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現代詩歌短一點
在端午,聆聽作者:心曼.墨香菖蒲行走,艾草聯歡陳愛,掬捧經年的淚。
藏進衣角,掛在舊時的月勾往事如水,取出《離騷》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層層疊疊。將無奈引入巢五月,一首詩站在門外不由自主地昂首興奮粒粒粽香,往下的詩句在一段段記憶話潮此刻,汨羅江被一枚葉子,帶進塵世的杯盞不用淚,不用愁只愿詩意如故把苦澀泡淡,枯葉喊綠曾經包裹的憂心,經過千年洗禮再去聆聽,龍舟小調畫面上早已積滿了;幸福一個朝代的寒,被另一個朝代暖和篇二:端午作者:一點塵埃菖蒲,艾葉粽子,雄黃酒用一根草繩連著牽出一段歷史屈子楚懷王、奸臣組合在一起就是明星與黑暗的交鋒。
2.關于端午節的詩歌
關于端午節的兒童詩歌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端午花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
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請你不要傷害屈原公公。
(一)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二)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三)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
(四)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五)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六)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兩邊坐著劃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五月初五是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門窗插起艾條草,胳膊系上百鎖子。
五月端午吃軟米,飯香棗甜喜心中,辨好艾草掛門臉,過夏經秋熏蚊蠅。五月端午端粽子,九月重陽重鏡子,五月編下艾腰子,九月用來熏蚊子。
金鎖子、銀鎖子,不如戴個百鎖子。初一,不戴柳,死嘍變成大黃狗!初二,不戴艾,死嘍變成老太太!初三,不戴百鎖,死嘍變成黑騾!打莖(粽)葉、筏莖(粽)的,單五(端午)清晨等不得!墜荷包、穿火蒜,端著蒸米滿街轉!點雄黃、喝黃酒,掂上敬(粽子)的到處走!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3.端午節詩歌
端午節詩歌:《竹枝歌》(宋·范成大)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
云安酒濃麴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競渡曲》(唐·劉禹錫)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一) 五月五,過端午, 賽龍舟,敲鑼鼓, 端午習俗傳千古。 (二) 五月五,是端午, 背個竹簍入山谷; 溪邊百草香, 最香是菖蒲。
(三) 雄黃酒,灑庭戶, 小孩頭上畫老虎。 一,二,三,四,五, 家家戶戶過端午。
(四) 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 那兒端陽, 處處端陽處處祥 (五)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 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萬年長。
4.端午節的現代詩歌
端午節的情思端午節的情思 ——遙祭屈原 國破家亡,家破人亡……還有千斤的巨石,還有悲憤的驚世駭俗的無法施展的思想。
我不知道古老的楚國是一支怎樣凋零枯萎的花朵,好比,至今我沒去過湖南的汩羅江。或許,人生失意的歲月流不盡你心中的血淚,或許,詩情噴涌的時刻也換不來你臉上瘦削的陽光……太多的深情喲,才讓你發出“路漫漫”的無可奈何的感慨,太多的夢想喲,才叫你血色的生命融進了哭泣的汩羅江。
荊楚大地一直哭到鄰近的瀟湘,泣血的日子,讓整個神州從此黯然神傷……從此,二千多年的五月這一天,叫做了端陽,這叫作懷念,懷念是一種崇高而偉大的想像。你的橘頌你的離騷你的九歌你的九章……流不盡你的悲哀你的惆悵。
你讓楚辭浪漫民歌一般在中華大地唱響,你讓終生的遺恨連同自己一起消逝,淹沒進汩羅江。我不知道,封建時代的土壤葬送了多少你這般詩意的文人,我不知道,當今的紅塵,還有多少才子還在壓抑著奔放無羈的思想……愿我笨拙的詩作,能化作你身邊的一縷輕風,愿我劣質的白酒,能祭出你春夏秋冬所有日子的明凈陽光。
5.端午詩歌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端陽萬縷入窗欞,午前倩影伴歌聲。
燕巧銜泥堂前拜,金甌曼妙舞春風。朔日春風燕歸來,端午時節金堂歡。
兒女相聚喜不盡,柔歌巧語共歡顏。端午堂前喜燕來,巧燕銜泥筑金屋。
載賀(鶴)歡慶歌不盡,龍舟翩翩為今賽端午節 其一 狂龍背上百夫堅, 一道浮光箭離弦。 逐浪爭先誰愿后, 銅鑼擂鼓震滔天。
端午節 其二 此欲乘龍覓屈原, 江中掠影撒魂幡。 倘若君能明我意, 真身一敘訴衷言。
端午節 其三 菖蒲桃柳彎彎月, 五色新絲葦葉菱。 誰挽汨羅千丈雪, 楚辭句句顯衷情。
端午節 其四 汨水滔滔千里奔, 粽香陣陣百家聞。 如今節假抒懷念, 屈子能知更樂群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端陽采擷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6.端午節現代詩歌短一點
在端午,聆聽
作者:心曼.墨香
菖蒲行走,艾草聯歡
陳愛,掬捧經年的
淚。藏進衣角,掛在舊時的月勾
往事如水,取出
《離騷》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
層層疊疊。將無奈引入巢
五月,一首詩站在門外
不由自主地昂首
興奮粒粒粽香,往下的詩句
在一段段記憶話潮
此刻,汨羅江
被一枚葉子,帶進塵世的杯盞
不用淚,不用愁
只愿詩意如故
把苦澀泡淡,枯葉喊綠
曾經包裹的憂心,經過千年洗禮
再去聆聽,龍舟小調
畫面上早已積滿了;幸福
一個朝代的寒,被另一個朝代暖和
篇二:端午
作者:一點塵埃
菖蒲,艾葉
粽子,雄黃酒
用一根草繩連著
牽出一段歷史
屈子
楚懷王、奸臣
組合在一起
就是明星與黑暗的交鋒
7.關于端午節的詩歌有哪些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節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8.關于端午節詩歌(短一些的)謝謝大家
詩歌一、一千年的一縱身,化做了艾酒的苦澀,伴著糯米香,游走在龍舟之間。
粽子的棱角,是否如你的倔強,深深地刺痛了,端午的月亮,端午時節,記得糯米粽子,記得賽龍舟,記得屈原。 詩歌二、菖蒲、艾葉、粽子、雄黃酒用一根草繩連著。
牽出一段歷史,屈子、楚懷王、奸臣組合在一起,就是明星與黑暗的交鋒。 詩歌三、回到吃粽子的家里,回到掛菖蒲的門前,回到飄滿艾香的城市與鄉村,回到屈原縱身的一跳,回到詩歌本身。
一條止于湖南的河流,卻流經中國每一個人的心靈。 打撈也罷,求索也罷。
龍舟再快,也不過是時間的一枚梭子。端午節,中國老百姓自發地一個節日,幾千年地打撈,幾千年地存在。
應該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一個偉大的主題、一個偉大的身影、一個痛苦的問號和句號、一塊問路的石頭和一顆求索的頭顱,至今佇立江邊,汩羅江,一條永遠流淌著,詩歌的光榮與夢想的河流。
9.端午節的詩歌
錢 琦 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
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汩羅江 初聞新作已忘歸, 字字落地皆生輝。
汩羅江邊詠天語, 思潮如涌筆如飛。 一聲長嘆一聲雷, 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聞豪杰為賊屈, 天下英雄不勝悲。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