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大名著簡短全面的閱讀感受,推薦理由
《西游記》
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西游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游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三國演義》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并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淀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由江蘇興化籍作者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后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由施耐庵著,羅貫中編次,《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紅樓夢》,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體長篇小說,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還淚記》《金玉緣》等,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為一部成書于封建社會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學作品,該書系統總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制度,對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2.找20篇簡短"四大名著"的讀后感.和20篇"四大名著"的讀書筆記
真假曹操
曹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性格最復雜、形象最多樣的一個人。他這個人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詐,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概,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曹操——他曾經叱咤風云,他死后罵名最多。在歷史的記載中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亂世中平定四方,人們稱他“奸雄”,他是奸雄嗎?他“奸”在哪里,又“雄”在哪里?什么叫奸雄?“奸雄”這個概念包括了兩個內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夠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嚴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陰柔手段,奸而不雄,這個只能叫奸賊;如果像東漢末年的董卓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梟雄。梟雄就是強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賊就是奸猾而又有賊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詐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是。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么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一個是曹操這個人為人奸詐。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為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系,這個王朝的皇帝為什么一定要姓劉呢,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么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據我所知,在《三國志》中寫道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但我覺得曹操說這個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了一個辯護。而到了《三國演義》里面他變成了理直氣壯,而且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前面加了天下兩個字,這個就大不一樣了。所以曹操的奸險歹毒這一點,應該說是有疑問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國演義》的毛批還說了這樣的話,他說什么呢,他說“此亦孟德之過人處也”。他說即便是這樣,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樣的、超過我們的地方!他說為什么呢,他說如果換了別人一定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的。他說換了別人都會這樣說,但是實際上怎么樣呢?實際上他們干的就是曹操的勾當,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個話。那么也就是毛批認為,曹操雖然奸詐,但是奸詐里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所以他說這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是太多了。
3.簡短的文學名著讀后感 我國四大名著除外
瓦爾登湖:作者:(美)梭羅。類型:勵志/日記。本文作者:愿咸與恒。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清新自然,不過我實在不愛看這種沒有情節的書,當然,這本書寫的還是非常好,而且并非虛構,而是一段真實的經歷。
總體來說,瓦爾登湖講述了一個人厭惡了城市的喧囂,來到了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搭起了木屋,住在瓦爾登湖邊,過著相對原始的生活,孤身一人,隱居山林。
兩年的時光,給主人公的心靈帶來了無數次心靈上的激蕩。同時也讓讀者對生活有了一種積極的視角。相信看過本書,每個人可能都會向往過那種親近自然的生活,遠離那些是與非,找到一片心靈的瓦爾登湖。感覺這本書寫得就像一個夢,一個不屬于浮躁、情欲、金錢,只有寧靜、純潔、幸福的夢。
4.讀了四大名著的感受
從《西游記》中深深地體會到“無論做什么事,只要你有一顆克服困難的心,就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德萊賽曾經說過一句話:“理想是人生的太陽。”意思是:人的生活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和渺少。不要讓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灣,而應揚起奮斗的風帆,駛向生活的大海。壯麗藍圖的實現要靠辛勤勞動;理想樹苗的成長要靠汗水灌溉。我覺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決心以及恒心,才能有十足的把握贏得成功。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卷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欲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紅樓夢》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情感的激烈執著、凄怨哀美,在強有力的精神推動下展現了他們對愛情在精神力上的質感。 他們那種精神上、肉體上的迷離情感,都含蘊著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錮使得他們 都成為了愛情的奴隸、歷史情感中的悲劇角色。他們在自己的世界和時空中表演著自己絢麗卻也不失味道的情感。
挺簡短的吧
望采納~
5.急求四大名著,讀書筆記,簡短一點,100字,要好詞好句和感想
《薛蟠出場了。
-------------------------------------------------------------------------------- 摘: 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梁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槁木死灰——這里喻情性欲望已歸寂滅。《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槁木死灰,取其寂寞無情耳。”
《紅樓夢》讀書筆記之二 第九回 戀風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頑童鬧學堂 寶玉起床時,襲人早已把上學用的書筆衣物都安排停當,并坐著發悶了,寶玉只不過是上學,她囑咐的話象是母親對兒子,王夫人反倒沒說什么囑咐的話,這丫頭真是既勤快又盡心。 眾多姐妹,單與黛玉辭別,還嘮叨半日,引得黛玉提醒怎么不辭寶姐姐,寶玉笑而不答,這下,黛玉心里該高興一陣子了。
寶玉與秦鐘“二人更加親厚”,同窗便因此起疑?男孩子也“生得嫵媚風流”?還起了女孩子的外號,怎么這么寫?一部《紅樓夢》,什么事都有!這男孩子們在學堂內吵架,我可看不明白。賈瑞當老師不好好管學生,“反助紂為虐討好兒”,難怪學堂里學風不正。
“寧府人多口雜,那些不得志的奴仆們,專能造言誹謗主人”,問題來了,大至國家,小至小家,都有這種現象。有不如意,必口出怨言,所謂人不平則嗚。
如果品性差些,遭遇不平,自然造言誹謗。 賈薔“外相既美,內性又聰明”,竟玩起了借刀殺人之計,好象后來巧姐是被他設計賣的,這里先埋下伏筆,寫一寫他的奸巧了。
“茗煙無故就要欺壓人”,真是狗仗人勢,所幸寶玉不似薛蟠等人。還是賈蘭冷靜,他叔叔的下人起哄打架,叔叔也被人點了名,飛硯又打到了自家座位,還能按捺性子“不與咱們相干”。
寶玉人多勢眾,李貴等幾個大仆人喝住了眾人,場面安定下來,寶玉此時說出來的話也一套套呢。秦鐘一句“有金榮,我是不在這里念書的”,分明是要逼寶玉攆了金榮,這幫孩子,一個兩個都是非等閑之輩,秦鐘也不是什么好人,能借個地方讀書,不好好珍惜,胡鬧什么。
鬧學堂一事,最后還是李貴主持平息,來之前賈政的一番警告起作用了。 摘: 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 寶玉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綿纏 將不利于孺子之心——(周公輔成王) 《《紅樓夢》讀書筆記之四 第十六回 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鯨卿夭逝黃泉路 平兒精明,有人送錢來,機警地避開了賈璉的視線,真是強將手下無弱兵。
賈璉的奶媽也知道辦事的竅門,有事找鳳姐才辦得妥:“從此我們奶奶作主,我就沒的愁了” 鳳姐的事瞞著賈璉,賈璉的事她卻參和參和,賈蓉賈薔原是好兄弟,兄弟二人又與鳳姐要好,鳳姐自然是要幫說幾句話撐腰。既幫說了話,便可以做順水人情,推薦兩個工仔,立即就解決了賈璉奶媽剛才所求的事。
蓉、薔兩兄弟想借機打點賈璉夫婦,賈璉夫婦都在小字輩面前擺出一幅廉潔奉公的樣子。可見,不要貪小便宜,要貪就貪大的,同時還要因人而異,不能見好就伸手。
向秦鐘索命的鬼神也寫得活靈活現,寶玉運旺時盛,連鬼都怕。秦鐘遺言寶玉:“……以后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好好的一對朋友,轉瞬陰陽相隔。好朋友的臨終遺囑,都不能讓寶玉提起認真讀書,考取功名的勁頭! 《紅樓夢》讀書筆記之五 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為替寶釵過生日一事,王熙鳳考了賈璉半天,原來就一句話:“我若私自添了東西,你又怪我不告訴明白你了”。
湘云打破原計劃,在賈家多住兩日,便遣人將針線活取來,真是勤快。有針線活在手,若是閑坐著,心里是很可惜。
賈母笑鳳姐:“我也算會說的,怎么說不過之猴兒?”,深有同感。 賈母問寶釵過生日時喜歡什么酒戲,寶釵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這方面黛玉就做不到,她總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說,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
黛玉來了幾年,賈母從沒為她做過生日,現寶釵剛來不久,就替寶釵專設生日酒,黛玉心中有了不自在,所以一天都不開心,加上鳳姐又拿戲子來取笑,心情遭透了。寶玉后又進來,真是撞在槍口上。
寶玉有心事,也喜歡東寫西寫(寫博客?)。 通過大家猜謎語,顯得迎春、賈環二人笨些。
元春省親之后,元宵節的燈謎開始有“悲戚之狀”了。看到這里,心也有些悶悶的。
《紅樓夢》讀書筆記之六 第二十五回 魘魔法姊弟逢五鬼 紅樓夢通靈遇雙真 寶玉的臉被燙了,馬道婆又趁機發了一筆財。她騙了賈母,又來騙趙姨娘,正是黑白兩道都吃。
愚昧的人們,還送錢給她,指望她幫消災,“濟困扶危”,她的到來,就是災! 所以黛玉不懂人情事故,別人巴結鳳姐還來不及,現在鳳姐主動送茶葉給你了,你謝的話也不回一句,鳳姐出口問起,還直言:“可是倒忘了”!要是緊接著說嘗著好也還罷了,又要鳳姐問“你嘗了可還好不好”,寶玉終于急的搶著回話,以為黛玉不喜歡茶葉,就說味不好,寶釵既順寶玉之意,又不想得罪鳳姐,說的兩開話,黛玉偏要說“我吃著好”。 眾人都因鳳姐、寶玉“中邪”亂成一團,薛蟠的心思怎么這樣?真是混世的十足呆子。
鳳姐、寶玉終于轉醒了,黛玉由衷的松了一口氣,牽念之情不加掩飾,寶釵你笑什么?討厭! 摘: 天不拘兮地不羈 心頭無喜亦無悲 卻因鍛煉通靈后 便向人。
6.急求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讀后感,簡短一點,100字,要好詞好句和
1.三國演義讀后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西游記當我第三次讀完這本重重的《西游記》時,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觸。
第一次時,我覺得孫悟空很厲害,很會打架,會變許多樣子;唐僧很無能;豬八戒像一只懶“蟲”;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覺得孫悟空很可愛;唐僧非常的傻;豬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東西;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這一次,覺得孫悟空非常的機靈,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別是對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樸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
這一路上,他們翻火焰山、打白骨精,歷經了千難萬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妖魔鬼怪的阻撓,終于取到了真經成了仙。這本書通過這些故事,體現出孫悟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追求精神。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了我們正義是一定會戰勝邪惡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達目的不罷休,絕對不能氣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懶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機智靈敏、英勇果斷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在學習時,或者在生活中不應該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放棄,挫折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動動腦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過去了嗎?一旦戰勝了困難和挫折,那勝利還會遠嗎? 紅樓夢〉讀后感 早在兩百多年前,此書一出就驚動了當時的社會高層。一邊是燒書,一邊是捧書, 其實我倒認為《紅樓夢》并不是一部愛情小說,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也不是中心故事,但這一敗涂地的悲劇確實是整部書的主要線索,無論怎樣我們也都曾經為這兩人的結局深深地感到遺憾。
當然在地主階級的兩個叛逆者企圖主宰自己的婚姻與命運,結局必然是悲劇性的。 這種叛逆的思想,在當時反映在愛情上是帶有相當強烈的病態,畸形,傷感的。
也只能落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結局了。賈母與王夫人處心積慮策劃了一場騙局,硬是要把薛寶釵嫁給寶玉無非是為了使聯絡有親的四大家族,親上加親,便于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
一旦到了維護自己利益的關鍵上賈母即使將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寶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寶黛他們卻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賈母身上,希望得到賈母的支持與允諾,簡直是迂腐,軟弱之極。
想想他們用建筑在蔑視封建“仕途經濟”的思想基礎上的“木石姻緣”,去對抗封建衛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緣”,怎能不落個玉石俱焚的下場呢? 悲就悲在我們看盡了這種荒唐的階級觀念產生的愛情悲劇,還是無法避免在現實的社會中仍有被迫門當戶對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讓婚姻遠離了愛情,直至枯萎,永遠不斷延續著悲劇—— 《水滸傳》讀后感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伙們聞風喪膽。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
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
**舍身炸暗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
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圣”。2.讀《西游記》有感 讀過《西游記》后,使我受益匪淺。
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
7.四大名著的摘抄帶翻譯和感悟
四大名著譯名趣談 file 發表于: 2008-3-02 13:22 來源: 百英英語資源學習網 我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包括: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這四部古典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其對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四大名著影響國人的同時,也逐漸走出國門。
通過翻譯,四大名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愛。那么,它們在其它國家中叫什么名字呢?這或多或少會讓人好奇。
1.水滸傳 《水滸傳》成書于元末明初,17世紀時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在江戶時代的日本,《水滸傳》的日文譯本已經有十多種。
由于日文和漢語具有親緣關系,所以書的名字沒有變,仍是沿襲中國的書名。后來,《水滸傳》有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版本,書名開始變得千奇百怪。
英文版的題目有:《Outlaws of the Marsh》(沼澤里的歹徒 / 法外人),附帶地說一說,英文語境中最著名的法外人可能就是羅賓漢,而中國很多讀者也認為《羅賓漢》是中國的《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獵豹的血),這是上個世紀30年代賽珍珠翻譯《水滸傳》時譯的書名,雖然有點長,但譯出了“聚義”的意思,“獵豹”點出了梁山好漢的不馴服不合作(不包括后來的接受招安),“血”則直接賦予了《水滸傳》悲劇的意味——雖然很多讀者不認為《水滸傳》是一部悲劇;另有一個譯成《Water Margin》,直譯,優點當然是直白了,不過味道卻不是很夠。 其它文本的譯名也很有意思。
在法文中,《水滸傳》被譯作《中國的勇士》或《沼澤地區的英雄們》,另有一個比較搞笑,居然是《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德文譯名則有點牽強,曰《強盜與士兵》。另外還有一些節譯本的名字則與現在的知音體差不多,如德人節譯潘金蓮和武大郎的章節成書,書名叫《賣大餅的武大郎和不忠實婦人的故事》,節譯“智取生辰綱”則起名《強盜設置的圈套》,可謂聳人聽聞。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在此之前,陳壽寫過《三國志》。從書名中的“演義”也可以看出,羅貫中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演義”出《三國演義》的。
和《水滸傳》一樣,《三國演義》成書后很快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不一樣的是,名字已略有改變。
日文譯本主要有三個:吉川英治的《三國演義》、村上知行的《全譯三國志》和三間評價的《三國志演義》。 第一次對中國名著的外譯名感興趣,是在看黃仁宇那本《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的時候。
書中談三國英雄時提到《三國演義》,用了英文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當時很是奇怪,三個國家之間都有戰爭,何來浪漫呢?或許是《三國演義》譯介入歐洲的時候剛好是浪漫主義(romanticism)產生并開始盛行的時候,所以給了一個《三個王國之間的羅曼史》的書名。
不過對于黃仁宇提“信史浪漫化”,我覺得他的用意是說小說《三國演義》是信史《三國志》的浪漫化。 早年有位美國人從《三國演義》中整理出關羽的故事,節譯成書名為《戰神》;后來美國漢學家摩斯·羅伯斯(Moss Roberts)的英文全譯本起名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即剛才提到的《三個王國之間的羅曼史》;現在也有一些譯本直接叫《Three Kingdoms》(三個王國 / 三國),中國外文出版社的英文譯本用的也是這一名字。
3.西游記 《西游記》的外文譯名,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根據中文的書名“西游記”直接翻譯得出書名,比如:《 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西行之旅的記錄)、《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The Story of the Pilrimage to the West》、《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故事)…… 另一類是把孫悟空當書名,比如:《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猴子歷險記》、《猴子取經記》…… 明人吳承恩寫《西游記》,固然把那個叫“孫悟空”的猴子當主角來寫,但也沒有把他當作唯一的主角。個人認為把《西游記》譯成《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之類的譯法有失偏頗。
也有譯成《俠與豬》的,把孫悟空說成是俠,不是很通吧?不過有趣的是順帶把豬八戒捎上了。而《神魔歷險記》則不知道誰是魔了。
4.紅樓夢 在中國,《紅樓夢》本來就有多個名字,最為著名的則有《石頭記》和《紅樓夢》。雖然嚴格說起來《石頭記》和《紅樓夢》并非完全相等,但八十回的故事還是相當的。
而這兩個名字的存在,也使《紅樓夢》的外文譯名有了兩個根據: 一類是依據《石頭記》的,如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另一類是依據《紅樓夢》的,如《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豪宅里的夢)、《A Dream of Red Chamber》(紅色房間里的夢); 也有比較離譜的,譯成《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織女)。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在賈府,不見得有空間阻隔,阻隔他們的,也許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之間的距離,而是明明相愛,卻不能一起”,等于。
8.急求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讀后感,簡短一點,200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著一故事——石頭記。
有以甄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
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杰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
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著自己、充實著自己。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系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
與其說他是異步偉大的巨著,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說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
從一點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
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可以說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斯破綻。而從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
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柬書。 前面說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認為恰恰相反。
從中有許多的破綻,例如賈寶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經暗示到其是一悲劇人物,而到高鄂的筆下它又成了一個樂于學習又參加考試而考取舉人,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好學之人,這中間幾乎沒有什么銜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丟下已經懷孕的寶釵出家為僧。
而且據說高鄂是因為一個上任的資助,取續寫紅樓的,我認為一個初衷就不那么純潔的人,并且也沒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寫的《紅樓夢》。是無法寫好的。
再說想象曹雪芹一樣的來刻畫人物是非常難的,不是容易達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這四十回不寫,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還是聽美好的。
《西游記》讀書筆記 每當我翻開《西游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
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
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三國演義讀后感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
曹操一生都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
后來董承一伙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后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咤風云了。
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
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來終于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后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
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么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
9.四大名著讀后感
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
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
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
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
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
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
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
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水滸》講得是水邊的故事,不少人稱頌這是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它為那些所謂“造反”者樹碑立傳,并渲染他們豪俠仗義、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壯舉,使他們成為讀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上天無道,替天行道。
水滸的原名叫做江湖豪客傳,它和現在通俗的武俠小說不同。何謂俠?金庸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水滸第一章喚作--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施耐庵(據說)稱他們是魔星下凡,作者并沒將他們歸類于俠,而更多稱他們為“好漢”。“好漢”并不是一個褒義的稱謂。
討饒時,人們常說“好漢饒命”,這和“大王饒命”差不多,是對土匪之流的一種“尊稱”。比如武松打虎之時,人們并不稱他為“好漢”,而是“壯士”。
金圣嘆稱-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漫到底。如果李逵能稱之為天真爛漫的話,這也太可怕了點。
在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他更好吃人肉,別的頭領有時喝點人心肝的醒酒湯,而他不同,他是真真正正的好吃。
與其說李逵天真爛漫不如稱他為缺心眼,他是宋江培養出的殺戮機器,專替宋江干一些不見光的勾當。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什么豪杰之氣。
大家都知道梁山好漢大多是被逼上梁山的。這個“逼”很多人都認為是官逼民反,被朝廷奸逆所逼,被暗無天日的世道所逼。
其實不然,大多數竟然是被這些兄弟所逼,被智多星所逼,完全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吳用的奸詐可比宋江,然而 宋江是純用術數去籠絡人,吳用便明明白白驅策群力。
吳用肯明白說自家是智多星,宋江定要說自家志誠質樸。 宋江只道自家籠罩吳用,吳用卻又實實籠罩宋江。
兩個人心里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晁蓋也似乎是死在了宋江之手,偌大一座梁山泊,在權利的巔峰只有陰謀,未見英雄氣。
與李逵的癡,宋、吳的奸,大家更多看好的是豹子頭--林沖。很多人眼里他除了有些優柔大概沒別的缺陷了吧。
然而還是金才子看的透徹“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
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很多人會說,這是林沖?我看只說的輕,寡廉少恥是林沖吶!看這一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從休妻便見端倪。
那娘子聽罷哭將起來,說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污,如何把我休了?” 林沖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兩下相誤,賺了你。”
不少人認為這是林沖為妻子著想,不想用待罪之身拖累了她,然而恰恰相反,他的目的是將妻子拱手讓于高衙內,讓高俅不再害他,這樣方能兩不相誤。再往下看,野豬林里魯智深在生死關頭救了林沖,那么我們看看豹子頭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好兄弟,救命恩人吧。
兩個公人道:“不敢拜師父在那個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酒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酒家若撞著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而林沖在林沖在魯智深走后怎么對兩個官差說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