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怒江的來歷中第一段有什么特點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流之一,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后改稱薩爾溫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長650千米;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千米,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千米;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積8.7%。
怒江在西藏嘉玉橋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之間的峽谷中時才正式叫怒江,嘉玉橋以上為怒江上游,稱為那曲河;西藏嘉玉橋至云南省的瀘水縣為怒江的中游,進入云南境內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之間,西岸高黎貢山的峽谷高差達5000米,東岸碧羅雪山的峽谷高差達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聳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稱“怒江”,江面海拔在2000-800米之間;云南省瀘水縣以下為下游,河谷較為開闊,嶺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江面海拔在800米以下。
2.怒族的來歷
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怒族地區搜集到的許多新石器遺物和有關傳說來看,怒族在16世紀以前可能還處于新石器的晚期階段,當時除使用石鋤外,還使用木鋤和竹鋤。16、17世紀除用石鋤為工具的農業生產外,采集和狩獵還占很大比重。清胡蔚本《南詔野史》載:“怒人,居永昌(今保山)怒江內外,……射獵或采集黃連為生。”當時他們還處于父系家族公社階段,土地主要屬于家族公社公有,由成員共同耕種。
怒族地區從8世紀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后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17世紀開始,怒江怒族除受麗江木氏土知府所屬的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千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的傈僳族頭人也開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奪人口作奴隸。這樣,怒族人民不僅要向納西、藏、白各族土司和喇嘛寺繳納貢物,而且還要受傈僳族統治者的壓迫剝削。與此同時,怒族社會內部也不斷分化,族內也出現了家庭蓄奴。有的蓄奴戶從獨龍族地區通過放債換取奴隸,然后再轉賣到其他地區。這種蓄奴現象,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初期 。
18世紀中葉以后,社會生產力較前有所發展。清余慶遠《維西見聞記》記載:怒族“覆竹為屋,編竹為垣,谷產黍、麥,蔬產薯蕷及芋,獵禽獸以佐食。”“人精為竹器,織紅文麻布。”農業有各類作物,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發展
3.簡短概括艾糍的來歷
廣東客家人的風味小吃——艾糍的來歷
在廣東英德青塘鎮,每到清明掃墓,家家戶戶的祭品中除了香、紙、神燭、三牲豚肉,“艾糍”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這是兒時最清晰地記憶。。 春分至清明前后,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正是苦艾嫩綠嫩綠的時候,家鄉的人門開始采嫩艾做艾糍了。。艾糍是青綠色的,內部的餡五花八門:椰菜、筍、豬肉。圓的主要是花生糖、黃豆糖、芝麻糖。糍的形狀像古時候織布的梭子,因此又叫“梭子糍”,不過后來有了圓形糍,于是梭形和圓形就是艾糍的基本形狀了。艾糍,以前是客家人掃墓時必備的糕點,否則視為不孝。
相傳古時候,英德青塘鎮馬嶺黃姓的先人,叫黃仲五郎,是個法師,和當時的青塘滑石水盧姓先人盧仲五郎、回龍鎮丘屋丘姓先人丘民一郎,三個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友一起學法(各有故事傳說),都是學“師爺教.”..
一次,黃仲五郎到很遠的梅州去交流法事(舊時神壇社廟的落成和進火開光等迷信活動都要做法事,本地人叫“調師爺”),回來時在距家幾唐路(客家一唐路就是現在的10里路的路程)的荒野上死了,有個路過的外地人認識他,于是急忙來報信。家里人接到消息,抬著棺材來裝殮,這時,正是清明前后,苦艾遍地嫩綠嫩綠的,家人在指路人的帶領下趕路。
當他們來到尸體旁時,個個都驚呆了。無數的螞蟻在忙碌著,躺在路邊的黃仲五郎,除了他的臉,其余部分被螞蟻叼來的泥覆蓋住了。臉色還沒有走。他們燒了香,擺好祭品,向尸體跪拜,又向天神跪拜,感謝螞蟻的恩德,沒有被太陽暴曬。
安葬完畢,為了感謝螞蟻,家人決定,采摘苦艾做艾糍,到五郎死的地方去,感謝那兒的螞蟻。并且許諾,后輩子孫每年都要做艾糍,以紀念螞蟻的恩德,給五郎掃墓時,一定帶上艾糍。清明掃墓做艾糍,掃墓一定要有艾糍,逐漸成了左右鄉鄰的固定習俗。
有一年,黃家的后輩給五郎掃墓時,燒著了香,擺上祭品,可是沒有艾糍,突然,天變黑了,電閃雷鳴,非常嚇人,又刮風,把祭品給吹掀了,不得不改變掃墓日期。
直到今天都不敢違背許諾。
艾:微苦,溫性,有香味,有抗菌除濕功效,凡虛寒的男女都可用,可與其他中藥配伍用。
有興趣的朋友就嘗一嘗這種特殊的綠色青塘小吃,既解饞又保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