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姓王的傳說故事 要簡潔
王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瑯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后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為紀念被秦滅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于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后。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后業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難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于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后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9、由復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2.王氏的傳奇故事(簡單)
【傳奇故事】明朝. > 鬼送子 2006年12月01日 14時31分 來源:TOM 論壇 話說在明朝末年,一天晚上,在江南某縣方村的郎中方群出了一天的診,十分勞累,回到家中草草吃了點飯,就躺在床上呼呼入睡,媳婦王氏收拾好碗筷,回到房間,看著丈夫如此辛苦,憐愛的替丈夫掖掖被子,也熄燈在丈夫旁邊睡下。
半夜,方群恍恍惚惚中仿佛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方郎中、方郎中。”是女聲,很動聽,方群迷迷糊糊的睜開眼睛一看,嚇了一跳,自己的床前不知什么時候站立一年輕女子,這女子長發披肩,面容嬌好,但臉色煞白,兩眼含淚。
見方群睜眼,那年輕女子掀羅裙盈盈跪地,泣不成聲道:“請方郎中救我兒!” 方群大驚:“你這女子是誰,深更半夜找我一個窮郎中作甚?還不快快請起!” 那女子抬起頭來,慘白的臉上已掛滿淚珠,她答到:“郎中別怕,實不相瞞,小女子實乃一女鬼,乃前面胡村胡員外的小妾小芹,胡員外50歲無子,因我老爹欠他一些租錢,無法歸還,胡員外便強迫我老爹將小女抵租,納為小妾,否則將我老爹抓去見官,沒奈何,我進胡家,在胡家,員外妻子張氏不拿我當人看,但在半年后,我懷孕了,這時,胡員外一下子把小女子寵上了天,什么都不用勞作,眼看馬上就懷胎十月了,豈料,張氏怕在家中地位旁落,在我飲食中下了毒藥,就這樣,小女子含冤死去,狠心的員外在嘆息天絕胡家之后,就草草將小女子安葬在野墳山上,小女子雖死,但我腹中小兒還是活的呀,周邊也只有你一個郎中,小女子知道郎中您是好人,您家又沒有兒子,我想你會善待我兒,求您救我兒!” 方群聽罷,想了想,不錯,昨天是聽說胡村胡員外小妾死去,剛埋下,當想起眼前年輕女子是鬼的時候,方群嚇得汗毛只豎,語不論次道:“你既然是鬼,何必嚇我,另外,你腹中之子埋在土中,焉能存活?你還是走吧!” 那女子以頭磕地,哭聲凄厲道:“請方郎中救小兒,小女子所說句句屬實,你不答應,小女子就…..” 方群看到年輕女子說到就的時候,眼冒寒光,獠牙外露,面色青白的時候,嚇得立即答應道:“好…好…好,我去看看,我去看看。” 那女鬼聽罷,立即長拜道:“請方郎中不要食言!”飄然離去。
看著那女子離去,方群急得大喊。 “相公,相公,”方群又聽到有人喊他,以為剛才的女鬼又回來了,嚇得只往被子里鉆,但是,被子被人拿開了,他嚇得一下就蹦了起來,一看,是媳婦王氏在推他,王氏看方群一身冷汗,問是怎么回事,方群把頭搖搖,再看看地上,再看看門窗,他這才把剛才的噩夢說了出來。
媳婦王氏一聽,也覺得這夢有點蹊蹺,她對方群道:“你我結婚8年,也沒有孩子,也許這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兒子呢?還是去看看吧。” 方群想想也是,自己夫妻雖然恩愛,但是沒有孩子,自己雖沒有什么,但是媳婦王氏在無人的時候總是暗自嘆氣,想到這,他對媳婦道“好吧,你也穿上衣服,我們一起走吧。”
方郎中夫婦準備了一條小被,背上藥箱和鋤頭,乘天還沒有亮,借著微弱的月光出發了,穿過幾條田壟,夫妻倆來到胡村的野墳山,好象有人領路一樣,他們徑直就找到了胡員外小妾小芹的墓地,說來也寒酸,一個大員外的墓地居然這么寒磣,光禿禿的,一座孤墳,方群夫婦嘆息的同時,開挖了,一會兒工夫,就見到棺木,說是棺木,其實就幾塊板釘的,方群夫婦更是暗罵胡員外不是人,財產萬貫,就差一口棺木?也難怪要斷后了。 方群打開木板,看著死去的女子顏色還沒有什么變化,居然同自己夢中所遇一樣,看著她隆起的腹部,真的有點動彈,方群夫婦不敢怠慢,朝著小芹的遺體磕了幾個響頭,打開藥箱,拿出手術刀,同媳婦王氏一起解開胡家小妾小芹衣服,剖開她的肚子一看,夫妻兩人又驚又喜,里面孩子真的在動,他們抱起孩子,孩子哇哇哭了起來,王氏解開衣服把孩子放在里面,這孩子居然不哭了,此時,夫妻兩人一點都不感到害怕,方群將小芹的肚子簡單縫了幾針,重新蓋上棺木,壘好墳墓,立即同媳婦王氏抱著孩子回家了。
回到家中,關上門,此時,天已經亮了,王氏把孩子放在床上,去燒水給孩子洗身,方群,蹲在床邊,看著小孩的俊樣,樂著象個彌勒佛,他想好了,給孩子取名叫方卿…… 一晃間,十八年過去了,胡村的胡財主和媳婦張氏相繼得了惡疾嗚呼唉哉,他的那點財產被張氏一家分得精光,而郎中方群夫婦也老了,小方卿在夫妻倆含辛茹苦的拉扯下,已經長成一個玉樹臨風的美男子,由于,小方卿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歡,老先生刻意栽培,就這樣,小方卿飽讀詩書,成了聞名鄉里的秀才,15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一時轟動鄉里,老郎中方群夫妻心里也樂開了花,逢年過節都要到小芹的墓前燒點紙,求小芹保佑小方卿平安高中。 在18歲的時候,小方卿告別父母,到京城去考狀元,果然秋后大比,有飛馬來報,方卿高中狀元,整個鄉里更是轟動一時…… 又過了幾年,小方卿接郎中夫妻去京城享福去了,但是老夫妻不忘苦命的小芹,暗地里差人將小芹的墓地重新修建成鄉里最豪華的墓穴,但是為了方卿的名聲,一直沒有告訴他的生世。
3.王的由來簡短
王姓來源復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瑯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后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了。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晉陽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后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栗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后,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占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歷代王氏后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后援會”,并于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4.王姓的由來(短的),
王姓的由來據《通志.氏族略》及《廣韻》所載,王氏有許多不同的來源。
先秦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一些后人遂為王氏。(1)出自媯姓。
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子孫在陳國,齊王田和為其后人。齊國滅后,分三支先后改姓王,西漢末年,新朝皇帝王莽家族即為此支,王莽為改王姓的第六代。
(2)出自子姓。商紂時王子畢干之后。
(3)出自子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又,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在位)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后亦有王氏。
(4)出自春秋時魏獻子等王族之后。公元前五世紀,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稱王,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姓亦改為王氏。(6)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7)西羌鉗耳有王氏。(8)賜姓,如燕王旦的玄孫嘉,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朝時被賜姓王氏。
(9)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時王保義本姓劉名去非,皆冒姓王氏。
5.王姓的傳說故事
王姓的由來傳說故事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
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后人自稱為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后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陜西、河北等地; 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后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 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后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
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后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后,齊人仍稱其“王家”,后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
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后逐漸遷往江南。
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臺灣。
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與謝姓并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故事亭)。
6.王姓的故事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屬于以王族身份為氏。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今山東[1]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后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
《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瑯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于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采納,后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
后代被世人稱為王家,便以王為氏。太子晉去世后,楚國詩人屈原在《遠游》中有云“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
唐代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后。
姬高始封于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后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