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藝術欣賞:簡要賞析北京故宮的外觀造型特征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筑。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后是宮后苑。后苑里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里,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后檐的臺階,有一塊云龍雕石重約250噸。
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2.北京故宮介紹 (簡短)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3.北京故宮建筑主要特點
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筑群。
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后,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筑(建筑學)在拉丁文中的涵義是巨大的工藝,說明建筑的技術與藝術密不可分。
故宮正是一個巨大的建筑藝術瑰寶。建筑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筑藝術的造型美。
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故宮建筑藝術的造型美。空間,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筑藝術的表現力。
故宮的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寢兩部分。
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
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筑物的總體輪廓。
故宮的建筑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建筑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余間。
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墻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墻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
故宮整個建筑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筑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筑美。
故宮整體建筑的比例和諧令人贊嘆。以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征——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
太和殿則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檐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筑形象上通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
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征。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故宮宮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節奏,指通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墻、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復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筑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筑。
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專門研究過故宮的廊柱,并從中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筑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還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
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的黃色琉璃瓦頂金碧輝煌、朱紅色的柱子與門窗、檐下處于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筑彩畫,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筑物更加富麗堂皇。在建筑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作為建筑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筑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筑物增輝添彩的作用。
故宮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檐,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
總之,正是通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才形成了故宮建筑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
故宮的建筑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經典之作。
4.周記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故宮全部建筑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墻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故宮的建筑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
故宮外朝三大殿(12張)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位于整座皇宮的中軸
故宮建筑(20張)線,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筑。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后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筑。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一磚一瓦都在表現著皇權至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筑。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彩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后是宮后苑。后苑里有歲寒不凋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優美而恬靜
5.欣賞故宮的片段
北京故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美學原理綱要》從美學角度講述了藝術特色:
一、創造了具有相對獨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美,在形體、空間、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對比手法,創造了一種多樣的統一。例如:
(1)大與小的對比:如在宏偉的天安門城樓下,巧妙地安置了兩間火柴盒子式的小屋,這小屋除了它的特定的用途外,在藝術上起著對天安門的烘托作用。在高聳的午門前也安置有類似的兩間小屋。有沒有這種雖然并不改變天安門原有的體積,但是經過對比可以使人對天安門的宏偉產生更強烈的感受,就象巨大的金字塔旁邊襯托了幾個芝麻大小似的游人,經過大小對比更顯出金字塔的巨大。
(2)高與低的對比:為了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圍采用了低矮連續的回廊。這種回廊是由漢代的廊院,唐代的廊廡,即廊屋逐漸演變而來。這種高低、大小的對比不但運用于建筑中,在中國山水畫中也經常運用。唐王維論山水畫曾說:“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宋郭熙也說:“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晬向背,顛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在建筑中通過高低對比同樣可以使主要建筑物表現突出。
(3)寬與狹對比:這是一種欲放先收的手法。從正陽門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狹長空間與太和殿前廣闊空間形成強烈對比。在中國的草書中經常運用這種欲放先收的手法。;例如草書懷素《自敘》中,開始敘述他的身世,用筆平緩,字形較小,寫到后面隨著感情的變化,字形俞來俞開展奔放,表現高潮的地方一個字所占的空間比幾個字加在一起還大。
(4)明與暗對比(或冷色和暖色的對比):故宮的色彩上給人的強烈印象是金碧輝煌。金黃色的琉璃瓦與青綠色為基調的檐飾相對比,在藍天、白云的輝映下顯得非常輝煌。據考證琉璃用于屋頂始于北魏。在中國古代工藝品中也常用這種對比色彩造成輝煌的效果,如唐三彩(藍綠黃)主要是運用金黃色與藍色、綠色的對比,這種冷暖色調的對比,加上瓷釉的光澤使人感到斑斕淋漓。早在宋、金時,宮殿已逐漸使用白石臺基紅色的墻、柱及黃綠色的琉璃瓦頂,在檐下用青、綠彩畫。
(5)繁與簡對比:雕梁畫棟,鏤金錯彩,這就是繁。在太和殿內的各種陳設都是精雕細刻,屋頂藻井的各種圖案更是細密繁復。這和殿外大面積的單色紅墻和黃色琉璃瓦屋頂形成一種繁簡的對比。
(6)動與靜對比:建筑本身是靜的,但由于形體的變化卻呈現出流動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聲。正陽門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聲。形體高低錯落,空間大小縱橫,好象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從景山頂上眺望故宮,屋頂高低起伏好象一片金黃色的波濤。歌德曾說過:“建筑是一種凍結的音樂”,“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樂的效果。”據說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樂曾從建筑中吸取音樂形象養料,他說“建筑藝術象我們的音樂一樣,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那么建筑則是凝固的音樂”。
(7)方與圓、曲與直的對比:在造型上注意方圓變化,如天安門、端門的門洞是圓形,而午門南端的門洞是方形。這種方圓的變化又是與建筑的特定性質相聯系的(午門較威嚴,用方門與整個建筑氣勢很和諧)。
6.周記
宏大壯麗:紫禁城的城墻十米多高。
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墻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
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建筑精美: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臺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鳳流云……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
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霧,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鎏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紫禁城布局統一體現在很多地方:紫禁城東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門;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樓;三大殿規模不同,用處不同,而從外觀上看屬同一組建筑;紫禁城前后兩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對稱,如三大殿和后三宮遙相呼應。
7.故宮博物院美句賞析
我對文物沒什么研究,不過好像北京故宮的只有清明上河圖被稱為是鎮館之寶,另外兩件有點勉強,而臺北的故宮確實是以這三件最為出名,外界普遍稱為鎮館三寶。
反正都是故宮里面的收藏,放在哪一邊都無所謂了。。
如果按照文物總數量上來比較,那么北京故宮一共有150多萬件,而臺北的在08年統計為65萬件。
不過當時運到臺灣的都是經過文物專家翁文灝等人挑選過的精品,絕大多數為國寶中的國寶,除非一小部分受困于交通運輸條件無法運走以外,極品現在大部分都在臺北故宮里面收藏著呢。除了那三寶,還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宋代汝窯瓷器、等等。。
所以我覺得如果要拿最出名的三件pk的話,應該是臺北取勝,畢竟那邊的都是極品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北京故宮建筑簡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