群開始移入編輯宋朝統治澎湖編輯11世紀,已經開始有宋朝的漢人在澎湖群島開墾。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正式駐兵澎湖群島,隸屬福建路晉江縣。
1225年,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提到“泉有海島,曰澎湖群島,隸晉江縣。”,正式確認澎湖群島屬南宋版圖。
13世紀漢人開始在澎湖群島定居,但因與原住民族部落的敵對,以及原住民貿易資源對漢人缺乏吸引力,雙方少有互動,僅有少數漢族冒險家或漁民與原住民從事貿易,這樣的情況維持到16世紀[55]。更多資料:澎湖寨巡檢司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軍東征日本因臺風失敗,迂回琉求國,道經澎湖設澎湖巡檢司,企圖進取琉求國,作為征日本之準備,然使者僅至澎湖而返。
該地方區劃隸屬于福建泉州路,主官為澎湖寨巡檢。澎湖巡檢司不但是澎湖群島的首次行政區劃,也是臺灣的首次官署設置。
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設置該官署,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封海政策,予以廢除。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澎湖為止,但在1624年,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又派兵進攻澎湖,并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從而將荷蘭勢力驅逐出澎湖,收復了澎湖列島。海賊在臺灣的活動編輯?16世紀歐洲的臺灣古地圖,16世紀前的臺灣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到了16世紀中期,包含倭寇在內的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并將臺灣作為躲藏地點。
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然后再到臺灣,成為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東亞與殖民臺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臺灣的實質關系僅止于用鴉片和稻米來交換一些原住民族的物品,并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
1624年,顏思齊在魍港(另一說在笨港,今云林北港及嘉義新港地區)設立十寨作為據點[56],其繼承人鄭芝龍后來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海盜,并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撫。同年閩南大旱,鄭芝龍曾提議招募饑民移殖臺灣[57],亦有學者認為此提議從未執行[58]。
這段期間鄭芝龍曾強力控制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貿易[59]。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臺灣的資料簡短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