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總統默克爾的生平事跡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德國女政治家,現任德國總理、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
[1] 1973年至1978年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1986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11月踏入政壇,加入原民主德國“民主覺醒”組織,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11月成功當選聯盟黨和社民黨大聯合政府總理,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選中成功連任。
[2] 默克爾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成績驕人,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1] 2015年3月11日,安格拉·默克爾在各國領導人工資中,排名第三位。
[3] 同年4月,安格拉·默克爾在美國《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人物” 排行第25,獲得0.9%的選票。[4] 2015年11月4日,默克爾名列《福布斯》全球最有權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
[5] 2015年12月,默克爾當選《時代》年度人物[6] 。2016年6月,《福布斯》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100名女性,默克爾連續六年蟬聯榜首。
[7] 政壇蛻變默克爾與前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1989年11月9日,柏林墻“倒塌”了。這一重要事件改變了默克爾的人生,她積極投身于政治活動,參加了東德的“民主崛起”組織,而后又進入了東德時期的最后一屆政府,成為德·梅齊埃總理的副發言人。
[10] 1990年,默克爾所在的“民主崛起”與基民盟在東德地區的組織合并,默克爾隨之成為基民盟黨員。1990年底,在兩德統一后的第一次大選中,默克爾成功地獲得了斯特拉爾松·呂根·格里門選區的直選席位,成為聯邦議員。
不久,又被赫爾穆特·科爾納入內閣,在德國政壇中嶄露頭角。[11] 初入仕途的默克爾給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茍言笑,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拘謹和靦腆。
然而在科爾的關照下,默克爾很快地成長起來,在基民盟內平步青云。因此,有人把她稱為“科爾的小女孩”。
[12] 1991年至1998年任基民盟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聯邦婦女和青年部部長,1994年至1998年任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反應堆安全部部長。[13] 簽名1995年默克爾接受采訪1998年,聯盟黨在大選中失利后,朔伊布勒接替科爾成為了基民盟主席,默克爾被任命為該黨的**。
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爾時期收受政黨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驚。不久之后,基民盟黨主席朔伊布勒因為脫不開干系而宣布不再競選黨主席一職。
于是在2000年4月的埃森黨代會上,默克爾當選為基民盟主席,終于登上了基民盟的權力頂峰。[14] 默克爾接過基民盟大印之初,許多人對她并不看好。
認為她不過是一個靠他人提攜而走上權力巔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個臨時收拾“爛攤子”的過渡人物。特別是黨內那些野心勃勃的新生代政治家,私下里都在打著取而代之的如意算盤。
然而,默克爾卻變得越來越老練,牢牢抓住了黨主席2009年7月份在意大利拉奎拉參加G8峰會的權柄。[15] 在基民盟收受非法獻金的問題上,默克爾能堅持原則,實事求是。
她既能帶頭與科爾劃清界線,又能在日后成功地化解與恩師的矛盾。在不長的政治生涯中,她懂得了如何屈伸,如何在危難中咬緊牙關,排除異己。
基民盟原是西德地區的保守黨,該黨歷來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如今,基民盟被掌控在一個來自東德的女人手里,著實出呼意料。
[16] 安格拉·默克爾以她簡約、堅定和實干的作風逐漸贏得了黨內的多數支持。她提出的口號:“我愿為德國效力”顯得真誠而響亮,博得了許多人的好感。
盡管在激烈的選戰期間,默克爾和聯盟黨犯了一些失誤,使該黨在大選的最后關頭失去了不少選票,遇到了巨大的壓力,但默克爾畢竟站穩了腳跟,最終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社民黨。[15] 政黨領袖12009年9月在德國柏林參加記者招待會998年,科爾領導的右翼政府在選舉中失利,社民黨相隔十六年再次執政。
金融丑聞危及基民盟很多領導的形象,首當其沖的是科爾本人,然后是主席沃爾夫岡·朔伊布勒。2000年,曾任基民盟秘書長的默克爾宣布參選基民盟領導人,并公開聲明與科爾等人劃清界限,默克爾最終接替朔伊布勒成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領導人。
[17] 除了基民盟領導人的職務外,2002年起默克爾還是聯邦議會中基民盟中保守派的代表。[18] 2002年,默克爾不顧全國反對,公開贊成伊拉克戰爭,聲稱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導致她領導的基民黨在聯邦選舉中慘敗。
施羅德其后把選舉勝利歸功于他強烈反對美國霸權和軍事冒險的強硬態度。[19]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舉行的聯邦選舉中與總理施羅德角逐下任總理。
10月10日,大選中幾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與社民黨在近兩個月的聯合組閣談判中取得共識,確認由默克爾出任聯邦總理,內閣人事由社民黨主導,組成四十年首個"左右大聯盟"。[20] 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為德國第一位女性聯邦總理,也是一千年前神圣羅馬帝國的狄奧凡諾(Theophanu)女皇(956-991年)之后,第一位領導日耳曼的女性。
她也是兩德統一后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21] 大選連任2013年9月22日,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上午8時正式拉開帷幕,德國政府向6200萬選民發。
2.那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什么參歡的趣事呀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1954年7月17日-),德國女政.治家,現任德國總.理(The Chancellor of Germany)、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主.席。
默克爾趣事
準備早飯
默克爾起床后的頭等大事,是給丈夫阿希姆·紹爾準備早餐,好讓他在出門前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填飽肚子。
“準備早餐這件事”,是默克爾2011年7月在從尼日利亞飛往柏林的飛機上講的。在與尼日利亞總統古德勒克·喬納森的一次午餐中,默克爾問他會不會自己在家做飯。喬納森身為堂堂大總統,一個徹頭徹尾的大男人,怎么會干做飯這種事?但默克爾卻說,她很喜歡烹飪,甚至會為她的丈夫準備早餐。喬納森聽后起身舉杯,說:“尼日利亞女性應當以德國總.理為榜樣,每天清晨為自己的丈夫準備早飯。”
大笑與嘲笑
默克爾的笑肌并不發達,很少在公.眾面前大笑,但并不意味著她私下里沒有開懷大笑的時候,甚至有些時候,她會笑得前仰后合,眼淚都會流.出來。
一次,默克爾結束對立陶宛的訪問,乘專機回國。在飛機上,她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由于笑得太厲害,她幾乎說不出話來。默克爾兩眼淚光閃爍,整個人都在顫.抖。她想接著往下說,但她的話很快就被笑聲掩蓋。
默克爾之所以笑得這么厲害,是因為她跟隨從的記者們講起了自己在立陶宛訪問時聽到的一個故事:白俄羅斯正在靠近立陶宛邊境的地方修建一座核.電站,立陶宛民眾非常擔心核污染問題。有一天,立陶宛總.理庫比柳斯和家人一起打扮成游客模樣,騎著自行車,準備到核.電站一探究竟,結果被白俄羅斯警.察連車帶人一起扣.押。
故事還沒講完,默克爾已經笑得快岔氣了。她充滿活力,性格開朗,大多數時候總是非常開心。她時常能在小事中發現樂趣,尤其是身邊容易出錯的小事。
穩定情緒
默克爾平時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她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她從不會大發雷霆,她表達氣憤的方式就是冷淡。
一次會.議中,默克爾對一些數字和事實不甚了解,于是向一位官.員請教,但官.員不著邊際的回答讓默克爾很不滿意。“真是一番了不起的評論。”默克爾對那名官.員說,臉上掛著嘲笑的表情,語氣中盡是諷刺。官.員的臉先紅后白,剩下的時間他一直一臉死灰地呆坐在那里。會.議結束后,默克爾走向官.員,對他說:“你回答得沒錯,只是對我毫無幫助。”說話時,她的表情溫和而友善,言語間充滿著安慰。這時,那位官.員才仿佛又活了過來。
作為一名政.治領.袖,默克爾可不想讓事情鬧得太僵。她知道什么時候要給別人臺階下,不能過于殘酷。
詞不達意
有時,默克爾會擺出一副非常難看的臉孔。奇怪的是,這種表情往往是在她被提問時出現。比如,當她被問到和美國或安哥拉總統的會面進行得如何,或是聯合政.府接下來的打算是什么時,她的臉色看上去就會十分恐怖。她瞇起雙眼,雙.唇緊閉,由于太過用.力而讓嘴唇顯得沒有一點血色。
然而等到回答問題時,默克爾的態度卻又變得非常友好,即便是遇到富有攻擊性的問題也不例外。她的面部表情總是很讓人費解,就像她的大腦和臉部動作無法很好協調一樣。她看起來似乎很可怕,但實際上卻一點兒也不可怕,非常友好。她自己也知道這點,被問及此事時,默克爾回答說:“這就是我原本的樣子。”
默克爾在講話方面也有著同樣的麻煩,她的言語總是無法正確傳達出她想表達的心情。作為一名基.督徒,默克爾說她得知恐怖主.義頭.目本·拉.丹的死訊時感到很高興。雖然“高興”這一輕描淡寫的詞根本不能表達她如釋重負的欣喜,但她也找不到其他詞來表達。一到抒發感情的時刻,默克爾就會遭遇這樣的尷尬。
3.有誰能給我一份有關以下幾人的事跡簡介:賴斯,默克爾,小布什,
康多莉扎·賴斯 (Condoleezza Rice) 賴斯的父親曾任丹佛大學副校長,母親是小學音樂教師,姑姑是維多利亞文學博士。優越的家庭環境使賴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她15歲時便成為丹佛大學的學生,學習英國文學和美國政治學。2005年1月出任國務卿,她是繼克林頓政府的馬德琳·奧爾布賴特之后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賴斯能講流利的俄語,是俄羅斯(蘇聯)武器控制問題的專家。她還學過9年法語,并能彈一手好鋼琴。
賴斯家相信這樣一條嚴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優秀兩倍,他們才能平等;優秀三倍,才能超過對方。父母告訴康迪,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她勤奮學習,力爭上游,就會得到回報。“你可能在餐館里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
進入學校后,康迪學習十分出色,一年級和七年級都跳級了。回憶起自己童年的經歷時,賴斯說:“伯明翰光怪陸離,種族隔離無以復加,但黑人社區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我上過芭蕾舞課,學過法語,還上過禮儀課。”康迪的外祖父母從各方面保證孩子們不受種族主義的傷害。康迪的舅舅回憶說,他父親寧愿他們回家上廁所也不讓使用種族隔離的公共設施,“實際上,我一生從未坐過種族隔離的公共汽車。”
然而到1963年,伯明翰卻成了暴力和民權運動的大熔爐,廣大黑人成了種族思想根深蒂固的伯明翰警察當局的打擊目標。賴斯的父親和大部分黑人不得不自我武裝起來,防止有暴力傾向的白人進入黑人社區。1965年,11歲的賴斯跟隨父母到了首都華盛頓。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散步,最后在白宮大門前停下來,因為膚色,他們不能進去參觀。他們看這那座舉世矚目的建筑物徘徊良久,最后,賴斯轉過身平靜地告訴父親:“我現在因為膚色而被禁止進入,但總有一天,我會在那間屋里。”1969年,父親在丹佛大學謀得教職,全家隨之遷居丹佛,徹底走出了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康迪進入圣瑪麗學校讀書,這年她13歲,第一次進入了不實行種族隔離的學校。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一位來自德國東部的女博士(物理),在德國統一后迅速“崛起”,在短短的15年中,一舉成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理。007年8月29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結束了在南京的訪問,雖然只是短暫的一天,她的低調、樸素、謙和、平易近人,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喜愛,給接待她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雖是一國領導人,但默克爾在南京卻處處像一個普通客人。除了入住索菲特銀河大酒店的普通套房外,昨天早餐時,酒店本來準備了兩套方案,房內用餐或是在只為貴賓服務的46樓行政樓層索菲特會所用餐,但默克爾總理堅持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樣去7樓錦繡西餐廳,而且不進VIP包間,和隨行的德國工作人員一道在大廳吃自助早餐。
吃早飯時,她也謝絕了工作人員的服務,堅持自己到自助餐臺取食物,并自己動手切法式長棍面包。此時,發生了一件令工作人員感動的小插曲。默克爾總理在拿食物時,一不小心把麥片面包掉在地上,她不讓趕過來的餐飲經理幫忙,而是自己將面包撿起,放回了自己的盤中。默克爾總理的早餐很簡單,煎雞蛋卷、奶酪餅、西瓜、面包,也包括掉到地上的那兩片麥片面包。
28日晚10點多鐘,在看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演出之后,按照既定行程,默克爾總理應回酒店出席一個小型雞尾酒會,但因久聞南京明城墻的大名,她主動提出,想去城墻看一看,并如愿以償地來到了臺城。雖然由于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未能盡興游覽,她仍走下車,和明城墻有了“零距離”的接觸。
酒店贈送給默克爾總理的禮物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月餅和茶葉,包括燕窩白蓮蓉、鮑汁海鮮、燕麥雜糧等品種的一盒月餅以及龍井、烏龍和碧螺春各一罐,請她帶回去慢慢品嘗。收到禮物,默克爾總理還饒有興致地打開細看。
默克爾在對華關系上堅持要在價值觀外交與經濟外交之間尋求很好的結合,不過卻常因為人權和西藏等問題,造成中德關系的緊張。
4.簡短名人事例 5個 30字左右
1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堅持每日作畫,除身體不適外,從不間斷。85歲那年,一天他一連作畫四幅后,又特為昨天補畫一幅,并題字道:“昨日大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制此補之,不教一日閑過也。”
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隨“貝格爾”號考察船環球考察,他環游海外,研究生物遺骸、記錄了50萬字的珍貴資料,最后寫出了轟動世界的《物種起源》一書,創立了進化論。
3愛迪生為了科學發明,緊緊抓住每個“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除
了吃飯、睡覺、活動,幾乎沒有閑過。每天延長工作時間就等于延長了生命。因此,
當地79歲生日時,便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愛迪生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專利局登
記的發明專利就有1328項,平均15天就有一項發明4、林肯奮斗的故事
公元一八○九年,在一個荒涼的肯德基州農場里,誕生了一位叫 亞伯拉罕.林肯 的小嬰兒,他就是末來第十六任的美國總統。
林肯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學。他買不起算術書,特地向別人借,再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后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術書。他以不定期上課的方式在校求學,知識都是"一點一點學的"。他所受的正規教育,總計起來上學的日子不過十二個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艱難的情況下發奮讀書,是林肯不向命運屈服的表現,也是我們應該向林肯學習的地方。
林肯下田工作的時候,也將書本帶在身邊,一有空閑就看書。中午吃飯時,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餅,一手捧書。他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以后,曾說:「我能夠達到這一點小成果,完全是日后應各種需要,時時自修取得的知識。」林肯由一個貧窮的孩子成長為統率美國的政治家的歷程,深深地打動著我,他成功的關鍵在於奮發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戰。林肯做到了,成功了。
5、張海迪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當代保爾”。
5.3個簡短的愛國事例
1. 人民的好總理
1910年春天,2歲的**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問大家為什么讀書時,**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后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 愛國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饑。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4. 李小龍
李小龍,在60年代時,國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員總是淡化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李小龍卻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中國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電影《精武門》中的“中國人,不是病夫”,帶動了香港電影的一片愛國熱潮,我們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
6.給我15個哲理故事,要短
影響你一生的幾個小故事 (小故事1)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
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采烈。
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喂食,結果大家吃得很盡興。 (默想) 沒有一個人可以不依靠別人而獨立生活,這本是一個需要互相扶持的社會,先主動伸出友誼的手,你會發現原來四周有這么多的朋友。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更需要和其它的肢體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長。 (小故事2) 有一個人經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擺設鉛筆小攤,他漫不經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做施舍。
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然把你當成一個乞丐。」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板在門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 (默想) 你怎么看一個人,那人可能就會因你而有所變,你看他是寶貴的,他就是寶貴的。一份的尊重和愛心,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們,不妨用心的看待這個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個人及自已,你將會發現,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小故事3) 有位老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 他問班上的學生說:「這是什么?」 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
」 老師故作驚訝的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默想) 你看到的是什么?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缺點,但是你看到的是那些呢?是否只有看到別人身上的黑點;卻忽略了他擁有了一大片的白板(優點)?其實每個人必定有很多的優點,換一個角度去看吧!你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小故事4) 有二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別提了,真是不幸哦!」這個婦人嘆息道:「他實在夠可憐,娶個媳婦懶的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不帶孩子,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那女兒呢?」「那她可就好命了。
」婦人滿臉笑容:「他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不讓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辦,煮飯、洗衣、掃地、帶孩子,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床上給她吃呢!」 (默想)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小故事5)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
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默想)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小故事6) 在十七世紀,丹麥和瑞典發生戰爭,一場激烈的戰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準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啍的聲音,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雙眼看著他的水壺。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麥士兵走過去,將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瑞典人竟然伸出長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邊,只傷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報我。
」丹麥士兵說:「我原來要整壺水給你喝,現在只能給你一半了。」 這件事后來被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這個丹麥士兵,問他為什么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家伙殺掉?他輕松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 (默想)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后,仍有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小故事7) 有一個人晚上開著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這時黃燈已轉成紅燈,他心想反正沒車,于是加速沖了過去,結果不巧被警察攔了下來,警察問他:「你沒看到紅燈嗎?」「有啊!」他答。
「那你怎么還闖經燈啊?」警察又問。 他說:「因為我沒有看到你呀!」 (默想) 我們常想在生活中取巧,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我們所做的事是天地皆知,無所隱。
思想一下近日的生活,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攤在陽光之下,而不再找借口及理由來欺騙自己將它合理化。 (小故事8) 在一個偏遠、封閉的小鎮只能聽到兩個電臺:第一電臺專門廣播名人消息、callin節目,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電臺則是氣象專業電臺,它的聽眾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臺發出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