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絲綢簡介
中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
經幾個朝代的進一步發展,絲綢業逐漸壯大,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占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占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在世界絲綢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
2.絲綢之路的簡單介紹
晉中之窗: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經營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絲路,以及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羅馬人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中國的絲綢。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的絲路,被稱為“鑿空之旅”,西漢末年,在匈奴的襲擾下,絲綢之路中斷。
公元73年,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并將這條路線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洛陽。這不但是歐洲和中國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紀初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
3.簡短的介紹中國絲綢的英語句子,加中文翻譯
Silk is one of China's greatest treasures. It is a type of fabric made from the cocoons of silk worms. The making of silk has been a secret of China for many years until some Chinese people were kidnapped and forced to tell the secret to the Europeans. Silk is very soft in texture and has been traded for lots of money on the Silk Road before.
絲綢是中國最偉大的寶物之一。這是一種用蠶繭做的不了。絲綢的做法在歐洲人強行綁架中國人并逼他們講出的時候一直是一個秘密 (這個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記得是這樣)絲綢很柔軟所以以前在絲綢之路上為中國賺取了很多錢。
望采納
4.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
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演變: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
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后,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于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絲綢之路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絲綢之路”名稱是誰“發明”的?
5.求絲綢之路的簡單介紹
絲綢之路最初是指漢唐時期中國絲綢西運的一條主要途徑。
從時間上來說,絲綢之路上起兩漢,下止清朝末期,跨度長達2000年左右;從空間上來說,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至古羅馬,長度達到7000多公里。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據專家考證,早在公元前4世紀,我國的絲織品就先后傳入了印度及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等國。公元前2世紀西漢張騫正式出使西域后,我國與西域各國的商路得到了進一步拓展,逐漸形成了由洛陽出發,過長安,穿越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跨越蔥嶺,經過中亞,或南下印度,或西往伊朗、敘利亞,直達地中海東岸的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陸上交通線,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絲綢之路”。
6.絲綢之路很~簡短資料
1.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2.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3.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
它已被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7.絲綢之路簡介,短點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和洛陽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
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形成,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全長7000多公里。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換回皮毛、玉石、珠寶和香料。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
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都與這條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