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公的小故事越簡短越好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余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后,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20
2.關于包公的故事
包公(北宋清官包拯)即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號文正,謚孝肅,廟號兼濟,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包村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后任天長、端州、贏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后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贊譽[1]。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
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孝順父母富貴公子辭官回鄉10年“盡孝”大宋王朝的第40個年頭,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門望族誕生了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后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沒有所謂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
作為富貴人家的獨生子,父母寵愛備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兒一樣。封建地主家包拯庭子女要想顯達于世,不外乎走上科舉之路。
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為當時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顯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如今說法,等于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然而,戀家的包拯舍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于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稅,等于在合肥鄰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錢糧稅收。回家報喜,結果爸媽既不愿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當“宅男”,這一當就是10年有余,二老離世后,他守孝3年。
守孝結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愿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里呆了兩年。就在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開封府,他的《岳陽樓記》名貫天下,而此時,34歲的包拯還是個連官門都沒進的“待業老青年”,當時的他也許未曾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將從開封府走進歷史的深處。
[3]兩年后,在鄉親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包拯十幾年呆在家里“虛度青春”,這在現代人眼中簡直匪夷所思,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
宋朝對孝道非常重視,上升到個人品德及社會名聲的高度,如果誰因貪戀官位而置雙親于不顧,要被世人唾棄。按照宋朝禮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須守喪3年,無論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種原因不愿讓大臣回家守孝,即“奪情”,否則必須離職守孝。
所以,包拯的青年時代為了孝順父母在家里度過,并未有任何驚世駭俗之處,符合當時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觀。[4]清正廉明官場新秀“老憤青”打破潛規則如今記載反映包拯初進官場的事跡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長縣知縣時斷過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書。
有賊把別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狀,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牛主人私殺耕牛,這在宋朝是違法的,包拯斷喝道:“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驚服!一件小案子,從中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
至今幾乎所有的包公戲都與他善斷奇案、沉冤昭雪有關,而事實上,歷史并沒有記載包拯斷案的事跡,他的政績也非在斷案上。三年后,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于今天的廣東肇慶市)“一把手”。
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并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不久,45歲的包拯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
雖然這個官職沒有多少實權,但從此他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對于剛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無疑找到了自己的發聲平臺。在官場嶄露頭角,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聲音,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以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等。
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與對方使館“二把手”舌戰并成功贏回大宋面子。這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義了一個青天大。
3.鐵面無私的包拯 的故事 簡短些(150字內)
你可以選一個抄七斗王逵王逵是出名的貪官。
他在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他把搜刮來的錢財,大量賄賂京官,謀取私利。
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殘忍,并且隨意殺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轉運使時,百姓聞風逃散,紛紛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
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寵信,官運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轉運使的高職。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朝廷罷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陳利害,甚至無意之間把唾沫噴到了皇帝的臉上。
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于被罷免了。強拆違建: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
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
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不收賄賂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
有個權貴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么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
端州出產的硯臺,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廷去。
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
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4.包公的小故事,急~~~
包公的傳說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
他鐵面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斷雞蛋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
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
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么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仆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
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
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只蛋時,主意來了。
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
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賞你。”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后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當早點。
今日,剛吃了一只,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干凈的人?”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不長。
頭尾半頓飯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家里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里眾人嗎?”“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太師: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
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
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包拯把手一擺說:“不。”轉臉對眾人冷笑兩聲,說:“偷蛋的,你不招認,我自有辦法。
來人啊,給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盤子來。”“是。”
隨從答應著去辦了。王延齡看到這里,心里樂了,包拯果然名不虛傳。
審理案子能夠動腦子,不屈打成招。王太師正在想時,隨從把一碗水和一只盤子拿來了。
包拯個隨從把盤子放在屋中間。然后說:“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盤子里,不準把水咽下肚。”
頭一個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盤子里。包拯瞅瞅盤子里的水,未吱聲,又讓第二個人把水吐到盤里。
包拯又瞧瞧,又未吱聲。輪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絕喝水漱嘴,包拯離了坐位,指著她說:“嘿嘿,雞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頓時臉紅到脖子梗,低頭搓弄著衣角。王延齡忙說:“包大人,你斷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包拯說:“大師,剛吃過雞蛋,一定會有蛋黃渣子塞在牙縫里,我讓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來,就根據吐出來的水里有無蛋黃沫子來判斷。
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誰呢?”一席話說得太師點頭稱是。心想,這包拯還真有招數哩。
口里卻說:“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讓他們散吧!”包拯搖搖頭說:“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頭,尾還沒收呢。”
“此話怎講?”包拯嚴肅地說:“秋菊只是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王延齡一驚,想不到包拯這么年輕,遇事想得這么周全,辦事這么干練。
索性試到底吧,便說:“包大人,這樣說她吃雞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誰呢?”包拯認真地說:“此人就是太——師——你。”“啊!”王延齡笑著連連點頭,轉臉對眾人說:“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為的是試試包大人怎樣斷案。
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們回去,各干各的吧。”
這時,秋菊臉上才現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等人走后,王延齡問道:“包大人,你根據什么斷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包拯說:“秋菊已是個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著為兩個雞蛋闖下禍,這是一,二是,當我知道是她吃了雞蛋時,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眾人面前她被當眾說出是偷吃,這事根根絆絆的不向眾人說清楚,秋菊就不能過安分日子,。
5.有關包拯的故事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于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
任滿后,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
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殘害百姓。
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后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
他將唐朝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
敢于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并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于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于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制」。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于世。
6.包青天的故事
1、一時糊涂的清官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
他剛任開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緝拿歸案。
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懲罰。那時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幾杖下去皮開肉綻。
打成重傷是常有的事。犯人一聽害怕了,趕緊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個小吏,花錢求他改判輕點的刑罰。
一時糊涂的清官小吏見有利可圖,便答應幫忙。他讓犯人不必慌張,并約定:“兩天后包拯審案時,我會來記錄你的罪狀,到時你就大聲喊冤,我自有辦法為你減輕刑罰。”
犯人雖將信將疑,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等包拯隔日升堂審案時,犯人就按小吏的吩咐,拼命喊屈叫冤,為自己辯解。
還不等包拯開腔,小吏就擺出一副兇神惡煞的官老爺樣子。 大聲呵斥:“大膽刁民!快快受了杖責,滾回牢房去吧。”
包拯剛正不阿,最見不得仗勢欺人的做派。這小吏竟然在他面前耍威風,必要狠狠教訓一番。
于是,包拯當堂將小吏責罵一通,而那個犯人卻改判了刑罰,從輕發落了。包拯的正義責罰,卻中了小吏的下懷。
優點如果被小人利用,也會成為缺點。 2、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 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3、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么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仆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只蛋時,主意來了。 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后寒暄了幾句。
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當早點。
今日,剛吃了一只,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 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干凈的人?”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不長。
頭尾半頓飯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家里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里眾人嗎?”“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
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
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4、包公擲硯 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
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 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
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 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
剎時,風平浪靜。后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州,這就是硯州島。
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 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
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包公擲硯成州”的故事。 5、包公審烏盆 瓦缸店的主人丁萬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后為了毀尸滅跡,丁萬把尸體扔到燒窯的瓦窯里燒成一塊烏盆,還把這烏盆送給了前來買夜壺的陳清。
陳清晚上睡不著,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陳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
7.包公有什么短故事
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
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
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
剎時,風平浪靜。后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州,這就是硯州島。
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包公擲硯成州”的故事。
8.包公斷案的小故事20個
宋朝
在位時,端州城郊有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名叫張小友,他父親靠炸糍粑賣來維持生活。有一天,張小友放學后,他幫助父親提糍粑上街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剛過就賣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見路旁的大樹下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不坐下來休息。知他一坐下來,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來時,一摸籃子里的錢,發現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來。 正當他哭得傷心時,包公
恰好路過此地;
過去詢問原因。小友哭著對
說:“大老爺,我賣
的銅錢,被偷去了。”
包公聽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馬漢把石頭抬到一間祠堂里面說是要審它。霎時間,包公審石頭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進祠堂,都想親眼看看包大人審石關泊奇案。
威風凜凜地坐在臨時擺高的公堂上,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喝道:“你這塊石頭,
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賣糍粑的錢不見也,定是你偷了,快從實招來,以免受刑。”包公一連問了三聲,石頭卻沉默不言。包公看見石頭不做聲,頓時怒目一睜喝道:“這塊頑石死不開口,打它三十大板。”石頭挨打后,仍舊沒有做聲。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這時,看的人擠了一祠堂。包公笑著開口說:“列位鄉親父老,這頑石偷了錢,死不承認,我看這張小友
真可憐,大家就伸出友愛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錢,好不好?”大家聽后都異口同聲地說:“好!我們聽您
的話。”
包公叫
守住祠堂左右兩邊的小門,不準任何人出去;在大門口放了一只裝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帶頭投了一枚銅錢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地看老百姓,出一個人就投一枚錢于水桶中。一人、兩人、三人……。當有一個漢子將銅錢投入水中時,包公發現水面上浮現了一層油膜。
包公便喊道
:“把這偷錢的賊抓起來,帶上公堂!”這
一大喝,令眾人莫名其妙,議論紛紛,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憑什么說這漢子是偷錢賊
” 包公重新升堂,開口問漢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張小友的錢的,從實招來。”
“大老爺,小人沒有偷他的錢,真是冤枉啊!還望大人明鑒。”
“證據在此,你還想抵賴。”
于是包公拿起那塊起油膜的銅錢,大聲地說:
“各位鄉親父老,張小友是賣滋粑
的,銅錢丟入籃中,難免沾有油漬,錢一旦投入水中
就會浮現油膜。我想每個人出門帶錢,若發見錢上有油漬,大都會洗干凈的,免得弄臟衣
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計,引誘鄉村父老及過路行人,都來看“審石頭”怪案。偷錢的賊大概
已會混進來看希奇的,如果是這樣,就正合我意了!各位鄉親今天能破案全賴大家支持合作
謝謝! 王小三聽完包公的話,嚇得面如土色,連忙爬在地板上,叩頭如搗蒜,承認自己偷了張小友的錢,恭恭敬敬地把錢拿了出來,聽從包公
的處罰。
老百姓看見包公破案這樣神速,都歡天喜地說:“我們端州來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順口溜道: “端州來了包老爺,百姓從此見青天; 男耕女織勤勞動,歲歲豐收谷滿倉。”
9.包公的故事100字以內
包拯吃魚的故事 包拯早年喪母,是嫂嫂將他養大,包拯稱她為嫂娘。
包拯考中進士要到外地做知縣。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為他做了條紅燒鯉魚。
包拯要嫂嫂和侄兒包勉同吃,嫂嫂沒答應。他只好吃掉一面魚肉,剩下的留給包勉吃。
吃晚飯時,嫂嫂又將剩下的魚給包拯吃,他就將魚的另一面給吃了。 第二天,嫂嫂問包拯昨天吃的兩條魚那條好吃些。
“昨天那條魚很好吃。”包拯說。
嫂嫂一聽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給你做了兩條,你怎么能說只吃了一條了呢?”包拯見嫂嫂發火了,連聲又說:“請嫂娘息怒,我記錯了!嫂娘息怒,我記錯了,昨天是吃了兩條魚。” 嫂娘聽了,知道包拯孝順,不惹自己生氣,但卻嚴厲地對包拯說:“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我一說兩條,你為啥不敢堅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臉色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 包拯聽了嫂嫂一番話,方知昨天嫂嫂給自己吃魚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說道:“嫂娘教誨,黑子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 后來,包拯為官果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以民為貴 開倉放糧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饑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后,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準以后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災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顧。
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后,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并予嚴懲。
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 \' 再生父母 \' 。
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并非憑空設想。 巧判小孩 有兩個婦人為了一小孩而鬧上了公堂,縣官判定兩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誰拉贏了那個小孩就是誰的,在經過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著淚松開了手,但是最終縣官卻把小孩判給了那位婦人.別人不明其理,問之,縣官說到:”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啊!她放手是因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沒看見她是含著淚的嗎?后來包拯就把孩子還給了這位母親! 參考資料:<包拯傳> 巧斷浮江尸 包公知池州的臘月一天,發現江面上浮尸一具,奇怪的是尸體只是上下浮動,并不隨流而下。
包公命役差打撈起來,原來尸首被麻繩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還抓著一把帶頭皮的頭發。包公命貴池知縣審理此案。
知縣查明那扇石磨是祝圣寺廟產,當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當家師玄靈和尚,但得知玄靈老僧已投井身亡。知縣以“兇犯謀財害命,江浮冤尸,畏罪自殺”為由,呈州府銷案。
包公私訪回來,見縣官草草結案,呈折中破綻百出,當即命衙役鳴鑼,傳諭全城:“包公升堂審磨盤羅!”消息傳開,轟動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門前面,觀看包大人斷奇案。包公見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傳令:“凡今天來看斷這樁血案的鄉親,不管男女老少,必須人人頭頂青天,手撫心口,脫帽解巾,以敬神靈!”圍觀的百姓紛紛脫下帽子或解下頭巾,包公居高臨下,看得明白,只見一個頭纏黑頭巾,臉青眼腫的家伙縮頭想溜,當即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兇犯哪里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家伙,扯去頭巾,頭頂上果真少了一撮頭發,連頭皮都撕掉了。
原來,殺人兇犯名叫王九,系當地有名的無賴。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賺了許多銀兩,準備回家過年。
途中到王九家借宿,王九遂起謀財害命之心,趁商人熟睡之機,雙手卡住他的脖子,商人拼命掙扎,打腫了王九的臉,打青了王九的眼,抓下了王九的一把頭發,仍不免一死。王久扛著尸首往江邊去,路過祝圣寺,偷了寺中一扇石磨,把尸首栓在石磨上,拋進大江里。
哪知他做賊心虛慌慌張張地沒有把麻繩扣緊,江水一沖,麻繩松頸,尸體浮出水面。王九聽到包公打撈浮尸的消息,嚇得魂不附體,因為他偷石磨時被玄靈法師看見了,自知難逃包公之手,把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把玄靈法師推到井里,殺人滅口,來個死無對證。
但是王九哪里想到商人手中的頭發與和尚光頭為料事如神的包公提供了破案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