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煌壁畫簡介
在中國西北部一望無際的浩瀚荒漠中,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里座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寶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2.敦煌壁畫簡介
在中國西北部一望無際的浩瀚荒漠中,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里座落著歷2113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寶的文化遺產,列5261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4102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1653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專,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屬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3.敦煌壁畫的簡介
在中國西北部一望無際的浩瀚荒漠中,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里座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寶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4.敦煌莫高窟簡介100字內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016年2月5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石窟內一批涉及猴形象的大量精美壁畫和塑像,其中既有距今已1400多年的猴子形象,也有比吳承恩著書《西游記》早200年的“唐僧取經”壁畫。
5.請為敦煌壁畫寫一則簡短的宣傳詞(50至100字)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如果你覺得上面那個太生硬,那么下面這個
在我國西北部的荒漠中,有一座藝術寶庫——敦煌壁畫。敦煌壁畫規模宏大、風格各異;不僅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且巧奪天工、技藝精湛。凝聚了我國古代畫師頑強的精神和意志及卓越的創造能力。真可謂“千年敦煌壁,萬古絕世畫”。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認為還要添一句:“不去敦煌真遺憾”!
6.敦煌莫高窟的簡介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的重要藝術寶藏之一。
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在漢、唐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
從蘭州經過武威、張掖、酒泉、安西到敦煌,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由中原地區去天山南北各地所必經的大道。
在古代,這條大道通過敦煌(現在不走敦煌,而走其東北方的安西),就開始進入沙漠。敦煌以西的沙漠是旅行者的嚴重障礙。
所以敦煌是這一沙漠邊緣上的綠洲,是長途旅行中的供應站和休息站。 敦煌及其附近地區,自漢朝以來就是一個文化中心。
南北朝初期曾聚集過一些佛教徒,他們從各種西域文字翻譯了佛教經典。大月氏來的竺法護,龜茲來的鳩摩羅什和迦濕彌邏來的曇無讖都在河西長期停留,對于促進文化交流立下一定的功績。
敦煌附近,傳統文化原來也有深厚的基礎。特別自漢末以來軍閥混戰,很多讀書人避亂到敦煌。
南北朝初期不斷出現了一些研究傳統文化而有著述的學者。從美術史的發展上看,也應該注意到佛教美術初傳入中國時,漢代繪畫風氣在敦煌地區存在的事實。
李暠據敦煌自立的時期(公元四○○一四一七年)曾建立一所議朝政、閱武事的殿堂,其中的壁畫以古代“圣帝、明王、忠臣、孝子、列士、貞女”為題材。沮渠蒙遜占據甘肅西北部的時期,曾于公元四二六年在內苑修筑廳堂,“圖列古圣賢之像”,堂修成之后,在這里宴會群臣并談論儒家經傳。
在文化上和軍事上成為敦煌的前衛的高昌(今吐魯番)的國王,也曾在內室畫魯哀公問政于孔于之像。這些記載,都說明敦煌及其附近地區,完全按照漢代流行的方式進行壁畫。
一九四五年敦煌城郊發掘出來的魏晉之際的古墓中,有完全漢代式樣(內容和風格)的狩獵、奏樂、青龍、白虎等壁畫,更證實了文字的記載。 漢唐時代中西交通大道上的敦煌,就保留下來稱為“莫高窟”(或稱“千沸洞”)的藝術寶藏。
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里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敦煌西南西千佛洞的十九個洞窟和安西萬佛峽的二十九個洞窟,都是莫高窟藝術的分支。
莫高窟的眾多洞窟,南北蔓延約二公里,都是古代敬佛的廟堂(其中也有僧徒講習誦經的道場)。有的洞窟在巖壁上位置較高,有的位置較低,高低上下可達四層。
而以第二層最為密集。其間也育因山臺崩塌而無存。
保存的從公元五世紀的北魏時代一直到十四世紀的元代,前后約一千年間的壁畫、雕塑和建筑藝術的遺跡。扈中壁畫,如果連接起來,據估計可達二十五公里長,塑像約一千七百余軀。
五代、宋初(公元十世紀)的木構窟檐尚保存了六座。洞窟的建筑裝飾和壁畫中的裝飾以及絲織、用具等工藝美術史的材料也無比的豐富。
這一些都是非常稀罕而珍貴的。此外,一九○○年左右又曾在十七號窟內發現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藏經洞,其中堆積著數以萬計的從公元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文獻、書籍、畫卷、絲制品等。
文獻書籍中包括佛經、道經、儒書、字書、地志、小說、詩詞、通俗詞曲、俗講、信札、帳簿、醫卜、戶籍、契據、狀牒等。使用的文字種類也很復朵,除絕大部分是漢文外,還有藏文、印度文、怯盧文(一種古代印度地方的文字)、康居文(一種中亞文字)、古和闐文、回紇文(古維吾爾文)、龜茲文,其中很多是今天已經無法辨認的文字。
這些典籍對于了解西北及中亞各民族的古代歷史有重要價值。畫卷多是佛教畫。
其中有最早的版畫史資料。敦煌發現這些材料是了解古代社會、文化和美術的重要依據。
敦煌莫高窟在經過千余年的廢棄與二十余年的劫奪之后,在解放以后得到真正的重視與應有的保護。系統的研究工作也正在逐步開始。
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據唐代的文字記載(莫高窟三三二窟的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及一五六窟前壁上墨書《莫高窟記》),是在符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東晉名畫家顧愷之活躍的時期),有沙門樂僔西游到了敦煌,其后又有來自東方的法良禪師,先后各造了相鄰近的佛龕。這是莫高窟的開始,但現在都已不存在了。
現存四百九十余個洞窟。以壁畫為代表,一九五一年統計的結果是:魏代二十二,隋代九十六,唐代二○二,五代三十一,宋代一○○,無代八,清代四。
魏代洞窟多集中在第二層的中央部分約二百米長的崖壁上,隋代的修建是從兩端分別向南北延長。唐代的洞窟繼續向南北兩端發展。
宋代以后各窟,多是用舊窟重修改建的。這些洞窟中的魏代到宋代的一部分比較重要,因為這一時期現存的美術實例非常稀少,而特別是繪畫藝術的實例,但莫高窟的遺存是異常豐富的。
莫高窟的壁畫、雕塑和裝飾美術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的發展的脈絡。
7.莫高窟的詳細介紹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8.假如你是導游,你將怎樣向游客介紹敦煌壁畫
給你提供相關資料吧。
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造型特色敦煌壁畫中有種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
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象和夸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采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
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
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
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征鮮明突出;隋唐以后,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變形的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夸張變形一以人物原形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即拉長成加災。
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金剛力士則多在橫向夸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的力量。
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夸張的結果。主要類別佛像畫 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
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
題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傻子王八王八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
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
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
于是,在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故事畫 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
主要可分為五類。 1、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
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
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作橫卷式六條并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舍身飼虎”、“尸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舍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
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
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
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歷史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
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于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
但有的也繪于正面墻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