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能告訴我關于吳川的民間文化
吳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于吳川境內始置平定縣,隸高涼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距今1400多年。 隋置縣。因吳川水在東北,故名。又名吳江。
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清代狀元林召棠,清朝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進士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吳川,文物古跡頗多。有“延華弄月”、“一覽賃高”、“極浦漁歸”、“漁翁撒網”、“東海朝陽”、“通駟垂虹”、“麗山樵唱”、“限門飛雪”等八景,這“八景”連同吳川的名字,聞名遐邇。吳川有梧山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朝平定令遺址,唐潘水縣遺址,明吳川縣遺址,明限門寨東炮臺遺址,芷寮港遺址等;有元吳陽學宮、晉茂山書院、晉香山古廟、宋梅錄祖廟、宋極浦亭、明天后宮、明雙峰塔古建筑,這些人文景點源遠流長,是訪古探幽的勝地。有狀元林召棠故居、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張炎將軍故居、陳蘭彬故居等。吳川的海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在48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海水清澈透明,沙灘潔白晶瑩,礁石新奇別致,還有被定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考察點”的蔚為壯觀的防風林帶,確是海水浴和度假的理想地方。特別是吉兆海濱,經專家考察認為,自然風光可與北戴河相媲美,具有建設國家級旅游度假基地的條件。目前,吉兆和吳陽金海岸海濱旅游區分別被批準為省級和湛江市旅游度假區。吳川的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泥塑、飄色、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著無數游人觀賞。
清末,吳川黃坡的四鄉八村常常舉行游神賽會,出現了表現戲劇片斷的化裝游行,俗稱地色,引人注目。為取勝其他村莊,他與乃父別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裝游人,在一個扁方形的木箱上,設計出《哪叱出世》戲劇片斷:一個身穿紅綾兜,手執紅纓槍的小孩,立在可以開合蓮花上。因為蓮花是向上翹起的,所以稱作翹色。小哪叱在蓮花上迎風飛飄,故又稱為飄色。這套飄色展出后,游遍黃坡,轟動全縣。人們都覺得很奇怪,一根手指般大的花梗上開著花朵,怎么能站立個小孩?后來,陳壽全又相繼制作了二十板飄色,在各地展出,大受民眾歡迎。
從此,飄色之花就遍開在吳川的沃土之上。 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吳川民間藝術以其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技藝精湛而聞名遐邇. 尤其是始于清代的吳川飄色,堪稱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株絢麗的奇葩。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干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其內容有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或現代題材。
一板飄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動的小舞臺表現著一出精彩的特寫鏡頭。現時飄色一般由2至6歲左右的兒童上板喬裝打扮,并由過去的一板一層飄色發展到如今的的一板兩層或三層飄色。造型藝術已由過去的單一的木工鐵工技巧發展到現代已集電影、戲劇、魔術、雜技等技藝之大成的綜合性的空飄造型。人們通過觀看五花八門的飄色,將得到一種無法形容的藝術享受.
2.簡短的民間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3.簡短的民間故事 越多越好 越短越好
很久以前,察哈爾草原有個名叫蘇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沒有媽媽的小白馬駒。小白馬在蘇和的喂養下長成一匹漂亮的駿馬,它跑起來蹄下生風,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馬和蘇和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還答應要賞給得第一名的騎手一群羊。
蘇和騎著他的白駿馬參加了賽馬大會,小白馬跑在最前頭,得了第一名。
王爺很喜歡這匹漂亮的白馬,又見騎手是個小牧童,就蠻橫地說:“給你三個元寶,把小白馬給我留下!”蘇和氣憤地說:“我不是來賣馬的!”王爺命令手下的人把蘇和打昏在地,搶走了小白馬。
可是王爺剛騎上白馬就被摔了下來,小白馬掙脫了韁繩飛奔而去。王爺命令武士們用毒箭射殺小白馬,中了毒箭的小白馬跑到蘇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蘇和難過地大哭起來。
蘇和思念小白馬,晚上,他夢見小白馬對他說:“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遠和你在一起了。”
蘇和按照小白馬的話,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馬的骨頭雕成馬頭做琴桿,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這就是第一把馬頭琴。
從此,美妙的馬頭琴聲傳遍了大草原.
4.民間故事簡短100個字
我的家鄉在大西北,在我的記憶里,有百一個神秘的奶奶,我印象中只見過她兩次,一次是我小時候高燒不退,可以說是藥石無醫,被父母帶去見她,度還記得,那天的雨特別特別大,路特別難走,她用針戳破我的中指,用滴出來的血來畫符,然后拿著燃燒的符紙對著我畫圈,之后我就退燒了。
而且不像之前一樣反復。另一次是高考之后,我的志愿有省內,東南,東北,西南,那個奶奶說我會去東北,之后確版實是東北。
我不記得她長什么樣子,我媽媽說見過她很多次,但是一轉身就不記得她長什么樣子了。只是感覺她好像一直是這個權模樣。
5.民間故事大全 50字以下的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里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云,漸漸地,那白云變成了一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后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里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后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并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里。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里,黃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里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后,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云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里。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后,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6.民間故事 簡短
還春節呢,就講點有關春節的 1."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
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
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3.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
7.簡短的民間故事(300字內)
民間小故事《難得糊涂的鄭板橋》
一紙“難得糊涂”,使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鄭板橋享譽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處事為人的宗旨。鄭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二甲88 名),曾任山東范縣、維縣知縣,在任時幫助農民勝訟及辦理賑濟,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因得罪豪紳被免職。在民間流傳的他戲弄豪強、貪官的故事很多。
鄭板橋作官前后均居楊州賣畫,擅寫蘭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運筆,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描寫民間疾苦頗為深切。
當時江蘇揚州有八位代表畫家,其書畫能不拘前人陳規,獨具風格,畫風有和所謂“正統”所不同,被時人視為畫壇的“偏師”、“怪物”,稱他們為“揚州八怪”,鄭板橋即為其中一怪。
8.簡潔的民間故事
頭懸梁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發拴在房梁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鑿壁借光
西漢人匡衡,小時家里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里沒有油點燈。鄰居房里點著燈,匡衡就把墻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錐刺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讀書。
9.民間傳說小故事,要有內容的簡短一點【50字左右】
"神魚" 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瀘西域西的玄天閣上住著廠位法術超群的老道士,世稱"唐神仙"。唐神仙少時飽讀經書,聰慧過人,但科舉場中歷盡坎坷,終無進身之門徑。唐神仙看透了社會的腐敗黑暗,憤世嫉俗,選申阿廬古洞這個世外桃源遁隱樓身、修行悟道。善良的妻子長年堅持給他送飯,并苦苦哀求他回家居住。妻子炙熱的感情融化不了丈夫冰凍的心,枯木再難萌發新芽。有一天,唐神仙對妻子說:"你的情我領了,但洞外的世道令人難以忍受。今天我們以這僅剩的魚骨為卜,若此魚生還,我得繼續在洞中修道,若不能生還,就遵從賢妻之命出洞回家。" 言畢,將魚骨投人水中,霎時,魚骨變成了搖頭晃尾的透明魚。當地百姓視為"神魚"。