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姓的來源簡單概括
黃姓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
黃姓來源: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有三種說法:
①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黃氏者,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②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臺駘,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③遠祖可追溯到遠古掌火之官吳回(祝融)之子陸終。陸終后裔在周代時,被封于黃地,建立了黃國。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以國名為氏,稱黃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職稱謂為氏。有兩種說法:
①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后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②出自遠古黃帝下屬之官黃云。黃云,是黃帝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云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云氏,后簡稱為單姓黃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來:
①其他漢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
②回族改黃姓:今回族黃氏,是少數蒲氏回族人為避元末“反色目”誅殺之禍而改為黃氏的。
③滿族改黃姓:滿族吳扎拉氏,發源于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人數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漢姓,即黃氏、紫氏、紅氏、白氏。
2.黃姓起源簡短
黃一.尋根溯源 (一)少皋曾孫臺駘之后:臺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
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二)伯益之后: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
后裔有封於黃國。(三)陸終之后: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
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四)仲衍之后: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
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
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3.黃姓起源簡短
黃
一.尋根溯源
(一)少皋曾孫臺駘之后:臺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后裔有封於黃國。
(三)陸終之后: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
(四)仲衍之后: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4.性黃的由來
黃姓由來2006-3-7 18:24:53
樹有根,水有源。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緣的標志,是婚煙的紐帶,是部族的開端,是國家的根基。中華民族文明之根,深深扎在炎黃子孫的心中,形成強大的生命力和堅固凝聚力。做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姓氏文化,便是這強大生命力和堅固凝聚力的營養基與粘合劑。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出現、使用姓氏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黃二帝,而炎黃子孫繁衍出一萬二千余姓氏。他們跨地域、跨國界,甚至滲入異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優秀的民族之一。
姓和氏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最初是作為一個部族(部落)的族號。但并不是部落的每個成員都可以擁有、使用姓的資格,只有貴族和平民(其實在原始社會所謂平民極少)才有資格擁有和使用,奴隸是不具有"人"的資格,無權擁有和使用他所在的這個部落的姓。氏是部落的總頭目主給他屬下支派分別命氏賜氏。對氏的擁有權和使用權比姓更嚴格,不單奴隸不能用,平民也同樣無資格使用。
做為中華姓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的黃氏,發祥早,根源深,她的主流,是一個以國得姓的姓氏。根據族普記載:上古時,顓頊帝的曾孫陸終,有六個兒子,次子南陸公受封于黃,建立黃國(在今河南省潢川縣),遂以國為姓,派衍到現在,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也即唐人編的《元和姓纂》記載:"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福建莆田人、著名學者鄭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一書中也云:"黃氏贏姓,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誠。(魯)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根據《竹書紀年》、《括地志》等文獻記載,黃國乃公元前21~22世紀夏啟所封的子爵侯國,故又稱黃子國。所謂"黃氏贏姓",即陸終乃是黃帝的兒子顓頊的后代。顓頊被黃帝賜以贏姓。所以說黃姓人屬于黃帝系統,屬于黃帝的直系子孫。所謂"陸終之后",即陸終的次子南陸公,他得祖蔭受封于黃地作為食邑,這個黃子國大概存在1500余年,至公元前648年,也即是魯僖公十二年,被強大的楚國所吞并。這個黃子國從此就不存在了。至今在河南省的潢川縣,還可以找到當年黃子國的都城城墻遺址。國家雖然不復存在,但黃子國的臣民百姓仍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家園,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以那個已不復存在的國號為姓,一方面可以以志不忘,以示對先人的懷念;一方面給后代的子孫們締造出一條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任何力量也沖不垮扭不斷的精神紐帶。因此,自從公元前648年開始,中國便有了"黃"這個姓氏。當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也出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和其他姓氏加入黃姓行列的現象,但只是個別案例,不像其他姓氏那樣所占比例較重,完全可略而不計。
根據文字學家和考古家的研究,現在的黃字,原來不是表示黃色,而是一個象形字,是一種用作佩戴的玉器。我們的祖先,既喜佩玉器,又精工制造玉器,更特別喜愛黃色,是個崇拜黃色、用凰鳥作徽記的氏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黃作為黃色的黃,并用"皇"的讀音。
我國現在很多地方的地名、山名和水名用黃作名字,例如:內黃、外黃、黃岡、黃梅、黃山、黃水、黃池、黃河等等,歷史上大都是我們黃族住過的地方,并且常常不止一個,例如黃城,除潢川縣的古黃誠遺址外,還有山東的兩個黃城和古國孤竹的都城黃洛城。黃山除聞名于世的安徽黃山外,尚有六個黃山、河北一、山東三、陜西一、江蘇一;廣東潮汕有三個地方叫黃金塘(兩個在饒平,一個在潮安)和三個黃岐山(分別在饒平、潮安、揭陽),饒平的黃金塘和黃岐山仍是黃氏的聚居地。內蒙古東部的遼河上流西拉木倫河,古代稱黃水,后稱黃水。根據現代考古家的探究,我們黃族最早住居地就是在潢水一帶,后來輾轉遷移,經現在的河北到黃河下游的山東,再移住黃河中游兩岸的廣大地區,歷史上出現過的三個黃國,一在山西的太原附近,一在河南的潢川縣,一在河北的宜誠縣東南。晉以后,我們祖先又再向江南和東南沿海遷徙,并很快繁衍起來,成為現在人口眾多的黃氏子孫,遍布于全世界。
潮汕黃氏和潮汕其他姓氏一樣,其先代絕大部分,都是從福建省各地遷移來的,據已知族譜資料記載,一條路線,是自莆田、泉州、漳州各地沿大海邊線移入潮汕,并定居于潮汕沿海較平坦地帶;另一遷移路線,是自邵武、汀州
5.黃性的起源在哪里哦
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于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
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后代。
那么,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么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后代,屬于以國為氏之類。
關于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于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后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
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后,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
黃氏入居福建,始于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于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臺灣,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臺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黃姓最早可追朔到東夷的黃夷部。炎黃時代,東夷活躍在今天燕山一代,相對于中原屬于少數民族,東夷以鳥作為圖騰和氏族徽標。
東夷主要有九大氏族(九夷),其中一族叫”黃夷“,崇拜黃鶯,活躍在河北、山東接壤的一帶地區,后來隨著東夷的強大,遷徙到河南、山西一帶,夏朝,黃人的一支在山西建立黃國,最后被晉所滅,子孫以國為姓,這是最早的黃姓。 商朝的時候,黃人在河南建立了另外一個黃國,進入周朝后,被冊封子爵,后被楚成王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族人在河南湖北一帶蔓延開來,著名的楚國春申君黃歇就是黃人后裔。
秦漢時期,黃姓基本集中在湖北地區,形成江陵、江夏兩個中心,并逐步往南遷移。在西晉末年的戰亂中,中原人民為避戰火紛紛南遷,黃姓開始進東南沿海地區。
隋唐時期,從江夏遷移的黃姓在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形成兩大黃姓中心。到了宋、元、明,黃已發展為典型的南方大姓,直至今天。
目前,長江以南主要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密集區,其次是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廣東為黃姓第一大省,占全部黃姓人口20%左右.黃氏最遠的先祖,發源于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因崇拜鳥中的黃鶯而自稱“黃族”、“黃人”。
后來,黃人向東南遷徙進入山東半島,與當地東夷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聯姻,逐漸成為東夷部落里9支強族中的一支。今天的黃姓人的起源大多從黃族融入少昊的東夷部落后說起。
黃氏最主要的一支源于贏姓。少昊的后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伯益,因功被舜賜姓贏,他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為黃氏。
黃氏祖先在商末周初建立黃國(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被周朝封為子爵國,稱為“黃子國”。春秋時期,黃子國是能與楚國抗衡的強國之一。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于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后代。那么,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么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
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后代,屬于以國為氏之類。 關于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
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于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后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后,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于晉代。
宋元之際,黃氏稱盛于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臺灣,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同。
另外,黃姓在臺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6.”黃“姓的由來
黃氏史料
1、出自嬴姓和姚姓
黃氏源于贏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 黃姓祖先之贏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1],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 黃姓
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后,其后建立黃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并。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以國為姓
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后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后被封于黃(今河南省潢川城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并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時代及后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
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東晉入閩始祖黃元方(公元280-375年)字彥方又名黃允居福州南后街黃巷;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云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7、黃改其他姓氏
黃改丑氏、胡姓、曠、鄺氏、況氏、李氏、盧氏、潘氏、湯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吳氏、余姓、周氏、張氏。
8、黃改曠、鄺氏
湖南臨武鄺家村源流 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黃宣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丞添邑于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后谷曠氏宋德佑丙子纂修舊譜序 余按曠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關伯苗裔。迨漢光武時,有祖姓黃諱宣,居河東,以治水奏績,拜侯,因留籍於南陽。衍至唐神龍間,一世祖曰賢,紀功封鄆國公。后因邊關失守,上命滅族。賢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黃,長子旦添邑于右為鄺姓,次子丞添日于左為曠姓。
7.黃字的來歷及故事
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
黃氏源于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黃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黃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后,其后建立黃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并。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