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鐘姓的名人
鐘子期春秋時期楚國人。
精音律抄。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
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后就不復鼓琴。鐘會(225-264)字士季,2113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
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鐘繇5261的兒子鐘嶸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
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
梁武4102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1653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
《隋書·經籍志》又稱之為《詩評》。
2.歷史上鐘姓的名人
鐘子期
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后就不復鼓琴。
鐘會
(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
鐘嶸
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隋書·經籍志》又稱之為《詩評》。
3.歷史上姓鐘的名人
當今,在以人口多少為序排列的《新百家姓》中,鐘姓居于第56位。
鐘姓歷史名人,春秋時有音樂家鐘子期,東晉有御史中丞鐘雅,三國時有書法家鐘繇,元代有戲曲家鐘嗣成,明代有文學家鐘惺等等。nbsp;歷史名人:nbsp;nbsp;nbsp;nbsp;1nbsp;nbsp;nbsp;鐘興nbsp;詔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諸藩王子地敕封閣內侯謚好曰:穎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昌nbsp;nbsp;文榮.nbsp;nbsp;nbsp;nbsp;2nbsp;nbsp;nbsp;鐘瑾nbsp;字延瑜nbsp;漢建和間為博士nbsp;nbsp;子一:nbsp;nbsp;璽nbsp;nbsp;璽后裔nbsp;秀nbsp;遷隴西.nbsp;nbsp;nbsp;nbsp;3nbsp;nbsp;nbsp;鐘皓nbsp;字季明,漢建和年間舉為孝廉,遷穎川郡功曹越數年詔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讀經史子書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談琴樂道嘯傲林壑以陳實等齊名當時號稱穎川四長.nbsp;配劉氏,nbsp;子一:nbsp;繇.nbsp;nbsp;nbsp;nbsp;4nbsp;nbsp;nbsp;鐘繇nbsp;字元常nbsp;(151-230年)魏黃初間擢為太傅善草隸二體nbsp;至今海內宗之nbsp;nbsp;配吳氏,子二:nbsp;nbsp;毓nbsp;nbsp;會.nbsp;nbsp;nbsp;nbsp;5nbsp;nbsp;nbsp;鐘毓nbsp;字秉衷,智慧機敏,議論侃匕,頗有文風,為魏青龍間中書令nbsp;配荀氏,子一:nbsp;司顗.nbsp;nbsp;nbsp;nbsp;6nbsp;nbsp;nbsp;鐘會nbsp;字士季nbsp;(225-264年)為魏鎮西將軍nbsp;后為鄧艾爭功為司馬昭所害。
nbsp;nbsp;nbsp;nbsp;7nbsp;nbsp;nbsp;鐘司顗nbsp;字異常,晉泰始六年主薄.nbsp;配王氏,子三:nbsp;熹,nbsp;燾,nbsp;照.nbsp;nbsp;nbsp;nbsp;8nbsp;nbsp;nbsp;鐘熹nbsp;字日暉,晉大康無年召為司隸校尉.nbsp;配晏氏,nbsp;子一:nbsp;nbsp;穎.nbsp;nbsp;nbsp;nbsp;9nbsp;nbsp;nbsp;鐘燾nbsp;字星曜,西晉建興二年為焦州刺史.nbsp;配司馬氏后裔顓遷居山西太原府.nbsp;nbsp;nbsp;nbsp;10nbsp;nbsp;鐘照nbsp;字容光,東晉永昌元年授司隸校尉.nbsp;配陶氏,nbsp;子二:nbsp;nbsp;顏nbsp;nbsp;項.nbsp;nbsp;nbsp;nbsp;11nbsp;nbsp;鐘穎nbsp;字超群,晉永嘉六年召為侍中.nbsp;配王氏,子二:nbsp;nbsp;昭nbsp;nbsp;暉.nbsp;nbsp;nbsp;nbsp;12nbsp;nbsp;鐘顏nbsp;字惟淵,東晉建武四年為江州司馬.nbsp;配陶氏,后裔明遷居成都.nbsp;nbsp;nbsp;nbsp;13nbsp;nbsp;鐘項nbsp;字繼祖,為東晉大寧三年荊州別駕,nbsp;配謝氏,子一:nbsp;晟.遷居凌江南雄府.nbsp;nbsp;nbsp;nbsp;14nbsp;nbsp;鐘昭nbsp;nbsp;字紀明,晉建武二年授陳留太守,nbsp;配劉氏,nbsp;子一:nbsp;雅.nbsp;nbsp;nbsp;nbsp;15nbsp;nbsp;鐘暉nbsp;字孔光,東晉大寧三年召為俆州刺史,nbsp;配司馬氏,子一:nbsp;nbsp;稚.nbsp;遷居江夏.nbsp;nbsp;nbsp;nbsp;16nbsp;nbsp;鐘雅nbsp;字彥胄仕,東晉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nbsp;.配劉氏,封夫人.子二:nbsp;隆英nbsp;隆武.nbsp;nbsp;nbsp;nbsp;隆武遷居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州.nbsp;nbsp;nbsp;nbsp;17nbsp;nbsp;鐘隆英nbsp;字崇高,東晉隆和三年授散騎常侍.配董氏.子四:nbsp;nbsp;景仁nbsp;nbsp;nbsp;景冬nbsp;nbsp;景純nbsp;nbsp;景賢.nbsp;(景純遷居山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貴陽府)nbsp;nbsp;nbsp;nbsp;18nbsp;nbsp;鐘景冬nbsp;為東晉安帝元年柳州長史.nbsp;配徐氏.后嗣志堯遷居云南大理府.nbsp;nbsp;nbsp;nbsp;19nbsp;nbsp;鐘志學nbsp;字尚書東晉咸興八年授瑯琊郡刺史,配阮氏遷居滇南昆陽州.(其兄志元遷居廣西桂陵府)nbsp;nbsp;nbsp;nbsp;20nbsp;nbsp;鐘志淳nbsp;nbsp;字以樸宋文帝時官授中郎將.nbsp;配張氏.子一:nbsp;輔nbsp;遷居南陽.nbsp;(志淳弟nbsp;志沖遷居青州壽元縣)nbsp;nbsp;nbsp;nbsp;21nbsp;nbsp;鐘朝nbsp;字維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nbsp;配宋氏,子一:nbsp;輻.nbsp;nbsp;nbsp;nbsp;22nbsp;nbsp;鐘輻nbsp;字士衡,號靖節,博通經史學富二酉,為金陵才士,孝建間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祿大夫,見時政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遂致仕歸田隱居于終南山.nbsp;配梁氏.子一:nbsp;嶸.nbsp;nbsp;nbsp;nbsp;23nbsp;nbsp;鐘嶸nbsp;字仲偉,號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詞賦比齊建武初年授記室掌文翰內史,后勒樞密史.nbsp;配齊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子一:nbsp;宿宗.nbsp;nbsp;nbsp;nbsp;24nbsp;nbsp;鐘宿宗nbsp;字繼先,性恬靜寡,欲不愿仕進,惟陶情于山水間,號為林泉逸叟.nbsp;配甘氏,子二:nbsp;世翰nbsp;nbsp;nbsp;世藩.nbsp;nbsp;nbsp;nbsp;25nbsp;nbsp;鐘世翰nbsp;字紱堂,陳大建二年辟為國子祭酒不就,隱居桃源之陽,自號葛天逸士.nbsp;配湯氏,nbsp;子五:nbsp;nbsp;國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國寶nbsp;國器nbsp;國棟nbsp;國翰.nbsp;(國寶后裔遷居兗州之鉅野)。
4.鐘氏 有什么歷史人物
/f?kz=69353847
《鐘氏族譜》所載鐘姓名人
此冊《鐘氏族譜》為大清宣統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縣鐘氏后裔修撰,原譜不知現在何處,1987年春,家住中江縣小西街九十五號杰興鄉覺慧壩的鐘氏后人鐘翔德先生,恐后人數典忘祖,自行抄印數十份,以傳后世子孫。
關于鐘氏起源,據《鐘氏族譜》記載:春秋時,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晉國。子敖在晉國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兒子伯宗為晉國大夫。《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伯宗,晉之賢者也,為郤氏所譖被殺,子州犁奔楚,邑于鐘離,今之濠州也,子孫以邑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鐘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以為姓。楚漢時有鐘離昧為項羽將。”;宋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鐘,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鐘氏。”。鐘離郡在后齊時改為西楚州,隋開皇二年(582)改稱濠州。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部。鐘離黎(即州黎)被多數鐘姓人奉為得姓始祖。
鐘姓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春秋戰國時的楚國,宮廷樂師中,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負責鐘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鐘師。擔任鐘師的人,其職位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故世代相襲。樂器中以“鐘”為十二律之首,鄖公鐘儀的先祖以職業為姓姓鐘。
鐘姓名人輩出,最有名的在此冊《鐘氏族譜》記載有:
鐘離乃鐘千之六代孫,為東漢金吾左衛大將軍,后封興邦榮國公,食邑三千,在東漢即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稱“漢鐘離”。元代為道教全真派奉為“正陽祖師”,北五祖之一。其說始于五代、宋初。相傳姓鐘離名權,號“正陽子”,又號“云房先生”。
鐘繇字元常,潁川人。舉孝廉為郎,歷官侍中尚書仆射,三國時封東武亭候,人稱鐘太傅。工書,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于隸楷。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結體樸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與王羲之齊名,并稱“鐘王”。“舞鶴飛鴻”典出鐘繇。
鐘會乃 鐘繇之孫。伐蜀其間,鐘會為嚴軍法,處死名將許禇的兒子許儀,又攻下陽安關,姜維時與鄧艾交惡。滅蜀后,鐘會打壓鄧艾,又準備與姜維策劃謀反,但事情敗露,姜維用一計害死三賢,包括鄧艾父子和鐘會三人。鐘會有一子名鐘元。
鐘子期乃鐘元之子,鐘會之孫,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鐘子期。俞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蕩蕩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鐘馗乃是鐘子期第十七代孫,據族譜記
5.鐘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鐘馗
鐘離昧
鐘姓名人,有三國書法家鐘繇,封定陵侯,著名書法家;南朝文學家批評家鐘嶸,唐朝時傳說中的兩位鐘姓奇人:鐘離權,即八仙之一漢鐘離,善捉鬼的鐘馗;元代戲曲學家鐘嗣成;明代文學家鐘惺;現代軍事家鐘赤兵等。
鐘離昧(?一前200年),漢朐縣伊蘆鄉(今灌云縣伊蘆鄉)人。楚漢相爭時,鐘離昧為楚王項羽大將,素與韓信交情不錯。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被漢軍圍困于滎陽東,項羽往救,漢軍退走。項羽乘勝追擊,切斷了漢軍糧道,漢軍被困求和,項王不許,陳平向漢王獻計說:項王的忠臣,只有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幾個人,如果你能用萬金買通說客,去離間他們的君臣關系,再出兵攻打,項王必敗。漢王遂用此計。項王果然對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紛紛離去,只有鐘離昧還追隨項王。項王敗死后,鐘離昧投奔韓信。漢王忌恨鐘離味,就詔令韓信把鐘離昧逮捕,韓信不從。漢王又用陳平計策,假稱到云夢去狩獵,要求諸侯到陳地集合。韓信有顧慮。有人勸他說:你把鐘離昧殺了,帶他的頭顱去見漢王,保你無事。韓信與鐘離昧商量此事,鐘離昧說:漢王已經知道你要謀反,不敢來攻你,就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果你把我殺了,去見漢王,你也回不來了。韓信不聽他的勸告,鐘離昧大罵韓信說:“公非長者。”并說:“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隨即自刎。韓信便帶著他的頭顱去拜見漢王,結果被漢王綁了起來,帶回朝廷
6.關于鐘姓的歷史故事
鐘姓起源有四分類: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產生鐘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產生鐘接系。
桓公是這兩支鐘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許昌地區。
■一、源于周朝時代的宋國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攻滅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許州(今河南許昌)改子姓為鐘姓。 桓公往上溯是宋國開國始祖微子啟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孫。
微子啟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紂的庶兄,分別是帝乙的長子和次子。從微子啟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
契是帝堯的同父異母兄弟,即帝嚳的兒子。帝嚳的父親是嬌極,嬌極的父親是玄囂。
玄囂的父親就是軒轅皇帝。 □成湯滅夏建立商朝 十八世天乙,名履,契的十三世孫。
契以前的原始公社時代,沒有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沒有剝削,也沒有階級,生產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后,一方面遵帝堯之命,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一方面重視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他們將戰爭得來的奴隸用到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上。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改造,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生產力顯著提高,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逐漸形成。
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是原始公社逐漸解體向奴隸制過渡的主要標志。 傳到天乙以后,他用伊尹為右相,仲虺(音會)為左相。
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奴隸),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后代,他本身就是一個部落的酋長。得到這兩個人的輔佐,如虎添翼,商代的國力日益增強。
在事實上造成了商將代夏的形勢之后,天乙將都城從商丘遷徙到毫(今山東曹縣),先滅了夏東部的兩個小國即韋(今河南滑縣)和顧(今山東范縣),戰敗昆吾,乘勢攻夏。夏桀到鳴條迎戰,士兵敗散,不敢回洛陽,逃到昆吾。
公元前1766年,天乙揮師滅昆吾,夏桀敗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夏朝最后滅亡。天下尊天乙為帝,稱武王,在位13年,祀壽百歲,葬平陽府曲沃縣。
子二:太乙、太丁(十九世)。太乙早歿,幼子太丁太小,按“兄終弟及”,王位傳天乙之弟外丙。
兩年又歿,再傳仲壬。仲壬卒,王位傳回給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
太甲生二子:沃丁、太庚(二十一世)。王位先傳沃丁,再傳太庚。
太庚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二十二世)。王位先傳小甲和雍己,再傳太戊。
太戊生三子:仲丁、外壬、河直甲 (二十三世),王位先傳仲丁、外壬,再傳河直甲。河直甲生一子:祖乙(二十四世)。
祖乙生二子:祖辛、沃甲(二十五世)。王位傳祖辛,生一子:祖丁(二十六世)。
祖丁承父位,生四子:陽甲、盤庚、小辛、小乙(二十七世)。王位傳小乙。
小乙生一子:武丁(二十八世)。武丁子承父位,生二子:祖庚和祖甲(二十九世)。
王位先傳祖庚,再傳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
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
王位傳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啟、微仲衍和受辛(紂)。 □微子啟是鐘姓遠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啟,帝乙長子。
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時,其母尚未貴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
帝乙卒,王位傳受辛(紂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發兵伐紂,商朝滅亡。
微子啟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東海(今江蘇沛縣),將紂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說孕育了鐘姓茂分兩支祀,并封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圍,史稱“三監”。
武王即位兩年卒,子成王繼位,因年幼,周公旦輔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監視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帶頭發難,指責周公旦妄圖篡位。
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發兵平叛,殺武庚,廢三監。派人到東海迎來微子啟,將其封在商丘,國號宋,爵位公,從此有了宋國。
□鐘姓尊微子啟為遠古始祖 鐘姓是在宋國時孕育產生,所以尊微子啟為遠古始祖,實際是伯祖。微子啟卒,他的兒子早死,有孫名膈年幼。
根據周制“兄終弟及”,王位傳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襲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
申繼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長弗父河,次鮒(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
王位先傳共,薨后傳其弟鮒。鮒生一子:舉(三十九世)。
舉承父位,生一子:(間見)(四十世),(間見)承父位在位30年,傳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傳位子戴(四十二世)。
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
卒前將王位傳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興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將王位再傳兄之子興夷(殤公)。
但殤公被太宰華督所殺,另立穆公和之子馮為莊公(四十五世)。莊公生二子:長捷、次御說(讀悅)(四十六世)。
莊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為閔公,閔公被大將南宮長萬殺害,再改立次子御說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為宋襄公委派出使晉國,生子改姓伯名扈。
他的孫子伯宗任晉國大夫,因忠直敢諫而得罪了執政的(谷阝)氏而被殺,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國,仕于楚,官太宰,。
7.歷史上姓鐘的名人
1、鐘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
鐘子期死后,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2、鐘離春 鐘離春,戰國時期齊國人,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才取勝的皇后。
相貌奇丑無比,40歲了還沒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的狀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后被齊宣王采納,并立為王后。
3、鐘明亮 生于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窩闊臺在位時期),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農民起義領袖。廣南東道循州長樂縣龍江堡(今廣東省五華縣轉水鎮)人,其后裔多遷居紫金、博羅等地,今五華河南岸的鐵爐壩(華城鎮)鐘氏,非其后裔。
4、鐘會 鐘會(225~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書法家,太傅鐘繇幼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弟。
出身潁川鐘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出仕魏國,官居要職,累拜中書侍郎,封關內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賞識。
隨從司馬師征討毌丘儉,典知機密。獻策于司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
隨平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時人比為張良,拜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 5、鐘嶸 鐘嶸(約468—約518), 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
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市)人,魏晉名門“潁川鐘氏”之后。
齊代官至司徒行參軍。入梁,歷任中軍臨川王行參軍、西中郎將晉安王記室。
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鐘姓。
8.有關于鐘姓來源,鐘姓古代名人,以及鐘姓在目前大約有多少人
中華姓氏之一。
來源有三,始祖簡狄。發祥于今安徽省境內,而后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潁川的鐘氏從一開始就著稱于世,后來成為全國各地鐘氏的主要來源。
鐘姓誕生了鐘繇,鐘子期等一批歷史名人。姓氏起源 祖宗:簡狄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
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
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稱宋桓公,他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鐘氏。
代代相傳。 鐘姓來源有三 1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后代,以邑為氏。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只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
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于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于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來他被封為宋。
至宋桓公時,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鐘氏。
代代相傳。 2 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
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
3 鐘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鐘賜姓。到東漢建公12世孫興甫,已延續到潁川,興公被光武帝召拜為中郎將,敕封為關內侯,謚贈潁川公。
潁川公傳到45世維處,維處次子伯琰,自南宋紹興年間遷居萬載康樂之西,已有840年。遷徙分布 無論是復姓的鐘離還是單姓的鐘,都發源于今安徽省境內。
而后,大致于漢晉之際,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潁川的鐘氏從一開始就著稱于世。后來成為全國各地鐘氏的主要來源。
先秦時期的鐘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內(今湖北、湖南一帶)。從漢代開始到以后的數百年間,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一直是鐘氏發展繁衍的中心。
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鐘氏發源于潁川。東漢時,長社人鐘皓隱居不仕,其7世孫鐘雅西晉時隨晉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蘇南京)。
與此同時,鐘氏還有遷居至今浙江紹興的,鐘雅的7世孫鐘嶼為南朝梁永嘉縣丞,他的兒子鐘寵為臨海令,為避侯景之難徙居至南康贛縣(今江西贛州市)。南朝末有鐘士雄,曾為南朝陳伏波將軍,史書稱其為“嶺南酋帥”。
唐初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鐘德興,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鐘氏還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廣東廣州、安徽合肥一帶。
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蕉嶺、湖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鐘氏的聚居點。從乾隆開始,閩、粵鐘氏陸續有人遷臺灣,后又有人遷海外。
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調查統計,目前,鐘姓是臺灣的第51個大姓。近年來,鐘姓子孫遍及臺灣各地,其中以新竹最多,臺北次之,嘉南地區又次之。
歷史名人:鐘繇 (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大書法家。潁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
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
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
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于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
后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并稱“胡肥鐘瘦”。與晉王羲之并稱“鐘王”。
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鐘子期 春秋時期楚國人。
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
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后就不復鼓琴。 鐘會 (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
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 鐘嶸 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
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
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
《隋書·經籍志》又稱之為《詩評》。在《詩品》中,鐘嶸提倡風力,反對玄言;主張音韻自然和諧,反對人為的聲病說;主張“直尋”,反對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詩歌品評的標準。
鐘若玉清 (1737-1802)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女,字文貞,號元圃。工寫墨梅。
畫臨崔白,字學鐘、王,詩宗韓、柳。以鬻字自給,腕力蒼老,不類閨閣人書。
晚依婿家藩氏,以訓女生為業。卒年66。
《墨香居畫識、明齋小識、墨林今話》 鐘天緯 江蘇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
9.關于鐘氏的歷史以及簡單的研究報告
鐘氏系承微子 古與鐘離同源 鐘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上古圣君商湯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個叫作鐘離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鐘離”或“鐘”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復姓“鐘離”和單姓“鐘”,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間沒有絲毫分別。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說得最清楚:“鐘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鐘氏,楚有鐘儀、鐘鐘、鐘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鐘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鐘氏,始居潁川長社。” 鐘氏在先秦時期所發射的光芒,詳見于當時的史籍,譬如,春秋時代有伯牙為之“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為后世留下了“知音”、“高山流水”等佳話的鐘子期;被晉國范文子稱贊為“仁、信、忠、敏”的鐘儀;乃至戰國時代齊宣王那位其丑無比,卻又賢德無雙,宣王曾因她的建議而毅然“拆漸臺,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使得齊國大安的王后“無鹽君”鐘離春等等,都是備受后世稱頌的人物。 鐘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被張懷ㄨ所著的《書斷》稱為“隸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氣隨著傳統文化而永垂不朽。
調查報告的話就是篩選資料,分析數據。。。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下面這個你可以看看,.cn/delivery/*
10.鐘氏 有什么歷史人物
鐘馗,傳說中的閻王。
鐘儀,被晉國范文子稱贊為“仁、信、忠、敏”鐘繇,三國時曹魏書法家鐘離昧,項羽部將鐘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大書法家。鐘子期:春秋時期楚國人。
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
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后就不復鼓琴。鐘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
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鐘繇的兒子。鐘嶸,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
字仲偉。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
以五言詩為主,鐘若玉(1737-1802)字文貞,號元圃。工寫墨梅。
畫臨崔白,字學鐘、王,詩宗韓、柳。鐘天緯:江蘇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則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