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杜甫的作文素材
草堂·詩魂
細雨蒙蒙,落葉飄飄。
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老天像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圣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噓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義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注定會占有輝煌。
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蒙,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么呢?從開元到天寶,《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史再現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了然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里,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了然杜甫詩歌抑郁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層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中華傳統,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據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家。離開中原后,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出一代河山的風云、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現,個人的遭際,在詩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么?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于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2.作文以杜甫生平為素材的
他一生寫下一千多首詩,他的詩被稱為史詩,他時而狂羈豪放,時而沉郁頓挫,他對山水也情有獨鐘,他與李白并稱李杜,被人們稱為“詩圣”,魯迅評價他:“他是中國人的脊梁。”他就是——杜甫。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勢峭拔,直插云霄。一輪紅日頂于山上,幾篇浮云隨風而飄。此時,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就是杜甫,一個狂羈豪放的杜甫。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時的杜甫,已是年老多病,而這周圍又是疾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吼聲;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肅煞之色。周圍的一切顯得杜甫是那么凄涼,沉郁之情早已涌上心頭,頓挫之意也已融于其中。這就是杜甫,一個沉郁頓挫的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坐于船中,抬頭一看,翠綠的柳樹上,兩只黃鸝正在悠然而歌,動聽婉轉。又眺望半空,一行白鷺翱于青天之上,如夢如幻。鳥啼翠柳,白鷺青天,千山雪,萬里船,杜甫心如鮮花般奔放,坐于船中,一會豪筆,好一幅生機勃勃的盛春之圖。這就是杜甫,一個對山水情有獨鐘的杜甫。
有一種幽香越過千年古卷,有一種沉郁越過萬年塵埃。細細品味一番,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是狂羈豪放,沉郁頓挫和山水之情。
3.寫一段關于杜甫作文素材.或其他名人的素材.好的有加分.謝謝
1.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
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2. 一枝一葉一世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輪明月,放射出悲天憫人的光輝;“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一排短松,守候著生死離別的深情。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杯濁酒,凝結著壯志難酬的感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見證了孤苦無依的飄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帶走了蠅營狗茍的煩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襲蓑衣,織就了風吹雨打后的寧靜……一枝一葉一世界,一詞一句總關情。 3.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4.東坡披發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
官場上的險惡風波并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并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游中,蒼銀白發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
一尊還酹江月,多么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軾,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
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4.寫一段關于杜甫作文素材.或其他名人的素材.好的有加分.謝謝
歷史人物類寫作素材之杜甫 1.從你的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我讀出了你的心胸之開闊,襟懷之豁達,志向之高遠,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瀟灑,把眾山飽覽于眼底的感覺才是快樂。
于是從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種充滿了自信的豪爽。 2.當一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身著用怨恨織成的衣衫,用愁苦覆蓋臉面的你.你的腳步里透著沉重,你的舉止中飽含壓抑,你的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艱難;令你擔憂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個國家的危難.于是,在我心目中,“無私”與“偉大”兩詞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我為你的才高八斗卻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壯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嘆;既然上帝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你,又為什么讓你在悲哀無奈中死去?既然你帶著不凡的氣質來到世間,卻又為什么只因貧困就匆匆離開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難追趕。他甚至還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縷余光,就被離亂的秋風,吹往落木蕭蕭的江畔。
皇帝和宮城已在側身時漸次遠去。十年客居,連同遲開的牡丹,一起被經年的雨水沖淡。
當百姓的血淚最終融匯于戰火,天地間只剩下踉蹌的步履,輾轉于破碎的山河。輾轉于饑餓和病痛,展轉于旅途的滿目瘡痍的憂愁。
異鄉的屋頂灑滿月光和露水,露從今夜白,白發連著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縮于一個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這世間唯一的棲息地,將在宿命中迎來一個漂泊者的孤獨靈魂。他不再是一個詩人,他只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在妻子無助的淚眼里,承受著稚子新亡的巨大哀傷。
并承受著命運,或被命運擺弄的結局。一個用身軀支撐著王朝的人,卻被堂上墜落的瓦片擊傷,一個一生熱愛祖國的人,始終被祖國遺棄。
沒有什么再能夠拯救,包括筆端的千萬間廣廈,也將注定坍倒。所有的淚水朝向一個襤褸者滂沱 但他已無法看見一個時代的輝煌。
最終依賴于歌吟,也最終于湮沒于歌吟。 4.當讀罷你的《春夜喜雨》,我發現,原來在你的人生中還有愉悅歡樂,是啊,你是熱愛生命的,熱愛自然中的一點一滴,但黑暗的社會世道偏偏摧毀了你平靜的心,世道不允許你有快樂,戰爭不同意你活得灑脫,一切的一切切斷了你與快樂之間的繩索,更是悲哀至極。
你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卻在用詩章延續著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憂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荊棘,但你留在文學史上的印跡卻是處處充滿了鮮花與贊語。無奈,憤恨磨滅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靈魂因你的詩而永遠有青春活力。
歷史人物類寫作素材之蘇軾 1.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
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
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2. 一枝一葉一世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輪明月,放射出悲天憫人的光輝;“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一排短松,守候著生死離別的深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杯濁酒,凝結著壯志難酬的感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見證了孤苦無依的飄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帶走了蠅營狗茍的煩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襲蓑衣,織就了風吹雨打后的寧靜……一枝一葉一世界,一詞一句總關情。
3.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4.東坡披發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官場上的險惡風波并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并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
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游中,蒼銀白發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尊還酹江月,多么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軾,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
5.求李白、杜甫的作文素材
走進李白
中華文明五千年,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才子佳人數不勝數。若把文化比做一條浩瀚的銀河,才子們就是一顆顆璀璨的明星,而其中最閃耀的,非李白莫屬了。
被世人稱為詩仙的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那份才氣與狂氣,在他少年時就已經彰明昭著了。于是,李白風華正茂之時,滿載著夢想,游遍中華大地。他被唐玄宗請去輔佐朝政時,栩栩然得意,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然而他是個傲岸不拘的詩人,卻不是個理想的政治家,便離開了長安。我真希望走進李白,與他同游青山綠水,感受詩歌所帶來的魅力。
在李白之前英才輩出,但真正把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寫進詩中的,恐怕是前無古人吧。之后,類此的唐詩便如雨后春筍,后人們都瞻仰他的文采,卻沒有人能超越他。
若不是他的放蕩不羈,風流倜儻,又怎能造就一代名士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他不重功名利祿,不屑兒女情長,是個不可一世的詩人,有如寂寞沙洲中的孤鴻,目空一切;但正是他的自傲清高,又有一般落寞滋味涌上心頭。罷了,罷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清冷的月下,他自斟自酌,自娛自樂。我真希望走進李白,花前月下,把酒吟詩,一醉方休!
他愛酒,也被后人稱為酒仙,在抑郁惆悵時,酒是他最好的精神伴侶,“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我真希望走進李白,聽他大醉酩酊后詠出千古絕唱!
用八個字來形容李白——驚才絕艷,落拓不羈!
我與李白,又何啻天壤之別!
李白才高八斗,騰蛟起鳳。走進他,感受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走進他,感受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走進他,感受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走進他,因為他的意融于酒,心融于詩。
常常會想,要怎樣一副鐵肩才扛得起一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劇變產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夾縫中的蕓蕓眾生的聲聲嘆息?才扛得起中國詩歌在社會劇變中的大課題?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樣用他并不健壯的軀體承載著一切。駕一葉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動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艱難。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著腰,低著頭,一點一滴地細數著黎民百姓的苦難,然后蘸著濃于墨的悲哀,含淚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的使命決定了他不可能過得輕松。“窮則獨善其身”,多少人用這句話安慰自己,搖搖頭,屈服于黑暗的社會現實,從此只為個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與千千萬萬勞苦大眾連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艱難,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撐出一片天地,容納他們的嘆息。于是有了破舊茅屋中的那聲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詩: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而咸陽橋上“直上干云霄”的哭聲也從此被后人深深銘記。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屬于百姓的“詩史”。
翻開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讓人想起這句話:“文章憎命達”。他仕進無門,困頓十年,方得小職,安史之亂中又流亡顛沛,為人所俘,直至最后,貧病交加而死。當他幼年在自己的棗樹上爬上爬下,把笑聲灑滿整個庭院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命運之神已給他安排下這樣一條坎坷異常的人生之路。幼時身體贏弱的他也一定沒有想到自己將用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個時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盡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可他從沒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個人的得失與悲喜,就在他即將撒手人寰,在他為自己舉行告別儀式的時候,還在關心著“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總是放眼大眾,深入到人們的心中,體察最底層人民的苦難。然后聚焦,醞釀,提煉,揮灑。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傳統的儒家。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謀其政。那些為時代而泣,為百姓而歌的敘事詩中少見直接的抒憤與哀喊,他總是從局外人客觀平靜的視角冷眼旁觀,從一種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進發出更為沉重和濃郁的憤懣。這樣的詩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燒,淚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詩也許是杜甫最好的寫照: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
都說“男人鐵肩擔道義”,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來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卻撐起了中國歷史上一座文學與道義的高峰,讓人遠遠觀望,贊嘆不止。
6.高中生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文素材
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御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詩歌,卻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祖國的決心以極大的鼓舞。對后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起了巨大的作用。歷史的發展,不但沒有淡化人民對屈原的懷念,反而更擴大了屈原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于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并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岳飛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后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后,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
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云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讎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李白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
杜甫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陶淵明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后,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一起被后人稱為文學上的“唐宋八大家
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7.杜甫的生平事跡,可以用來當做議論文材料的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
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
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
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
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
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唐王朝還強盛,倉廩相當充實,可是玄宗開始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隱伏著不安定的危機。
杜甫對此有所預感,但并未正視。他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
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百首,不過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岳》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
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于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
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
最后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
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嘗困于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許資助。
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
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后的總結。
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余首,其中優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乾元二年(759)。
安祿山起兵后,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
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
不久因為疏救房□,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回到□州探視妻子,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凄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表達了對于當前局勢的意見。
這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肅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斗爭的影響,外調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
8.寫杜甫的議論文片段
說起杜甫,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詩,想到他憂國憂民的形象,可是僅憑這些,杜甫詩圣的稱號才說對了一半。
杜甫在詩作之外,還有很多人們不太知道的行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為詩圣,而非李白;也正是這些行為和品格,就連苛刻的南宋理學宗師朱熹也大加贊揚,把杜甫評價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說,人皆可以成堯舜,意思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堯成為舜。
明代的王陽明甚至說滿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們取一個嚴格的標準,誰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圣人呢?而我們可以請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卻以自己的行為和實踐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這也是后人除詩歌之外極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們知道在安史之亂之后,由于安史叛軍占領了長安,無數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個偽王朝的偽官。
包括當時的宰相陳希烈駙馬張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維等人也這樣做,惟獨杜甫,惟獨這個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個芝麻綠豆官的杜甫,他堅守了民族氣節。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逃過唐軍跟叛軍對峙的戰場,逃到唐朝臨時政府所在地。
就是這樣一個舉動,當時其他人都沒有過,只有杜甫這樣。所以在這些方面杜甫確實是身體力行地體現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實踐展示著儒家的一種道德風范。
他用他的行為來說明儒家心目中間的道德規范應該是什么樣的。所以這些也許是杜甫在詩歌之外的另一種人格魅力。
9.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可以作為哪些類型的作文素材
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讀后感800字
說實話,以前我并不欣賞杜甫,覺得他不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連自己的親人都養活不起,更何況拯救國家呢?不過這次從書中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對杜甫產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他的詩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讀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也是在目睹一種偉大的形成。杜甫從少年時代就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長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現實打碎。官僚的險惡腐敗,親人的生離死別,自身的飄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讓他在現實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掙扎,他確實是“詩圣”!
不過無論他遇到怎樣的艱辛,心里永遠脫不開百姓。
“莫辭酒味薄,黎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杜甫長期于下層,親身體驗了百姓受過難以忍受的苦。縱然一聲怒吼突破胸腔,卻不能驚起半點漣漪。他憤懣,無奈,卻只能寄托于詩,用《三史》《三別》這樣留著血的文字奏響無人忘懷的遺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悲天憫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懷是多么可貴!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以滿腔的辛酸和仇恨,匯成苦難的笙歌奏響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執著的愛國之情搖曳著地燃燒起來,燃燒進骨子里,燃燒到頑固。縱使朝廷一次次地拋棄了他,悲苦了他,縱使歲月無多,仍發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感嘆,這聲感嘆,淹沒了詩人和讀者的雙眼。他對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讓我們肅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關于杜甫的冰山一角,這個人,這種偉大,甚至是這種靈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們的心里。他悲天憫人的善良,盡心盡力的忠誠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我想以后有機會一定要看完《杜甫傳》,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將他的靈魂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自非曠世懷,登茲翻百憂”無盡的憂慮,深藏于內心。心中的那份渴望當官,在59的歲月中被堅持直到死去。執著的期盼,化為不截的動力,催促這這位貧窮偉大的詩人在歷史的輪番中不管向前。
幼兒時代的甜蜜,讓他對世界充滿了幻想,一心想長大做官報效國家,但事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在苦難中長大,飽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濘中前行,品嘗著生離死別;他在國家與民前掙扎著徘徊著,真是“到處潛悲辛”
而今我們長大了,成人啦,很快就會畢業,走向社會。對于我們這些溫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給了我們啟示,那就是堅持。遇到困難堅持面對。當我們的學業下降時,請不要放棄,咬一咬牙,擦去無用的淚,堅持!當我們為了環境不好而憂慮時,笑一笑,用自己的行為證明給他們,也許有時孤軍奮戰會很累,但請堅持,水滴石會穿,繩鋸木會斷,只要我們堅持,環境會為我們變好。堅持吧,收掉那浪費力氣的嘆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戰未來;堅持吧,相信未來的我們會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偉大,因偉大而是我們銘記。銘記那份敢登峰俯視蒼穹偉大氣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歷史將不會在寂寞!
10.【高中議論文范文:詩圣.遠行作文】
摘要:秋風颯颯,秋雨已至,浣花溪水猛漲的時候,已是無御寒之衣的他卻還在草堂中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聽聞官軍收復叛軍所占之地時,他竟“涕淚滿衣衫”,“喜極而欲狂”。
他的愛,深切以至不可度量。 當盛唐還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歡愉中時,一個孤寂、飄泊的靈魂已經注定。
他的到來,將桴止響騰的大唐那勾魂攝魄的綺麗風光,徹底敲碎,也奪去了一切曾有的光芒,包括太白狂傲不羈的“五花馬、千金裘……”、陳子昂幽州臺上的絕世牢騷、甚至樂天黯然落下的兩滴眼淚————為那“半匹紅紗一丈綾”。因為他,杜甫,是詩圣,是把浪漫與清麗都拋至腦后的悲情詩圣。
盛唐暮鼓的最后一聲敲響,是因他而鳴。 當滿腔雄心壯志的他踏入長安城時,上天已決定將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他的肩上,非他莫屬。
于是,一道“普天之下無賢才”的奏章,將他脆弱敏感的心打傷。他,邁著沉重的步子離開。
他,已決定遠行。這個決定,他下得那樣艱難。
他不甘心啊!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一條生存之路。然而,當他親眼目睹“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情景后終于選擇了緘默地離開。
通達的大門,在他身后重重地關上了。 杜甫還是愛國的,盡管國已負他。
如果不是,他怎么會于“三別”留下那般激昂的言語,怎會那般語重心長地勉勵將上戰場的年輕一輩,又怎會在《石壕吏》中那樣矛盾地沉默許久? 他真正是包含熱情地愛祖國,那份熱情,從未冷卻過。他又將儒家之精華深深灌入自己的骨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未通達,所以他靈魂高潔,但更可貴的是,他也始終在為天下計,這就是上天給他的重擔。秋風颯颯,秋雨已至,浣花溪水猛漲的時候,已是無御寒之衣的他卻還在草堂中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聽聞官軍收復叛軍所占之地時,他竟“涕淚滿衣衫”,“喜極而欲狂”。
他的愛,深切以至不可度量。 他已習慣了遠行,所以他不能停留,他堅強地為自己更為國家而活著,行走到生命喘息的最后一刻。
浣花溪依舊流走,詩人卻已不能再駐足此地,厚重的責任決定它不能有稍許放松,永遠為國為民而思,憂天下之先。他的現實精神,著實偉大,不然,怎會為“圣”? 杜少陵終于累了,他用盡渾身氣力,將他的責任舉得比泰山還要高時,終于不動了。
然而,他的遠行,有起點,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