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辜鴻銘的資料
辜鴻銘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
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字湯生。
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和聲望。
他的父親辜紫云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
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
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國的炮艦1840年就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到了英國,在布朗的指導下,辜鴻銘從西方最經典的文學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死記硬背辦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并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并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
后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完成學業后,辜鴻銘聽從當時在新加坡的語言大家馬建忠的勸說,埋頭研究中華文化,并回到祖國大陸,繼續苦讀中國典籍。他在晚清實權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
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
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在輪船上用純正的德語挖苦一群德國人。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
毛姆的朋友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辜來。
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進屋,辜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
一句話,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立時極為尷尬,不知所對。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的聲譽也逐漸顯赫起來。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我們為什么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樣的時候,他還嘴硬,叫西方為“四夷之邦”,為此,許多人僅僅把他當成一個笑料的制造者,卻忽略了他內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忽略了他對這片土地命運的深切關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堅定而絕望的掙扎。
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里,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
后來又翻譯了《大學》。他的工作是創造性的,古老的東方理論中還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啟發性的妙語。
在他之前,中國的古經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
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
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
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
2.古代文人典故的簡短寫作素材 30個
1、車胤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里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常苦惱。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里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
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口袋里。這么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著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于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3、匡衡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里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4、陳平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5、蘇秦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
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3.簡短作文素材50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司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并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后,他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宋朝司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士。他為官清廉,公務之余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制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于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后,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匡衡
有個叫匡衡的人,家里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讀書。匡衡鄰居家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后來,匡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在墻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里的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對著光,讀了起來。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有一天,他發現一個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才主家干活,不要錢,才主很奇怪,問他:你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幫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錢,只想借你家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才主非常高興,就把家里的書借給他看,匡衡成了一個有學的人。
牛頓勤奮學習
牛頓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他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人們的贊許。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力升入空中。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有一次課間,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牛頓憤怒極了。他想,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發奮讀書。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前茅。
4.短篇名人作文素材
1、“為了中華之崛起” 奉天(今沈陽)東關模范學校魏校長在課堂上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讀書是為了什么? 在種種回答中,坐在后排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2、未厭居 葉圣陶早期擅長描寫“灰色卑瑣”的人生,對黑暗社會采取“諷它一下”的態度。
有人說他的作品有厭世思想,葉即反其道而行之,為書齋取名“未厭居”,散文集出版時題名《未厭居習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跡。3、髀肉復生 劉備一次赴劉表之宴,席間去廁所時,見大腿肌肉滾圓,感嘆光陰如箭,功業未建,心中傷嘆流淚。
4、曹操招賢 曹操強調用人唯才,而不問出身、資歷和所謂的德行,甚至“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5、劉備起兵 《三國志》載,劉備是個“織席販履”的窮漢,他的起兵,靠的是兩個馬販子,一個叫張世平,一個叫蘇奴。
兩人見劉備有大志,“多與之金財”,劉備據財“用合徒從”。6、曹操“捉刀” 三國時劉邵《人物志》:“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
……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會見胡使,自作衛士,在交椅旁提刀警衛,使“捉刀”與“代筆”相對,為后人留下冒名頂替的典故。
胡使別有慧眼,認為坐上的“曹公”美則美矣,“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7、童年李漁的問號 幼年念書,李漁在《孟子》中讀到“雖褐寬博”一句時,老師解釋說:“朱熹說,褐,即貧賤人穿的衣服,寬博,即又肥又長。”
李漁認為既然是窮人,就該把衣服做得短瘦一點,也好省些布料,為何卻不呢?老師也解答不出來。 成年后,他游歷到孟子說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請教,才知道之所以寬大為衣,是白天當衣,夜晚當被。
李漁終于明白了幼時的疑問,也知道朱熹的解釋是對的。8、錢學森回國 1947年,年僅36歲的錢學森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新中國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錢英就計劃返回祖國。1950年7月,錢學森正式通知美國政府決定回國,美國海軍次長丹·金格爾說:“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到哪里,他都值五個師。”
到了1955年,經過**等人的外交努力,錢學森才得以回國。9、慈禧之嘆 清末張之洞獻給“老佛爺”慈禧一雙碧玉耳環,青翠欲滴。
慈禧先是愛不釋手,繼又長嘆一聲,將耳環收起。宮女問之,她說:如果數十年前我得到這雙耳環,它一定能為我增色,現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綠恐怕只能反襯出我的衰老。
10、孔融爭擔兄過 東漢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漢獻帝時曾做過北海相。孔融從小就與家中兄弟十分友愛,“融四歲,能讓梨”可說是婦孺皆知。
在他十六歲時又發生一件令世人贊嘆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個朋友叫張儉,為官清正,敢于仗義執言。
他揭露皇帝的寵臣侯覽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結果反遭侯覽迫害。張儉被迫逃離京城,侯覽倚仗權勢,下令追捕。
這一天,張儉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處暫躲一躲。湊巧孔褒不在家。
孔融知他是兄長的好友,又受了奸邪迫害,便把張儉留了下來。后來,官兵來抓張儉,在孔融的幫助下,張儉得以逃脫,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卻被抓入獄。
在衙門里,兄弟二人都爭著把罪名攬在自己身上,弄得縣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孔融說:“收留張儉的是我,幫助張儉逃脫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責都由我承擔。”
而孔褒卻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因為我才來投奔我家的,這不關我弟弟的事。”兩兄弟互不相讓,明知認罪以后要受處罰,可是都爭著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攬,縣令只好向上司稟報。
最后,為了討好侯覽,判了孔褒的罪。 11、譚嗣同 變法失敗后,譚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準備劫獄救出光緒帝,由于看守太嚴,才未動手。
日本使館派人和他聯系,對他說“可以設法保護”,譚說:“大丈夫不作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變法流血者,請自譚嗣同始。” 臨刑時,他慷慨陳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2、書生楊銳 光緒帝預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楊銳入宮,說明太后舉動,要楊銳設法。
楊銳驚惶失措,冒了一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家事,應當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1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司徒雷登在回國后不到四個月便中風病倒了。
在與疾病搏斗十三年后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臨終前,他留下遺愿,希望將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創辦的燕京大學。
14、司馬光論德才 “賢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是故德才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之,謂之君子。德勝才,謂之愚人;才勝德,謂之小人。
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語未嘗妄。”
15、皇太極收攏洪承疇 皇太極派范文程勸洪承疇。
5.語文作文簡短小素材
您可以訪問它:(一)2012年感動中國的人們(2)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3)莫燕相關的故事,這些都是相對較新的材料作為混凝土如何成為你自己就能看到你比自己的甄別完成其他您可以使用 給你一個例子,它原來的波西米亞酒 [仙] 他,“六甲五年,十年一百歲查看頌”,天才的詩人一個時代的驕傲,繁榮的歌手,偉大的浪漫主義者。
三年的職業生涯中,他認為官場的黑暗,那驕傲的歌唱“仰天大笑出門,我這一代是你們蓬蒿人矗花避拘篆餃遍邪撥矛”李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官方白沮喪,所以他摔門揚長而去,但他并沒有被壓抑。他“天生我材必有用”超然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強大的東西,”堅韌的個性,更“玩萬盛如果聊友如果出如草芥,”凜然的風骨。
和他的詩歌為伴,與酒的朋友城堡作為合作伙伴,作為一個朋友,他用自己的秉性,洗滌液與唐詩,將照射到永恒的精神高峰綠水,他是中國的詩魂,他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空氣永遠璀璨的明星。
6.林君升、杜艮、盧戇章、辜鴻銘的資料,急
滿意答案1林君升 林君升(1685年—1756年),馬巷井頭人,累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總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軍務。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十六日林君升逝于軍中,乾隆皇帝加贈一級并謚溫僖,欽錫全葬,遣官致祭,誥授榮祿大夫提督江南全省軍務左都督。原配鄭氏誥授一品夫人,母劉氏贈一品太夫人。
乾隆二十一年歸葬故里馬巷井頭村西,兵部右侍郎莊有恭撰寫墓志銘(該銘現藏同安博物館)。其墓保護完好,1984年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
墓葬朝西偏南,占地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米。墓體為券式,封穴及屏墻為三合土結構,墓碑高一米,寬0.七四米,上鐫“皇清誥授榮祿大夫敬亭林公誥封一品夫人孝慈鄭氏封塋”。
墓前石坊,四柱三間,面寬六.二六米,高約五米,明間正面、背面分別浮雕雙龍搶珠和雙鳳朝陽紋飾。坊匾橫鐫“欽賜祭葬”四字,兩次間鐫刻墓主結銜,自右至左連續為:“為誥授驃騎將軍晉榮祿大夫歷鎮定海汀邵碣石金門臺灣總兵官提督浙閩江廣四省軍務左都督加三級欽賜全祭全葬加贈一級謚溫僖臣林君升建立”。
坊頂置列小石獅二對。坊前左側三十米處,有重檐歇山頂御制石碑亭一座,亭高2.3米,面寬2.3米,正面橫梁雙龍奪珠浮雕,上橫枋雕刻形態各異云鶴五只,柱下帶座石獅一對。
亭中立碑,高2.09米,寬0.98米,左右分鐫乾隆皇帝頒諭的滿、漢文字對照的《江南提督林君升碑文》,文共六行豎楷,滿行38字。全文如下(標點為筆者所加): “干城作鎮,軍牙肅貔虎之林;金石書名,天冊下龍鸞之字。
播隆恩于奕葉,褒成績于當年。爾原任江南提督林君升,奮績戎行,致身閫寄。
總赳桓于三省,風振牙旗;授節鉞于兩江,霜凝玉帳。當金湯之永奠,督組練以彌勤。
豈期宣力方殷,淪沮忽告!既榮施于鐘磬,思封疆立武之臣;被糾縵于松楸,昭綸紼酬庸之典。欽茲恩禮,式爾后昆。
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日。”碑文采用“駢四倆六”的駢體文,褒揚林君升歷仕三朝,二次入臺,三略粵地,四省提督,馳騁海疆,功勛卓著,榮施加奠,隆恩渥典的奮績和榮寵。
林君長夫人鄭氏是大帽山后爐村人,生有培、植、根、本、殷五子及三女。據說二房和五房留居井頭,其他有的移住臺灣。
鄭氏于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合葬于林君升封塋。 答案補充 2盧戇章(1854~1928) 漢語拼音文字首倡者。
字雪樵,福建省同安縣人。曾到新加坡學習英語,后參加了《華英字典》的翻譯,受教會所制羅馬字的影響,對漢字進行改革。
經十載潛心研習,仿拉丁字母,取┃、、三種筆畫,編制成“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共有55個字母,以拼寫廈門音為主。1892年,《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出版。
該書是中國人編著的第一本拼音著作。其中“天下第一塊切音新字”是中國人制訂的第一套拼音文字方案。
該書是中國提倡漢字改革、提出拼音化的主張、研制拼音方案、出版拼音讀物的開端。這一年被認為是中國漢字改革運動的開始。
早期的漢字改革運動也因其“切音新字”而被稱為“切音字運動”。答案補充 他后來到日本占領下的臺灣,受假名的影響,采用漢字偏旁的簡單筆畫,寫成《中國切音新字》,有聲母25個,韻母102個,以京音切音字為主,也可拼寫福建的一些方言。
1906年,出版《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一、二)和《中國新字北京切音合訂》,內容包括《中國切音字母》(即總字母表)和官話、福州、泉州、漳州、廈門、廣東六種切音字方案及《制字略解列表》一種。1913年后,修改廈門切音字母,改名“國語字母”,并以《中國新字》為名于1915年出版。
這是他的第三個漢語拼音方案。1916年,出版宣傳該方案的《中華新字國語通俗教科書》及《中華新字漳泉語通俗教科書》。
1920年,又制成閩南閏音一套,叫《閩南語注音字母、盧戇章中華新字字母、羅馬字字母對照表》。他的第一套方案采用的是拉丁字母,從而使他成為清末漢語拼音運動中采用拉丁字母的第一人。
答案補充 3他的第二套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日本假名系符號;他的第三套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漢字筆畫式。他的拼音方案既借鑒了西方拼音文字的便捷,又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反切。
采用聲韻雙拼法,而沒有采用音素制。他的漢語拼音方案實行“詞素連寫,詞間分開”,注意詞兒連寫、標記調號、橫行書寫、使用標點符號等,這在我國都是首創。
盧戇章從事中國文字拼音化工作的目的在于節省國人學習文字的時間,好從事實學的學習,以求國家富強。他認為漢字是發展的,其趨勢是趨易避難,拼音文字的三大優點就是易認、易懂、易寫。
他認為推行拼音方案可以“統一語言,以結團體”,可以普及教育,并認為“若以切音字與漢字并列……不但能識切音字,亦可無師自識漢字。”(《一目了然初階》序)這是利用注音識字的最早倡議。
答案補充 4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
憑三寸不。
7.高中作文簡短素材30字
課本作文素材--------抒情篇
1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2 沉默呵,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4 我想大聲呼喊:我愛生活,我愛一切正義和真理。
5 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6 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時光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7 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8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9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10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11 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12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13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三分之一的零頭。
14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15 花自飄零水自流------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6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7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18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9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21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2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3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4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5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6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7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8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9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30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8.林君升、杜艮、盧戇章、辜鴻銘的資料,急
林君升
林君升(1685年—1756年),馬巷井頭人,累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總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軍務。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十六日林君升逝于軍中,乾隆皇帝加贈一級并謚溫僖,欽錫全葬,遣官致祭,誥授榮祿大夫提督江南全省軍務左都督。原配鄭氏誥授一品夫人,母劉氏贈一品太夫人。乾隆二十一年歸葬故里馬巷井頭村西,兵部右侍郎莊有恭撰寫墓志銘(該銘現藏同安博物館)。其墓保護完好,1984年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墓葬朝西偏南,占地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米。墓體為券式,封穴及屏墻為三合土結構,墓碑高一米,寬0.七四米,上鐫“皇清誥授榮祿大夫敬亭林公誥封一品夫人孝慈鄭氏封塋”。墓前石坊,四柱三間,面寬六.二六米,高約五米,明間正面、背面分別浮雕雙龍搶珠和雙鳳朝陽紋飾。坊匾橫鐫“欽賜祭葬”四字,兩次間鐫刻墓主結銜,自右至左連續為:“為誥授驃騎將軍晉榮祿大夫歷鎮定海汀邵碣石金門臺灣總兵官提督浙閩江廣四省軍務左都督加三級欽賜全祭全葬加贈一級謚溫僖臣林君升建立”。坊頂置列小石獅二對。坊前左側三十米處,有重檐歇山頂御制石碑亭一座,亭高2.3米,面寬2.3米,正面橫梁雙龍奪珠浮雕,上橫枋雕刻形態各異云鶴五只,柱下帶座石獅一對。亭中立碑,高2.09米,寬0.98米,左右分鐫乾隆皇帝頒諭的滿、漢文字對照的《江南提督林君升碑文》,文共六行豎楷,滿行38字。全文如下(標點為筆者所加):
“干城作鎮,軍牙肅貔虎之林;金石書名,天冊下龍鸞之字。播隆恩于奕葉,褒成績于當年。爾原任江南提督林君升,奮績戎行,致身閫寄。總赳桓于三省,風振牙旗;授節鉞于兩江,霜凝玉帳。當金湯之永奠,督組練以彌勤。豈期宣力方殷,淪沮忽告!既榮施于鐘磬,思封疆立武之臣;被糾縵于松楸,昭綸紼酬庸之典。欽茲恩禮,式爾后昆。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日。”碑文采用“駢四倆六”的駢體文,褒揚林君升歷仕三朝,二次入臺,三略粵地,四省提督,馳騁海疆,功勛卓著,榮施加奠,隆恩渥典的奮績和榮寵。
林君長夫人鄭氏是大帽山后爐村人,生有培、植、根、本、殷五子及三女。據說二房和五房留居井頭,其他有的移住臺灣。鄭氏于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合葬于林君升封塋。
9.求20篇簡短素材,范圍不限,字數要100到150左右
有一個小男孩,他家后面有一天片樹林,起風的時候,林中的樹葉隨風飄飛,有時會飛入廳室和灶間,于是,他的父親要他每天上學前將樹葉打掃干凈。
天剛亮就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秋冬之際,林間的樹葉好像互相約定好的似的,總是不停地落下來。每天花大量時間打掃落葉,讓男孩厭倦不已。后來,男孩從別人那里得到一個好主意,那就是掃地之前,先將樹使勁兒折搖搖,這樣就可以將第二天才會落下來的樹葉提前搖下來。如此一來,豈不省了明日之事?這個主意令男孩興奮不已,于是他起了個大早,掃地之前使勁兒將樹搖了又搖,這樣,他就把今明兩天的落葉全掃完了,那一天他非常開心。
第二天,他起得很早,誰知到林間一看,依然是落葉滿地,男孩傻了眼……
男孩站在滿地落葉中,突然大徹大悟——無論今天怎樣用力,明天的樹葉還是會落下來的啊!那一刻,男孩心中一片澄明,他終于明了:世上有許多事是萬不能提前的,活在當下、活在今天才是生命中最實在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