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山行》的中心思想及詩意
古詩《山行》的中心思想是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詩意: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原詩:
《山行》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釋義: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擴展資料: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于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于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云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云繚繞而不虛無飄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這只是在為后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山行 (唐代杜牧詩作)
2.簡要分析《山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譯詩]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譯詩賞析] 這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遠”寫出了山路的綿長和山之深,“斜”與“上”呼應,寫出了高而陡的山勢。
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在白云飄浮繚繞之處,幾椽芭屋若隱若現,不禁讓人頓生親切之感。但這前兩句其實只是陪襯,后二句之楓林紅葉方為此詩描寫之重點。
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真是滿山云綿,如爍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而停車凝望、陶然忘歸的詩人也成為畫面的一部分。但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悲秋傷時,而是通過一片紅色展現出秋天山林熱烈蓬勃的景象,體現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氣溢于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和見地。
在這首譯詩中,原詩的格律形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小節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林圖畫呈現在讀者面前:大路旁,一條窄窄的石徑曲曲彎彎扶搖直上,漸漸隱入云霧繚繞的高處。就在那兒,聳立著幾幢小小的農舍;詩中的我,停下馬車,看得入迷,只因為見到暮色蒼茫的山崖旁,楓林如火,正散發著熣燦的紅光,哪怕是春天的花朵都不能與之斗艷爭香。
這首詩譯得很美。秋天的景色是靜美的,我”——一個過客,之所以停下馬車,連路都顧不上趕,是因為被楓林的紅艷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是無限欣賞和眷戀。
原作表達的是在無際的清秋這個大環境中,有一片給人帶來暖意的楓林。蜿蜒于寒山的石徑、白云深處的人家,這一切都很美,但難免過于幽寂,所以才帶出其后楓林的熱烈。
這是一種烘云托月的高妙手法。
3.簡要分析《山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譯詩]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譯詩賞析]
這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遠”寫出了山路的綿長和山之深,“斜”與“上”呼應,寫出了高而陡的山勢。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在白云飄浮繚繞之處,幾椽芭屋若隱若現,不禁讓人頓生親切之感。但這前兩句其實只是陪襯,后二句之楓林紅葉方為此詩描寫之重點。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真是滿山云綿,如爍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而停車凝望、陶然忘歸的詩人也成為畫面的一部分。但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悲秋傷時,而是通過一片紅色展現出秋天山林熱烈蓬勃的景象,體現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氣溢于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和見地。
在這首譯詩中,原詩的格律形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小節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林圖畫呈現在讀者面前:大路旁,一條窄窄的石徑曲曲彎彎扶搖直上,漸漸隱入云霧繚繞的高處。就在那兒,聳立著幾幢小小的農舍;詩中的我,停下馬車,看得入迷,只因為見到暮色蒼茫的山崖旁,楓林如火,正散發著熣燦的紅光,哪怕是春天的花朵都不能與之斗艷爭香。
這首詩譯得很美。秋天的景色是靜美的,我”——一個過客,之所以停下馬車,連路都顧不上趕,是因為被楓林的紅艷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是無限欣賞和眷戀。原作表達的是在無際的清秋這個大環境中,有一片給人帶來暖意的楓林。蜿蜒于寒山的石徑、白云深處的人家,這一切都很美,但難免過于幽寂,所以才帶出其后楓林的熱烈。這是一種烘云托月的高妙手法。
4.《山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融,情景互為一體。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原詩: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5.《山行》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描寫深秋山中景色的詩,畫面鮮明優美:順著曲折的小路上得山來,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住有人家。停車留戀不行,是因為愛賞夕陽映照下的楓林,經霜后的楓葉紅得比二月的春花還鮮艷。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截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云生處有人家”, 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里,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 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么突然“停車”?原 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楓林”,由于“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 “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注》云:“‘霜葉紅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詩境
淺說續編》云:“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于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于艷李秾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艷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 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贊美楓葉“紅于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霜葉”,由“上寒山”、
“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并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云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6.古詩《山行》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豪蕩思致。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天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全詩如下: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如下:
深秋中沿著彎曲的小路登上遠山,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染過秋霜的楓葉勝于二月紅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于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山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山行原詩主題思想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