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長城精神的內涵
長城最突出、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所承載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包括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歷史的進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斗爭中被世人所認同,所接受。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國防和民族統一的長城自然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喚起整個民族的抗戰意識。
擴展資料:
萬里長城自構筑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征,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
《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心目中已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城 (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長城總規》如何闡釋長城精神
2.長城的象征意義
長城就自身價值來說,原是“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的戰略防御設施。由于視角和價值取向的差異,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長城所象征的底蘊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長城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是現代的事。這是在中華民族處于最危險的時刻,舉國上下高唱“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同仇敵愾浴血抗戰中提煉鍛鑄的象征。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世代傳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為世界重點保護文物,宇航員遙觀地球所能辨識的人工構筑物的報道,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則產生了另一番意義。
對于長城成為民族共識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釋無疑應該十分審慎。那種把長城簡單類比為“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稱為“巨大的悲劇紀念碑”的觀點,于古于今都是荒謬的。中國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饒舌者不過是中華文明之樹的蛀蟲。
長城與封閉保守并沒有必然聯系。事實上,長城既可以是“限隔華夷”、自我封閉的壁壘,也可以作為向外開拓進擊的橋頭堡。不在“物為”而在“人為”。首筑長城的趙武靈王并沒有保守、退縮,他“變俗胡服,習騎射”,登上了開放革新的大舞臺;標榜“眾志成城”、斥長城為廢壘墟墻的清政府反而深陷閉鎖的泥潭。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不以長城自縛,他們運用這條軍事防衛線和經濟、文化聚匯線,調控了中原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把農業經濟與游牧經濟融合在一起,為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開拓了新路。他們也通過這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帶,有效地促進了民族融合、邊疆開發。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傍長城而西延,古羅馬的治國法典,波斯國的經營之道和什色物產,北非與歐羅巴的算學、文學,都在這條路上作過并不折本的旅行,金發碧眼的商賈、哲人經這條路回國時常懷著收獲的喜悅。這條往來者絡繹不絕的國際通衢盛期數百年,灑過張騫們多少汗水,輸出過炎黃子孫多少文明智慧!這一切都離不開長城的護衛。長城怎么能說是“限制文明空間的環”呢?
兩千多年來,長城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構成中華民族心理認同的客觀依據,而這種底蘊、內涵又與長城雄偉博大的景觀所激發的豪情壯志完美和諧地融為一體,最終積淀、熔鑄成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3.為什么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長城有極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斗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4.長城具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
萬里長城自構筑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征,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歷史的進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斗爭中被世人所認同,所接受。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國防和民族統一的長城自然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喚起整個民族的抗戰意識。1933年的長城抗戰震驚中外,揭開了抗日戰爭史上最初的壯烈一頁,“誓與長城共存亡”成為抗日將士們的共同誓言。“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而《長城謠》同樣以其獨特的藝術感召力,激起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們聽到或唱起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愛國激情,就是因為長城能喚起億萬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共鳴。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地位。中國向聯合國大會贈送的禮品是一塊萬里長城大型掛毯,再次表明中國人民和政府已將標志數千年燦爛文化的萬里長城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這一象征意義也被全世界所認同,所接受。
長城在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斷增強的雙向歷史演進中,美學魅力日顯明顯,一方面不斷地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雄偉氣魄。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類都將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益處。
5.為什么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首先長城的地位和價值已經被世界所認可,其具有的悠久歷史和濃重的民族文化底蘊,既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寶貴財富,尤其是長城代表了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其蘊涵的意義將是長遠的。
其次,長城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古建筑,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激發人們勤勞勇敢、珍視和平的動力,是對人類文明、社會和諧發展的渴望,理當成為連接世界的標志和橋梁。再有就是如今的長城日益受到世界的關注,每年來長城觀光的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顯示出長城所具有的足夠魅力。
對于長城,我們沒必要說得太多,因為長城早已是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早已融入國人太多的牽掛,如何保護,如何豐富其內涵,發展其精神,弘揚其文化,傳承其品質,是我們當代中華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對長城的認識還停留在低層次水平上,對長城的利用還僅僅局限于吸引游客,借長城的美名去賺取利潤,還在吃長城的“老本”,而對于如何保護長城尚缺乏應有之策,缺乏系統的保護規劃,這顯然不利于對長城的永久保護。
比如,近年來,我國各地又興起了新一輪的“關心長城、修復長城”的熱潮。與古代修建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外族進攻截然不同,很多地方開展的是以利用長城吸引更多海內外游客為目的的“造(長)城運動”。
這樣的“造城運動”,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長城,不能傳承長城的文化,反而會造成對老長城的人為破壞,影響到長城的整體風貌和和諧的人文。 因此,筆者以為,對于長城,我們不能只重挖掘其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讓長城的精神發揚光大,讓長城的文化流傳千古,讓長城成為中國的豐碑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